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古时称为瑞兽,色白者尤为珍稀,古人甚为“至诚感物,嘉庆将至”,视白鹿为吉瑞。《太平御览》引:“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其色白”,故视为瑞兽。中国的白鹿传说有许多。 源自云南西双版纳的传说 龙得湖,观日很美。龙得湖是西双版纳唯一的天然湖泊,现有水域面积 110公顷,平均水深1.5米,是云南省景洪市橄榄坝镇一处得天独厚的风景。龙得湖有一个白鹿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龙得湖原是一个寨子,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狩猎为生。 一个傍晚,一只闪闪发光的白色鹿,从树林里跑进寨子里,惊动了寨子的人拿起猎枪,围击这只肥壮的白鹿。唯有一户寡妇的儿子没有出猎,母子俩显得格外的平静和胆怯。那只东躲西藏的白鹿,被无情地捕杀了,而且,按照见者一份的寨子狩猎古规,出猎者每人拿走了一份。寡妇和她的儿子没份。全寨人都饱餐了一顿美味白鹿肉。到了深夜时分,老人和孩子已经酣睡,年轻人正谈情说爱……突然,天崩地裂,整个寨子都在摇晃,呼声连天,一片混乱。正在与恋人约会的寡妇她儿子,拉着姑娘奔跑躲避灾难。但这姑娘吃了白鹿肉,无论跑到哪里,哪里都出现地裂,这时,上天神仙大声告诫:小伙子快松开姑娘的手,谁都救不了有罪过的人。小伙子泪流满面,眼巴巴地望着心上人被大地吞没。原来,那只被捕杀的白鹿是一只神鹿,是给人们送来吉祥和神气的神鹿,可是这个寨子的人闯了大祸,凡吃了白鹿肉的人,都陷进了大地的肚子里。 也就在那个夜晚,这个下陷的寨子成了一片大湖泊,得名龙得湖。没有全部被水淹没的寨子形成了小岛,是大难中幸存的寡妇和她的儿子的住地,被称为母子岛。美丽而宁静的小岛,仿佛是仁爱和善良的象征。 源自湖北白鹿山的传说
白鹿寺,位于资江南岸白鹿山,距离资江一桥仅200余米,始建于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曾是今湖北省益阳市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 源自江西庐山的传说 一天,五老峰巅的一群神鹿脚踏祥云,敬仰地俯视李渤晨读。李渤日夜攻读的刻苦精神,感动神鹿群中的一只白鹿,为了陪伴李渤读书,它飞下云际,来到李渤身边,成了李渤形影不离的伴侣。 为使李渤专心读书,白鹿还主动承担了购买纸墨笔砚的任务。只要主人将钱与所购物品的清单放在袋子里,挂在鹿角上,它就从洞里出发,抄松林小径,跑到落星湖畔的小镇里,将李渤要买的东西如数购回。李渤功名成就,当了江州刺史,再来洞中寻找白鹿,白鹿早已腾云驾雾返回天庭了。为了纪念白鹿,李渤就将当年读书的山洞,改名为白鹿洞。 源自福建厦门的传说 福建省厦门市“小八景”之一的“白鹿含烟”源自白鹿洞寺。它位居玉屏山南隅,与虎溪岩同在一山的白鹿岩,有曲径相通。 相传唐朝初年有个名叫陈天钟的在玉屏山南隅兴建“大观楼”,隐逸楼中读书、修心养性。至南宋后,“大观楼”供祀朱熹,仿照朱熹在江西庐山重建白鹿洞的故事而取名“白鹿洞”。今日,白鹿洞寺的后山岩壁上乃可见“鹿洞书声”“亦庐”的题刻,即源于此。 明万历年间,厦门名士林懋时开拓岩洞后,在洞侧营建文昌殿,祀朱熹神像,并以朱熹在庐山建白鹿书院故事,也称“白鹿洞”。后人在洞内雕造一只白鹿。 白鹿洞寺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4年),开山祖师为苇老和尚。并加以美化传说:白鹿洞地处山腰崩崖间,四周林木环翠,流泉溅激,洞壑湿度较高,泉水冒发的烟气缭绕在山间凝聚不散,呈“白鹿含烟”美景。
