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大学王曙光:《过一种独特、丰富、均衡、内在与超越的生命》

 石鼓江边汉子 2015-04-17

过一种独特、丰富、均衡、内在与超越的生命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班上的谈话

 

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

 

 

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读书生活,可能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光辉灿烂、最值得珍惜和纪念、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怎么渡过这段宝贵时光,有不同的方法,未来也一样,每个人过生命的方法不一样,每个人面对生命问题所采取的态度也不一样,他的生命轨迹就大不一样。课堂上讲的学问虽然也有用,但是跟你的生命没有很大关系。生命的学问最大,最需要弄清楚。你在大学中最大的收获并不是你的学业方面,并不是懂得多少专业知识就很高明了,懂得生命之道才最高明,你要知道怎么来过生命,以什么姿态来面对生命的挑战,这才最高明。悟道本身才是学习最根本的目标和要求。一个教师也是这样,他要传道,而不仅是授业解惑,如果讲了半年,最后只讲了一些知识的皮毛,生命的问题还没讲清楚,这是教师的失职。

    现在很遗憾的是,同学跟老师的师生关系很淡薄,中国古代师生从游的那种景象很少见到了。什么叫从游呢?师生如同大鱼跟小鱼一起游,大鱼在前面游,小鱼在边上跟着游,游两三年之后,这个小鱼基本上长大了,他知道学问怎么回事,生命怎么回事,大道怎么回事。自然熏陶,从游观摩,最后学问和生命自然长进了。这种关系实际上就是最本真最精髓的师生关系,在今天教育体制下,我们难以享受这种关系,很难跟一个老师亲近地去交流,很难如此深切地体会前辈的心灵世界与学问境界。我写了很多关于我的老师的文章。我的老师们,我的老师的老师,甚至比我大七十岁的老师,我当时有机会跟他们见面、请益,亲聆謦欬,春风侍坐。像一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先生、北大经济学院第一任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先生、第二任院长、经济思想史家石世奇先生、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开山鼻祖赵靖先生、经济史大家陈振汉先生、经济地理学大家陆卓明先生等等,我从这些前辈身上获得很多感悟和提升。经济学院的这些前辈我接触很多,我也尽我的力量,一五一十地把他们丰富的阅历和生命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希望把他们的风范和生命格调传达给你们,使你们受益。

    关于如何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生命的问题,我想送给诸位五个关键词:

    第一个,我们要过一种“独特”的生命。现在的学生很焦虑,焦虑分数,焦虑实习,焦虑就业,焦虑出国,互相攀比,每天陷于一种纠结的、患得患失的状态,很不开心。我劝大家不要焦虑,要非常平静的去生活,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就会好,不用浮躁,不用忧愁,不用焦虑。你要坦然面对自己的问题,从从容容地过自己的生命,而不要总是瞅别人在干什么,不要总羡慕和旁观别人在做什么。你要有一个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是很独特的,是上帝特别安排和计划的,是造物特别赋予的,不能复制别人的生命,也不能复制时尚(时下流行的大众的生命),否则就会亦步亦趋,丧失了自己。不要一窝蜂去干似乎很时髦的事,别人去投行,我也去投行;别人搞金融,我也搞金融,抄袭别人的生命是不能成功的。我特别欣赏那种敢于做自己的人,因为上帝创造你是很独特的,跟任何人不一样的,你不要艳羡别人,要敢于活独特的不可复制的自己。敢不敢很重要,活自己是需要勇气的。

    “独特”意味着你可以有勇气特立独行,卓然不群,这样的人反而容易得到成功,因为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禀赋,没有浪费自己的天分。他有一个内在的动力,他有一个勇敢的心,敢于过一种特别的生命,那是很不简单的。将来你做事业、做学问、从政等等,都需要敢于独特,才能活出你自己,要不然每天惶惶不安,老在羡慕别人,丧失自己,这样的人不会成功。这需要一种特别的自信,要活我自己。

