分享

试析杨凝式《韭花帖》的空间美

 海明山水 2015-04-14

?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通过毛笔书写汉字来表情达意的,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书法艺术藉由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等来表现其美学思想。我们通常也说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有了线条就会有线条分割产生的空间,因此空间的美也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美的因素。


  书法美的创造离不开笔法,笔法技巧都归功于毛笔的运用。“惟笔软则奇怪生焉”,颜柳欧赵的楷书,同样的书体,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原因即在于笔法表现形式的不一致。笔法技巧的高下,使线条本身质感和分割空间造成的节律让人产生多种视觉效应,粗犷豪放、含蓄蕴藉、恬淡沉静、险峻峭拔、空灵洒脱,具备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中国这枝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用笔讲究藏露互现、方圆兼备、中侧锋转换等。汉字中线条的空间性决定了书法的空间性,因而讲究线条构造的字法,字的排布形成的章法也具有了空间。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阐述了天台子真对书法的理解:“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名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从这种意义上说,书法的空间不是直接描绘出来的,而是通过书法的线条、结构、章法、墨法等来表现的。即在勾勒整幅作品时,表现出对人生、宇宙的理解,这就是书法的空间。


  杨凝式《韭花帖》继承了二王的魏晋风骨,在帖学正统的基础上,发展了二王妍美流变的书风,颇多新意创造,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他的这幅《韭花帖》结体别具匠心,空灵而不失温厚,萧散舒朗的空间,产生了淡雅、洁净平柔的风格,给人一种“疏星朗月”的幽雅气息,树立了一种别样的审美范式。


一、用笔的空间美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杨凝式《韭花帖》的用笔出于颜而秀于颜,自颜入二王,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当中汲取营养,但他一改王羲之温柔俊雅的线条,用墨稍淡且略枯,因而线条略带枯涩,迟重又不失通畅。起笔有藏有露,并融入方笔、侧锋以取势,笔画轻重对比强烈,淳厚不失灵动,笔画收敛蓄力,放纵有度,不急不厉,笔断意连,立体感极强,营造出空间的变化美。如“忽”、“盤”、“味”、“佟”、“鍳”等字,较之王羲之的行书,强化了粗细、方圆、浓淡、枯干的对比关系,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空间表现力。在俊雅秀美之间多了些淳厚和凝重,营造出一种有别于魏晋风度的书风新天地。


二、结体的空间美
《韭花帖》是行楷作品,它创作的年代正经历了唐代楷书兴盛时期,楷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许多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到隋唐终于走向成熟,并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杨凝式在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能从他的墨迹中发现,《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表现得尤其明显。颜体结字外拓、撑挺饱满,外拓写法被推向极致,这在《韭花帖》中可以找到范例,右数第三行的“乃”、“味”、第六行的“謝”、“伏”等将外拓特征表现得比较明显;柳公权的楷书字型挺劲峭拔、骨鲠气刚,但有失温和,而且法度森严,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杨凝式及时地规避了这种缺憾,他将颜体的开阔、柳体的峭拔巧妙地融为一体,颜柳结字主要的表现皆为外拓,如果通篇都用此法,难免单调,杨凝式同时引入王羲之的内结字法,右数第一行的“甚”、第二行的“簡”、“賜”、“盤”、第三行的“韭”、第四行的“其”等,甚至还出现了一字之内两种方法同时出现的现象,比如右数第二行的“賜”字,左偏旁“貝”用外拓法,右边的“易”用的却是内法,第二行的“飧”字,左边“夕”用的是内法,右边“食”用的是外拓法,这一左一右遥相呼应,空间上也形成了流动变化的美。在唐人规矩森严的结字中加入魏晋潇洒飘逸的美,突破前人纯外拓和纯内的窠臼,这不能不说是杨凝式的一大特色。这件手札连同落款在内共有七行,字字独立,不相连属,偶尔在一字之内出现牵丝,这就减少了牵丝映带对空间的琐碎分割,只是在字势上暗含了那种连绵流动的感觉,“若连还断,将连而未连”,更加营造了那种“心有灵犀”的距离美。


《韭花帖》的空间力求在平稳中不失变化,例如右数第四行第四个字“實”上面的宝盖头与底下的部分拉开很大的距离,中间形成空白,上面的松与下面的紧构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更加突出中间的那段空白形成的空灵之美,真可谓是“疏可走马”。右数第一行第四个字“興”、第二行的“盤”、第五行的“其”却极力挤紧,加上浓而重的墨色,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空间感觉。



杨凝式《韭花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