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庫全書經部五經總義類-鄭志》魏-鄭小同

 南靖草堂 2015-04-15

經部 五經總義類

鄭志

鄭小同

 

提要

《鄭志》三卷、《補遺》一卷。案《隋書·經籍志》,《鄭志》十一卷,魏侍中鄭小同撰。《鄭記》六卷,鄭玄弟子撰。《後漢書》鄭玄本傳則稱:「門生相與撰玄答弟子,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劉知幾《史通》亦稱:「鄭弟子追論師說及應答,謂之《鄭志》。分授門徒,各述師言,更不問答,謂之《鄭記》(案《通典》及《初學記》所引《鄭記》,均有王贊答詞,與知幾所云更不問答者不合。考《孝經疏》引此文作「各述師言,更為問答」,知「不」字乃「為」字之訛。王應麟《玉海》、朱彝尊《經義考》並沿用誤本,殊失訂正。又《通典》所引《鄭志》,皆玄及閘人問答之詞,所引《鄭記》,皆其門人互相問答之詞,知《志》之與《記》,其別在此。《曲禮正義》引《鄭志》,有崇精之問,焦氏之答。《月令正義》引《鄭志》有王權之問、焦喬之答,焦氏之問、張逸之答。疑本《鄭記》之文,校刊者惟據《史通》「更不問答」之說,改為《鄭志》也)。」其說不同。然范蔚宗去漢未遠,其說當必有徵。

《隋志》根據《七錄》,亦阮孝緒等所考定,非唐宋諸《志》動輒疏舛者比、斷無移甲入乙之事。疑追錄之者諸弟子,編次成帙者則小同。《後漢書》原其始,《隋書》要其終。觀八篇分為十一卷,知非諸弟子之舊本也。《新、舊唐書》載《鄭記》六卷,尚與《隋志》相同。而此書則作九卷,已佚二卷。至《崇文總目》始不著錄,則全佚於北宋初矣。此本三卷,莫考其出自誰氏。觀書中《禮運注》「澄酒」一條答趙商之問者,前後兩見,而詳略小異;又陳鑠之名前後兩見,而後一條注一作鏗:知為好鄭氏之學者惜其散佚,於諸經《正義》裒輯而成。然如所載「弼成五服」答趙商問一條,不稱《益稷》而稱《皋陶謨》,則正合孔《疏》所云鄭氏之本。又卷首冷剛問《大畜》「童牛之牿」一條,今《周易正義》中不見,而《周禮正義》引之,較此少冷剛問云以下六十餘字。《周禮正義》引答孫皓問一條,較此少「夏二月仲春,太簇用事,陽氣出,地始溫,故禮應開冰,先薦寢廟」五句。其《皋陶謨注》與《經典釋文》及《正義》所引,亦互有詳略,而《堯典注》一條乃不載《正義》中,則亦博採諸書,有今日所不盡見者,非僅剽剟《正義》。又《玉海》十八卷引《定之方中》詩,張逸問:「仲梁子何時人?」答曰:「先師,魯人。」此本「先師」之下多一「云」字,方知先師非指仲梁子。如此之類,亦較他書所載為長。足證為舊人所輯,非近時所新編也。間有蒐採未盡者,諸經《正義》及《魏書·禮志》、《南齊書·禮志》、《續漢書郡國志注》、《藝文類聚》諸書所引尚有三十六條。又《鄭記》一書,亦久散佚。今可以考見者,尚有《初學記》、《通典》、《太平御覽》所引三條。並附錄之,以存鄭學之梗概。並以見漢代經師專門授受,師弟子反覆研求,而後筆之為傳注,其既詳且慎至於如此。昔朱子與胡紘爭甯宗持禫之禮,反覆辨難,終無據以折之。後讀《禮記喪服小記疏》所引《鄭志》一條,方得明白證驗。因自書於《本義》之後,記其始末,有「向使無鄭康成,則此事終未有所斷決」語。是朱子《議禮》,未嘗不折服於玄矣。後之臆斷談經而動輒排斥鄭學者,亦多見其不知量也。
鄭志(景印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