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甚至认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有句俗话:“不会读书的读皮,会读书的抓题。”题者,疑问、问题也。 所谓阅读过程的“疑”,就是不但要关注书中内容同实际生活的矛盾,使阅读过程中充满着一种“问题情境”。心理学上说,问题情境是一种相当模糊、还很不清楚,并很少意识到的印象,它似乎发出一种信号:有点不对头。思维过程正是从分析这一问题情境本身开始的。不同文化水准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本书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情境。 读者主动迎上去,就有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一旦在认识的高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那么,读者就有了新的发现和创造。 明代学者陈献章写道:“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书中“读”出问题来,带着问题到书中找答案。 要“读”出问题来,首先是读懂这本书,再在这基础上产生问题。 如果囫囵吞枣,似懂非懂,那读出的问题很可能是原作者早已阐明了的,岂不贻笑大方?再说有了问题去读书,且称为定向读书。 有了问题,再去读有关的书,寻找有关的论据,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拨开重重迷雾,找出问题的答案。 当捧读一本新书时,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新的知识、新的观点,往往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打下一个问号,这是正常的。问题是当这些疑问产生后,我们采取什么态度,是一览而过,还是锲而不舍?采取前一种态度,那读了这本书后,并不会使自己得到多大进步。唯有采取后一种方法,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使疑问一个个获得解释。这就是朱熹所说的“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书是作者写的。可是书中所描述的事实,找出的规律,提出的驾驭方略,有些并非他本人长期潜心观察和分析研究的成果,大多是从学校听课、阅读他人著作中得来而未经过深入研究的。这种二传、三传甚至百传千传得来的认识,经过各个“传手”的选择思考,有的可能证实了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结果,但以讹传讹、越传越错的情况,也不少见。以至善于读书的人,常不得不查证作者论点论据的出处,看它是否与原作者的见解相符,是否与实际相符。 爱读书的人常有这样的体验,在读书以前,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意外。然而在读了之后,才知道每本书都值得怀疑。 正确的读书态度是,在读书中加入自己的思索。应该说,读书最重要的是思索,读书是花朵,思索却是果实。 思索不但使你与别人拉开距离,而且使你与书本拉开距离,使你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自然与人生。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华罗庚指出:“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当今更不该奉行唯书主义,让书把自己卡死。许多大学问家就是在书与书的比较中,在书与实际情况的对比中发现“疑问”,追根究底,揭示真相,有了新的重大发现,把人类对客观事物真相的探索和对客观事物驾驭方法的探索,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摘自《读书 读人 读文化》 -END- ——邀请小伙伴们一起关注吧! 读书部落,你心灵小憩之地。 连续签到还能获取读书部落的专属荣誉称号哦! 点击以下链接迅速关注读书部落精彩不断每天推送! {{网页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