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

 常青树7229 2015-04-16

  水肿的分证论治及方药是中西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的重要考点,主要内容总结如下:

  阳水
  ·风水泛滥
  症状: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中麻黄宣散肺气,发汗解表,以去其在表之水气;生石膏解肌清热;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健脾化湿,有崇土制水之意。可酌加浮萍、茯苓、泽泻,以助宣肺利水消肿。若属风热偏盛,可加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茅根,以清热利咽,解毒散结;若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若咳喘较甚,可加杏仁、前胡,以降气定喘;若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行水;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者,可按水湿浸渍论治。 

  ·湿毒浸淫
  症状: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若脓毒甚者,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若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若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若血热而红肿,加丹皮、赤芍;若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
  ·水湿浸渍
  症状: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前方以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后方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苍厚朴燥湿健脾,猪苓、泽泻利尿消肿,肉桂温阳化气行水。若肿甚而喘,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泻水而平喘。
  ·湿热壅盛
  症状: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治法:分利湿热。

  方药:疏凿饮子。
  方中羌活、秦艽疏风解表,使在表之水从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协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肤之水;泽泻、木通、椒目、赤小豆,协同商陆、槟榔通利二便,使在里之水邪从下而夺。疏表有利于通里,通里有助于疏表,如此上下表里分消走泄,使湿热之邪得以清利,则肿势自消。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可合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若症见尿痛、尿血,乃湿热之邪下注膀胱,伤及血络,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如大小蓟、白茅根等;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转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五苓散加杏仁、防己、木通,以泻肺行水,上下分消;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症见口燥咽干,大便于结,可用猪苓汤以滋阴利水。
  至于攻逐,原为治疗阳水的一种方法,即《内经》“去菀陈垄”之意。但只宜于病初体实肿甚、正气尚旺而已确有当下之脉证,症见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应抓紧时机,急则治其标用攻逐以“直夺其水势”,使水邪速从大小便而去,可用十枣汤。俟水退后,再议调补,以善其后。
  阴水
  ·脾阳虚衰
  症状: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药:实脾饮。
  方中干姜、附子、草果仁温阳散寒,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补气,大腹皮、茯苓、木瓜利水去湿,木香、厚朴、大腹皮理气行水。若症见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以健脾益气;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
  尚有一种浮肿,由于长期饮食失调,脾胃虚弱,精微不化,而见面色萎黄,遍体轻度浮肿,晨起头面较甚,动久下肢肿胀,能食而倦怠无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软弱。此与上述脾阳不振、水溢莫制有所不同,乃由脾气虚弱、气失舒展所致,治宜益气健脾、行气运湿,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兼阳虚者,或加桂枝、黄芪益气通阳;或加补骨脂、附子温肾助阳,以加强气化。并应适当注意营养,可用黄豆、花生佐餐,作为辅助治疗,多可调治而愈。
  ·肾阳衰微
  症状: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咣白或灰滞,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肾为水火之脏,根据阴阳互根原理,善补阳者,必以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用附子、肉桂温补肾阳,两药配合,则补水中之火,温肾中之阳气;用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通利小便;生姜温散水寒之气;白术调和营阴;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
  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乃水邪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宜重用附子,再加桂枝、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是水邪凌肺,肾不纳气,宜重用参、
蛤蚧、五味子、山萸肉、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本证缠绵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此时可按风水论治,但应顾及正气虚衰一面,不可过用表药,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扶正与祛邪并用。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
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
  若肾阴久亏,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盛下虚,症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i心悸失眠,腰酸遗精,步履飘浮无力,或肢体微颤等,治当育阴潜阳,用左归丸加介类重镇潜阳之
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鳖甲等。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衰微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
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