相传,古时玉屏山南隅住着采药郎苏勇和苏母,因为苏勇在山林搭救危难中的白鹿,为报救命之恩,白鹿化为白露姑娘,寻苏勇至草寮。适逢苏母送饭上山,误以为姑娘偷药,白露含冤惊逃。苏勇遍山寻觅,皆无踪影,后见洞中一白鹿,化为石头,阳光下口中腾起白烟,似乎倾吐满腹冤气。于是,乡里盛传“白露含冤”。演变至今,白鹿洞“白鹿含烟”已成厦门“小八景”之一。 源自陕西万寿塬的传说 传说,唐武德五年十二月丙辰,高祖李渊率众在当时称为华池的三原县万寿塬上校猎。 忽见一只美丽的白鹿,口含灵草,飘云生风,忽攸而至,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欢欢蹦蹦,如云雾漂浮一般。此鹿通身雪白,鹿角更闪着祥瑞之光。高祖甚是欣喜,此乃天降瑞兽,万众之福祉也。遂令停止校猎,放生这只珍稀的白鹿。 白鹿所到之处万木茂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疠廓清,万家康乐,一片祥和太平之盛世。从此万寿塬改名为白鹿塬。 源自浙江温州的传说
浙江省温州市也叫鹿城,古今流传着白鹿城的传说。 一夜忽觉得一阵清风异香扑鼻,一骑白鹿口衔鲜花腾云驾雾从天而降,环绕温州城“得得答答、得得答答”飞奔而过,一环一环飞奔不停。
在江苏省扬州的宝应湖中,有一个翡翠般的大岛,名叫“白鹿岛”。 源自蒙古族的传说 苍狼与白鹿是蒙古人的远古图腾。在《元朝秘史》和《史集》都对蒙古人祖先的传说有着详细的记载。 远古时期,蒙古祖部落与突厥部落发生了猛烈的战争。最终蒙古部落被灭,仅剩下两男两女幸存于世,他们逃到额尔古涅昆山中隐居。后来他们的子孙繁衍兴盛,分为许多支系,狭小的山谷不能容纳这么多人,于是他们迁至宽阔的草原居住。其中一对男女,男叫勃儿帖赤那(意为苍狼),他的妻子名叫豁埃马阑勒(意为白鹿),来到激游河边繁衍子孙,渔猎为生,死后便化作两个小岛(苍狼白鹿岛),交颈而卧,相依为伴定居下来。后来,成吉思汗功成名就,回室韦祭祖,游猎于此,夜作一梦,但见一只苍狼和一只白鹿,伤痕累累,奔跑哀鸣。醒后召集随从解梦,得悟莫忘先祖劫难,大业末就,且勿高枕无忧。于是派其弟拙赤哈撒尔率兵征讨内外兴安岭的“林中百姓”。凯旋后,便将额尔古纳流域包括这两个小岛分封给了哈撒尔。 如今,在苍狼白鹿岛上建起“哈撒尔王天然狩猎场”,场中放养着成群的野鸡、野兔,或下套、或箭射,你会切身感受原始林狩猎的情趣。 源自陕西华山的传说 白鹿龛在莎萝坪南、登山路东的山峰腹间,莎萝坪又名洞天坪,在华山峪石门上一公里处。相传,白鹿龛所在处是鲁女生(大约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仙人)修道的地方。其处青峰矗立,异石嶙峋,一崖外突成龛。其上飞泉滴沥,其下有平地亩余,土质湿润松软宜于耕种。传说鲁女不食五谷80多年,但是一天却比一天年轻、健壮。一日忽然与故人告别,乘白鹿随王母升天而去,故名“白鹿龛”。清代王士正诗中云:“云中跨白鹿,心知鲁女生。乞我一丸药,相将游太清。”就是写在此居住的鲁女生。 白鹿龛内有一长方形悬石,呈黄色,中间有一黑色人形,仙姿绰约,情态优美,这便是“天女散花”。在白鹿龛附近路边,有一浑然巨石,名“混元石”。混元石西边的崖缝里,一块条形白石凸起,长尺余,宽寸许,宛如白蛇之头吞前方小草,是“白蛇着剪”处。 源自台湾的传说 《阿里山的姑娘》是台湾省邵族原住民动人的歌曲, “高山长青涧水长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小伙壮如山 ......” 