第二,我们要过一种“丰富”的生命。同学们现在尚年轻,将来你们工作之后就知道,一个人如果很单面,那么你的生活、你的家庭、你对孩子的教育,都会成问题。一个兴趣单一、内心贫乏、没有什么情趣、生活弄得很枯燥的人,完全不可能构造一种幸福的生命和温馨完美的家庭生活,他也许在某一方面获得了成功,可是他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你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一个丰富的人,你才有这种担当和资格来教育你的孩子,来构建你的家庭,来安顿你的事业。假如你只懂金融工程,你拿什么来教小孩呢?你拿什么与朋友交往呢?你拿什么来建构你的社会生活并获得和谐的人际环境呢?也许我们应该常常反问自己,你凭什么当父亲呢?你有什么资格当妈妈呢?你必须教你的小孩读诗歌,教你的小孩练书法、欣赏绘画和音乐,你必须会与朋友雅聚茶叙,你要带你的家人去博物馆。当你自己是一个空白贫乏的人,你是一个单面的人,你就做不到这些,你只会说,我获得了北京大学金融学的硕士学位,可是你没有能力构建一个有情趣有意义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你的那个学位一点价值也没有。你工作之后,也不可能只成为一个“职场人”,你还要有自己丰富的生活,充满光彩,充满情调,充满乐趣,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你获得幸福的非常必要的一个方面。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我真的特别担心同学们成为一个单面的人,所以我经常要求北大经院的同学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拓宽你的视野,浸润你的心胸,经常去听听音乐会,到美术馆看看展览,利用北京大学的人文讲座,把你的哲学修养、历史修养、艺术修养提上去。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意识,主动丰富自己的生命,培养多元的素养和能力。这样的话,将来真的会受益无穷。同学们不能光知道如何考一个好成绩,怎样找一个好实习,如何谋一份好工作,你要把更多的精神用在如何丰富你的生活方面,过一种真正丰富而充实的生活。你放心,假如你是一个有全面素养的人,一个很有人文修养的人,一个有丰富高雅情趣的人,一定会有人欣赏你的,好的职业会主动找你而不是相反。但是你要把自己准备好,准备一种丰富的才华,为你以后很长时间的生命做准备,甚至为你的未来的孩子和家庭做准备。你现在不准备就来不及了,你拿什么来爱你的孩子呢?拿什么来滋润你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呢?你自己丰富了,生命就滋润了,整个的人生就有光彩了。

    第三,要过一种均衡的生活。生命是一个多元的东西,要掌握一个均衡的辩证法。一个人如果几个方面不均衡,只追求一个方面的话,就要出问题。生命要立住,要稳固,就要有这个平衡感,不能顾此失彼,不能厚此薄彼,而要学会兼顾的艺术。而且,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你就要完成某件使命,不能拖沓,如果我们在某个生命阶段没有做这件必要的事,没有均衡的去发展某样东西,她就失去了生命的机会。所以一个人,在事业方面,在学问方面,在世俗的功名方面,在财富方面,在心灵的信仰方面,在家庭的和谐方面,在身体的健康方面,都要均衡发展,缺一不可。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造成你的生命的畸形,是你最终难以稳固自己的生命,要摔跤。有些人事业心过强,漠视了家庭的和谐,没有对孩子的心灵成长和伴侣的精神愉悦付出一定的关怀,长此以往导致家庭破裂,孩子走上邪路,最终生命的结局很悲惨。有些人关注财富,关注家庭的物质层面,却没有丰富而高尚的心灵寄托,最终过多的财富给他带来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均衡就是不偏执,就是走一条稳健而正常的道路,就是情商、财商、智商、灵商的统一。这种价值观,在大学中就要确立。

    第四,要过一种内在的生命。这个“内在”是什么概念呢?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做任何事情都追求表面的东西,而忘记了那个实质和内在。有些人到北大学习,拿一个文凭就万事大吉,那个文凭很重要吗?那个文凭就是一张纸,一点意义都没有。不是我不珍惜这个文凭,而是觉得这个文凭实在是一个外在的东西,跟一个人的内在不相干。有一年在《北大校刊》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博士毕业写的,他说我这一辈子什么都不看重,只有北大博士学位这个头衔,是我最看重的东西。我看了之后不太以为然,学位都是不重要的,问题是你有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北大的博士,真正成为一个北大的学生,有没有真正汲取到大学的精神,真正具备了一个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气节和操守,真正培育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精神气质出来。那才是一个内在的东西。有些人结婚,有了一个证书,以为就完成使命了,两个人各过各的,没有精神层面的深入的对话,结果婚姻逐渐萎缩和变质,最终成为一个虚假的摆设,两个人形同陌路。其实婚姻是什么呢?婚姻是两个灵魂一辈子的厮守和沟通,你这个道理不搞清楚,两个人一天说三句话,这个婚姻就死掉了。你只是获得了婚姻的表面,而没有获得它的内在。

    有些人在大学当教授,他认为教授职称是最重要的,不达到这个目的誓不罢休,得到这个东西以后什么也不干了,学问跟他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职称这个东西,就是一张纸,你成为这样的教授,有什么意义呢?教授只不过是你人生当中一个很小的标志性的阶段而已,你作为学者的使命是做学问,爱学问,探究真理,带着激情和兴趣研讨这个世界。有些人忘记了这个内在,只追求外在,一辈子追求表面的功名利禄,不知道自己要活什么,这个是很麻烦的。

    我举一个小例子。我在北大读本科时,大一的时候,跑到《北大校刊》去了,一方面我觉得在校刊服务可以写文章,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校刊有很多机会,可以接触很多优秀的老师。我在校刊大概待了六七年左右,一直到读研究生我还在校刊服务。我在校刊的团体中是很特别的,我从来没有成为校刊记者团的正式成员,我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我也没有任何想成为校刊记者团团长或者副团长的概念。我当时唯一的理想,是有机会的话接触那些我心目中敬重的大师,希望从他们身上学习更多的东西,以提升自己的学问和精神境界。当时访问这些大师的任务很多都落到我的头上,比如采访东方学系的一代宗师季羡林先生、中文系的著名诗人和学者林庚先生、考古系商周考古第一人邹衡先生等,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阅历丰富,学问高明,境界极高,我得到这些机会,极为难得。

