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度湿疹案

 医学草屋 2015-04-16

重度湿疹案

高启秀


(航空总医院中医科,北京100012

患者,女,58岁,初诊日期:2013722日。主诉:双手背糜烂性湿疹7年余。最初因染发过敏而出现湿疹,于内蒙古及北京某医院等多处医院就诊,诊断为“湿疹”,予口服汤药治疗,方药多清热解毒之品(具体药物不详),症状未见好转且反复加重,并出现反复外感及畏寒,对众多中西药物出现过敏现象。刻下症:双手背皮肤2/3面积出现片状皮疹,局部有痛痒感,皮肤增厚,有皲裂,舌暗、苔薄白,脉沉滑,二便尚调。诊断:顽固性手部湿疹。取穴:阿是穴。操作:患处常规消毒,将钨锰合金制细火针烧至白亮,快速点刺病灶局部,疾进疾出,深度约0.5 cm直达增厚皮肤的底部,有少量出血用棉签擦干即可,刺破血管需用干棉签按压,均匀点刺湿疹处,平均间隔0.5 cm一针,针刺遍及皮疹处;再用0.25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围刺病灶处,留针20 min,一周治疗2次,3~4天针1次。两次治疗后症状好转(见图1a、图1b),经6次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且畏寒等亦明显减轻。4个月后随访患者告知湿疹已痊愈(见图2)。近1年多,随访患者病情未反复且状态良好。


按语:湿疹目前临床多辨证为脾虚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虚湿蕴证、湿热毒蕴证等,总离不开“热”,故谴方用药常常一派寒凉、苦燥之品,疗效也经常差强人意。

《内经》中早就告诫我们,无论是防病还是治病都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现在很多人作息逆于天地,打破了人体的自然生物节律。《素问·经脉别论》说:“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过度地消耗了我们自身的阳气,久而久之则阳气难以恢复,那么就会百病丛生。加之误用寒凉、夏季贪凉饮冷等屡见不鲜,日久必然损伤阳气,导致人体阳气不足,脾阳不运则水湿不化,或生痰浊,进一步伤阳必致寒湿内生,久病及肾,易致肾阳亏虚。“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宋代医家窦材在其所著《扁鹊心书》中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告诫我们保命之法,其实就是保护好阳气。若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然则,现代确实有众多人嗜食煎炸、辛辣、酒肉之品者,易助湿生热,加之体内寒湿瘀久亦可化热,但阳气不足的本质没有改变,一般的医生只清热利湿,结果病人身体每况愈下。民国大医祝味菊先生在那个时代就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常用附子、干姜、细辛等助阳之品配合清热利湿之药这种温清法以治之。

正是因为现代人在生活及饮食等方面过于寒凉,导致了很多情况下人的体质在本质上是虚的,是阳气不足,甚至是寒证。在这个前提下即使有标热,亦可以用火针治疗,且疗效确切。火针这种既有温补又有祛邪的作用,就像祝味菊先生用的温清法。

对于“热证”是否能用火针,关键在于对本质的辨证到底是寒是热。正如清代伤寒大家郑钦安先生在《医理真传》中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万变万化,岂易窥测?”可知辨阴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湿疹多认为有热,可究竟是不是实热呢?前面已述了现代人的情况,笔者认为即使有热多数情况下也是标热、郁热,这个时候可以“火郁发之”,而且平素医者过用寒凉,火针既可引邪外出又可温通补虚,所以治疗后效果显著,本文选取了较典型的案例,其实临床中很多皮肤病用火针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理论上是一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