邵族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根据邵族的传说,邵族的祖先原先居住在阿里山一带,会定居到日月潭畔,是因为邵族勇士打猎时,突然遇到一只白鹿,勇士翻山越岭一路追逐来到日月潭。白鹿在土亭仔湖畔跃入潭中失去踪影,邵族人入潭遍寻不着,却意外发现潭中鱼虾丰美,于是决定举族迁居日月潭。这就是邵族人的“逐鹿传奇”,邵族为此视白鹿为吉祥物。 源自四川南江的传说 四川省南江县长赤的白龙潭又叫白鹿谭,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只白鹿在这一带出没,被当地住民奉为神鹿。有一天,外地来了一群人,收买了当地地主恶霸,就组织人员进行围山捕捉,结果,白鹿逼迫跳水自杀,每逢天气晴朗时,就能在对面的岩石上看到白鹿美丽的,娇小玲珑的身影。 源自河北平山的传说 白鹿温泉,有一个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平山县县西有个小村叫王母村(现在王母村依然还在),相传是王母娘娘降生的地方,汉武帝刘彻得知王母在此,不远千里迢迢前来祭拜,哪知当武帝见到王母时,不想王母的长像是丑的出奇,汉武帝讥笑其长像丑陋。王母很是恼火,一气之下将口水啐在汉武帝的脸上,汉武帝面生奇疮久治不愈,无奈之下拜求王母,并对自己的讥笑行为进行了诚心的悔过,请求王母开恩。王母道:欲疗疾,唯有温泉。于是王母赐座骑白鹿,带汉武帝四处寻觅可以治疗的神水,(据资料记载王母赐武帝的座骑,体格庞大身长丈余,并非普通的白鹿)行至现鹿台村,白鹿刨地立刻泉水喷涌,武帝大喜命人设帐沐浴,几日后疾疮全愈肌肤润滑,此后武帝下旨在此建庙立碑,并封此泉为--宝泉圣水!百姓也因此得到了圣水恩泽,白鹿温泉从此得名,治病养颜的功效流传至今。但是很可惜的一点是,白鹿因为寻泉劳累而死,武帝也非常伤心,于是把白鹿葬在了这里,封此山为白鹿台,后来有民居住形成村落,就是今天的鹿台村。 源自客家人的传说 江西省宁都县黄石乡有条白鹿江,源于石城县。清澈的河水流至白鹿营村,与梅江河汇合,折转南流经于都入贡江。在这里,流传着白鹿斗鳌精的传说。 很久以前,白鹿江名牛牯江。白鹿营村庄三面环水,一面依山,山青水秀,田畈肥沃,鱼虾成群。百姓作田捕鱼,日子过得蛮安乐。
白鹿不厌其烦,潜入深潭,规劝双头鳌,整整劝七七四十九天,双头鳌先是置若罔闻,后听得不耐烦了,就怒气冲天,口出狂言,要与白鹿斗法。 斗法这天,成千上万百姓围满牛牯江两岸,要为白鹿助威。白鹿昂首挺立于两江合流处水面上。双头鳌从深潭中窜出水面四只蓝色眼睛,射出凶桀的寒光。白鹿毫不畏惧,与鳌精搏斗起来。在水中空中厮斗了半天。鳌精欲逃回深潭。白鹿紧追不放,把灵气集中两角,直射鳌头,鳌精发出一声哀吼鳌精临死时,肚内流出大量毒液,白鹿环视四周,为了环境不被污染,勤劳善良的男女老少都以殷切的眼光企望它,白鹿便毫不迟疑,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果断地用嘴将毒液吸吮干净。但因为毒气攻心,无药司救。白鹿不一会就气绝身亡。百姓目睹此情,哭声震天,悲痛万分,将白鹿葬在家门旁,后来墓旁建了一座高大庙堂,塑了一只栩栩如生的白鹿,长年累月香火不断。为了世代不忘白鹿的恩情,将牛牯江改名为白鹿江,江边营改为白鹿营,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三国吴嘉禾五年建成阳都县城,闻名于世。 源自广东高明的传说 鹿洞山,带着一个关于白鹿的传说。在山脚下鸟语环绕的鹿洞村中流传了好几百年。 相传南粤王赵佗曾游猎于此山,山林中闪过一头鹿,浑身雪白,南粤王搭弓射箭,一箭射中白鹿,白鹿迅即带伤奔逃。