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人生悲剧的表现及根源

 zhaojia878 2015-04-18
    李白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将个人情感与时代命运密切沟通,献给那个社会的主要的是“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残酷的人生悲剧,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深远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早期的无路之悲
  李白的人生悲剧,主要表现为诗人所执著追求的政治理想遭到无情的幻灭。李白的理想,原本是做个政治家,他追求精神的解放,探索生存的意义,追求人生的超越价值。终其一生的奋斗,目的是要为大唐之治做出自己的贡献,“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无数的挫折和打击,把诗人的美好愿望鞭笞得体无完肤。
  开元十二年,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家远游”,离开蜀中。意图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走一条“终南捷径”,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名人的推荐,由布衣而一举成为朝廷的辅弼重臣。因为从小就有“不屈己,不甘人”的性格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李白根本不屑于科举考试。但是,在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的选择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他要建功立业,要大济天下,始终追求自己不变的政治理想。但是,这种宏伟抱负和从政方式,同现实生活存在的距离,注定了准备多年的诗人,只能得到一个“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的结局。
  二、中期的被弃之悲
  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得到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受到了玄宗的召见。诗人多年的幻想,多年的奔波劳累,终于幻化成了表面的喜悦。可惜的是,翰林供奉,自己只被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三年后便被“赐金还山”了。朝廷黑暗腐败,权臣妒贤嫉能,现实容不下诗人的存在。而个性意识较浓的诗人所要追求的,是自己的特殊价值:不屈从于权贵,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愿保持人格独立,也不愿为富贵而妥协于统治集团。在感情自觉与理性自觉上,诗人又选择了前者。这是诗人的第二次人生悲剧,比起第一次的无路之悲,这次的被弃之悲便要深刻得多了。
  三、晚年的被屈含冤入狱之悲
  毕竟,李白是一个热情追求理想的命运抗争者。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应聘加入了永王李?的幕府。原以为这次“平叛”会成为自己理想的新起点,“为君谈笑静胡沙”。然而,李白的爱国之心却又成了李唐王室内部斗争的牺牲品,诗人遭到了下狱和流放。无情的现实把诗人推到了“世人皆欲杀”的境地,这是诗人一生悲剧的顶点,它彻底粉碎了诗人热情而忠诚地追求的政治理想,致使诗人在六十二岁时抱着“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的遗憾永远熄灭了生命和理想的光焰。
  这次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诗人自身政治素质的缺陷导致的,诗人虽有一腔报国的忠诚,但却缺少洞察人事和时事的眼睛。
  四、李白人生悲剧的根源。
  李白的人生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此时的大唐,表面的繁荣也掩盖不了内里的腐朽,整个社会的各种矛盾已发展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皇帝昏庸,佞臣宦官权倾朝野,忠奸颠倒,冤狱遍布。这种污浊恐怖的政治空气,根本不可能也不会允许诗人有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机会。可以说,正是黑暗的时代,扼杀了李白的政治理想。黑暗的时代,也正是李白悲剧人生的社会根源。
  李白的人生悲剧,还与他复杂的思想和宁折不弯的性格分不开。李白一生受到儒家、道家、纵横家和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和纵横家思想的结合,使得诗人具有了强烈的功名观念和济世理想;道家思想与游侠精神的结合,又使得诗人具有了不向黑暗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和叛逆精神。这几种思想的彼此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李白悲剧人生的思想根源。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正是在这种人生悲剧的影响下,诗人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思想深刻,境界开阔。这使李白这个封建社会中不得志的文人,成长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献给了那个时代以愤怒的诅咒和痛苦的悲歌,也留给了后人无尽的知识财富和精神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