    我现在回想那些年在校刊的服务生涯,我是抓到了内在的东西,我没有浪费那几年的时光,我真的体会到了老北大的那种精神,感悟到了这些大师的精神世界,那种风范对我的终生有影响。而有些同学进入校刊,是想能不能争取记者团团长,好写在自己的简历上;有些同学知道服务于校刊可以获得保研机会,要好好表现,这些就是舍本逐末了,把最重要的内在扔掉了,追求那些外在的东西。而持这种思路作事的人,会终身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直到生命的终了。读书时他拼命要把考试成绩搞好,要争取出国,出国之后要找个体面工作,找工作要找多赚钱让别人都羡慕,结婚要找一个高富帅来炫耀……总之,他一切的行动的目标都在追求外在,他的方法论是一致的、终生一以贯之的,这就很危险。这样的人,一辈子生活都很不笃定,很不淡泊,老是在追求一些浮华的、浮躁的、外在的、表面的东西,而忘记了真正的内在。

    第五个,是要过一种超越的生活。一个人年龄越大,他越需要超越,因为年轻的时候他还没办法也没有资格超越。比如年轻时你要找工作,而且必须找一个好工作,父母对你有期望,你没办法太超越。但是年龄越大越要超越,如果一个人年龄越大越功利的话,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孔子讲到,一个人的人生有几个大的阶段,他的少年时代是“志于学”,十四五岁需要充实自己,“志于学”不仅仅是一般的学习知识,他要立志,要有清晰的愿景,有一种未来的期许。“三十而立”,立什么呢?要把自己终身的信仰和生活目标立起来,在事业上有一个目标,家庭上有一个目标,生命上有一个目标。

    “四十而不惑”,就是不被外在所诱惑。不被诱惑很重要。“四十而不惑”是你在任何诱惑面前安然不动,不受惑于人,不受惑于功利,不受惑于声名,而坚定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你拥有自己的目标,“君子务本”,知道自己的“本”在什么地方,谁也诱惑不了你,谁也撼动不了你。孟子说“我四十不动心”,就是“四十而不惑”的意思。“五十而知天命”,就是知道上帝在你身上赋予的使命是什么。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的使命和局限性,我知道我的所长在什么地方,我也很清楚我的局限性在什么地方,我知道我能做神马,不能做什么。如果一个人到了五十岁,还不知道自己的局限性的话,那就麻烦了,他会不知天高地厚,做一些自己做不了、不适于做也不应该做的事,那就糟糕了。

“六十而耳顺”,到了六十岁的时候,一个人就变得越来越超越了,什么叫“耳顺”?就是说你的耳朵既能听得进好的,也能听得进坏的,好坏无所谓了,有人骂你,诋毁你,不用管他;有人赞誉你,把你捧到天上,也不要管他。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超越了自我的利益,超越了自我的名誉,超越了自我的功利,你只是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已,要完成你的使命、履行你的职分而已。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这个年纪,你达到了一种海阔天空、非常自由的境界。

冯友兰讲到一个人一生经历四个境界。小时候是“自然境界”,你是一个自然人,很天然,很纯朴,无知无识,无欲无求。长大之后,在青年和中年时期,是“功利境界”,追求功利目标,我要成名成家,我要发财,我要光宗耀祖,这些促使一个人去奋斗,但是他的目标是功利主义的。第三个境界是“道德境界”,当你年龄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做银行家和企业家不能坑蒙拐骗了,要做一个优秀的银行家,要对社会有责任,要做一点慈善。做政治家不能只是关注争权夺利,而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为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了。很多人到了五十岁开始搞慈善事业了,因为他的道德境界出来了,他已经超越了他年轻时的功利主义追求。最后一个境界是“自由境界”,到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什么叫自由呢?就是一个人即使自由地去做任何事情,也不会突破道德底线,不会突破规矩的,而是始终符合价值原则。因为到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成”了,中国人讲“成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人已经完成了自己,他完全尊重内心的愿望去做事,但是,他跟外在的道德要求又是严丝合缝的,没有任何的不和谐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生命的超越感,超越自己,超越功利,超越短期,超越外在,而是着眼于大众,着眼于公义,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内在的追求。你做大学问也好,做大事业也好,想自己想得少一点,甚至到了“无我”的境界,你整个人也就完成了。有些人当了省长了还在考虑我弄几套房子呢?有些人当了大企业家了还想我将来可以分多少利润和股份呢呢?这样想的话,你的格局就小了,在这样一个生命的阶段和层次上,你还考虑这些比较卑琐的形而下的问题,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我们要学会超越,使自己达到一种自由的境界。

刚才分享了五个关键词,希望大家过一种独特的生命、丰富的生命、均衡的生命、内在的生命、超越的生命,这五个词当然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事,没有做到,但略有一些心得,作为学期末的结课赠言,供同学们参考。

 

                                               2014年12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