南粤王令手下军士满山搜寻,却不见了白鹿踪影,最后寻到一块大石,石形酷似鹿形,旁边还有一箭,军士皆怪之。村里人说,这一传说不知何时起流传在民间,也不知何时起,人们便给这座青山取了一个名,就叫做“鹿洞山”。 鹿洞山,就像孔雀开屏似的,所以叫做‘鹿洞开屏’。明城旧八景里面,这鹿洞山就占了两景,一是“鹿洞开屏”,一是“粤台白鹿”。 鹿洞山上还真有鹿形大石。半山中一块大石命名为“仙鹿座”,其下一块平整大石则名为“仙鹿床”,相传是白鹿休憩的地方。 源自河南孟津的传说 白鹿庄村,位于河南省孟津县东南部送庄镇中西部,关于这个村名的由来,有两种传说。 相传,隋朝的唐国公李渊曾派儿子李世民东征洛阳,当时盘踞洛阳的是郑王王世充。王世充手下有员战将名叫单雄信,有勇有谋,武艺高强。李世民率部多次与之交战,不能取胜。 一天夜晚,李世民在山上散心,信马由缰,不觉来到王世充的营地附近,忽然遇到单雄信巡营。李世民回马便走,单雄信紧追不舍。李世民的坐骑是一匹白龙马,日行千里,把单雄信撇得老远。 单雄信便张弓搭箭,想射死李世民,眼看着李世民就要丧命,这时从树丛中蹿出一头白鹿,只见它往上一跃,正好以身体挡住了射向李世民的箭,当场倒地而亡。李世民趁机逃回。 战事结束以后,为报答白鹿救命之恩,李世民在白鹿死亡的地方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鹿庙,并把附近的村庄赐名为“白鹿庄”。 关于“白鹿庄”村名的由来,还有另一个传说。 相传唐上元二年(675年)春,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临幸洛阳龙门观光。李治突发重病,武则天张示皇榜,招揽良医。 一游方道人揭榜,为李治诊脉。道人判断李治的病是阴阳失调,用现在的话说,属于肾亏。那道人挥手写下一剂药方,化作青云离去。 武则天展开药方一看,上面写着牛大力、黑老虎、女贞子等十八种药,这些药不难弄来。再看下面,她惊呆了,下面写的是用白鹿血为药引。白鹿是稀世之物,到哪里寻找?她立即召来左武卫大将程务挺,下了死命令:“限三日之内找到白鹿,不然满门抄斩。” 相传程务挺善射,是程咬金的后代。程务挺飞马直奔邙山,风餐露宿。第三日晚上,他看到一只白鹿攀岩而上。程务挺一箭射去,正中白鹿的后腰。只见那白鹿纵身一跳,落下山岩便无影无踪。后来,程务挺寻至村西寿星庙内。看见庙墙上画着一只白鹿,后腰中了一箭,箭伤处一片红。程务挺派人拔下箭头,将红处的墙土刮下,带回去当药引让李治喝了。说也奇怪,李治的病竟然好了。 李治大病痊愈后,心情豁然开朗,亲自来到邙山感谢神灵。他出资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白鹿庙,并为这个山村赐名“白鹿庄”。 源自河北白鹿泉的传说 今河北省白鹿泉市有个传说。
相传,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的韩信,统领三万人马前来破赵。大军行至土门关西扎营,全军将士四处找水,却不见水源。被派出去找水的军卒皆因未能找到水源而被斩杀。三军无水,将不战自灭。韩信焦急无奈,只好派最得力的大将胡申前去寻水,胡伸深感责任重大,即对韩信发誓:“主帅放心,找不到水源,决不会来见你。”然而,胡申踏遍青山终未找到水源,他自感无颜返回军中,就在一棵古柏上自缢身亡。 大将胡申自缢处的村庄被易名胡申铺,也就是今天白鹿泉市西面的东胡申和西胡申村,当年胡申自缢处的古柏依然苍劲坚韧,根居岩缝之中向人们讲述着古老而悲壮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