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越多,越擅长阅读?

 大智若愚wxy 2021-01-16
前阵子有个朋友问我说——娃读了很多书,但是阅读理解还是不行,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是“读书越多,越擅长阅读吗?”

首先,此处说的“阅读理解”,指的是“阅读并理解”,还是“做考试阅读理解题”?

这里头有一些差别,值得另外写一篇。

就“读书多了,就会擅长阅读”这个结论来说,还真不一定。

最近我读了这本书,通俗易懂,正好可以解释这个普遍的疑问。

这里的“7项核心技能”指的是理解文本意义,即读懂文本的基本方法。

包括下图这些。


那么是哪些因素有可能影响,或者帮助孩子习得这7项基本技能呢?


1
构建感官图像
构建感官图像——简而言之就是在脑海中放电影,这可以帮助读者记忆和理解复杂的故事线,更准确地把握故事梗概,根据文字生成的画面和感受来评价情节、人物、动机、事件。

这个能力其实比较容易获得,但在阅读过程中,孩子经常更关注情节发展,而直接跳过大段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觉得“无聊”,比如下图这类文字。


但其实景色、情境的描写,是为了营造或者烘托某种气氛,让读者更好地进入故事,从而理解。

作者提到绘本是让孩子有能力捧读长篇作品的奠基石,能帮助他们对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

2
运用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包含着读者过去的日常生活、见闻、经历、人际关系,以及七情六欲。

每一次阅读和每一次读后探讨,都能提升读者运用背景知识的能力,生活本身也在不停为读者扩充背景知识。

曾经有个高年级家长来问我一篇阅读理解,说孩子完全不会——我一看,文章来自一位著名作家,写的是对继父从排斥,到接受的情感,而且故事里主人公家境贫穷,生活坎坷。

而问我的学生家境富裕,生活单纯,完全无法与文章共情,更谈不上理解。

再比如之前写的:一本深刻好书,却只会照着念?

如果不了解蜘蛛在西方文化中的邪恶含义,也就不能完全get到作者的深意。

要想获得更多的背景知识,大量读书是方法之一,同时要“多元地读”,尽量多涉猎一些题材。

另一方面,要多体验,多经历,如果只是关在书斋里,或是奔波在辅导班和家之间,获得抽象的知识,过“虚幻的生活”,是很难积攒足够多的背景知识的。

3
提出问题
疑问能引导读者与作者对话,了解自己最关心的内容,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文章。

阅读时有无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提出发出令人深省的问题。

然而现在的应试导向,提的并非“需要思考”的问题,也不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而更多是信息类的提问。

比如朋友和我说高年级需要考《西游记》阅读,考题类似如下——这考的是对名著的理解吗?明明考的就是记忆力。对于真正的理解,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作者建议平时共读中,要鼓励孩子提问。

而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提问,要先与他分享你的问题。

读到这里一定有人有疑问——不是说读绘本不要问问题吗?

作者也有解答——不是要你问孩子问题,而是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想孩子示范如何提问。说出你的问题后,不要立即作答,把问题先放一放,然后让孩子试着提出他想到的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阅读中。

4
预测和推断
简而言之就是在字里行间读出“弦外之音”——比如这一段,没有一个词直接揭示“布梨妈妈穷困潦倒,生活悲惨”,但其实每一句描写都在这么说。

一个膝盖红肿的人被迫要爬四楼工作——处境艰难,却别无他法。

所有头发加起来只能拧成一个核桃大小的发髻——头发稀疏苍老。

结合上文不难看出,要想能“推断、预测”,是需要图像化和背景知识参与的。

作者说——很多孩子能字正腔圆地、流利地念完一整篇文章,但实际上对文字毫感觉,对故事走向漠不关心。他们很少预测下文,也几乎不将自己代入故事角色中。他们走马观花地翻书,不求甚解,只为了应付作业。对他们而言,文字只是一串符号,空洞而无意义。

这确实是我经常观察到的现象——有时候是因为孩子没有读到合适的书,难以激发对阅读的热情;有些时候是因为完全读不懂,便只能把他们当做文字的堆砌。

要避免您的孩子成为那样的阅读者,只有提供给他们“我想读”的书,而非“爸妈、老师想让我读的书”。


5
筛选和整合信息

筛选、整合信息,是应试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要求概括中心思想,剥掉“多余部分”,提炼最核心的要素。

对于阅读复杂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

为了筛选信息,首先要学会优先级排序,确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

还要注意作者在书中留下的线索,比如“总之”,或者“最后”,“于是”等带有总结意味的词语和暗示。还有一些表达态度好恶的语气词、褒义词、贬义词等,也能提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

这项技能其实是上文几项技能的整合,也是比较高的要求。


6
查漏补缺

监控自己的理解进程,并自我辅助。

比如读到一个地方,发现自己不懂,回去再重读一边看看。

比如利用便利贴,或者笔记,标出有疑问的地方,帮助自己理解。

比如我曾经在低年级阅读课上,和孩子们讨论,如果遇到难记的人名,怎么处理(记不住人名,对搞清人物关系,从而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低年级孩子讨论出来的策略,你的孩子会有意识地这样做吗?


7
总而言之

所以,阅读从来不仅仅是“读字”,在静默无声的阅读过程中,其实进行着复杂、澎湃的脑力劳动、心智活动,只不过有时候连读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也并非一本一本地读就够了。

可能更有用的是,多带ta走走、看看,开阔眼界,丰富人生阅历。

是和孩子共读一本书,进行讨论,不自觉地向他示范你是怎么筛选、整合信息的,你是怎么推测作者意思的,你是怎么向自己提问的。

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的中心点是——“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如果没有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他同时也是一位有深度思考能力的读者)来引导阅读,孩子或许将难以成为一位深具思考能力的文学读者。

请多多关注我的公号,我努力的方向,正是致力于让更多的成人,不仅会帮孩子挑书、买书,还能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