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一贯之道

 昵称4705243 2015-04-18
按: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忠诚;宽恕。
中国儒家伦理范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为恕。最早将忠恕联系起来的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曾子。他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孔门的弟子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是“仁”的具体运用。忠恕成为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试谈个人对于孔子一贯之道的理解,论语是部格言对话录,里面大都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看似杂乱无章。但孔子的思想有系统的,他自己本人也在论语里两次提到吾道一以贯之。如下:

1、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曾参理解的一贯之道是“忠恕”这显然不是孔子的思想。

理由有三:

1.忠恕,违道不远--《中庸》

2.孔子比曾参大46岁,曾参当时的年龄不会超过27岁,曾参又比较迟钝,(柴也愚 参也鲁--论语·先进) 作为当

时最有智慧和博学的人他自己最重要和深刻的思想,一个27岁以下又有些迟钝的小伙子要理解估计是比较困难

的,好比现在一个小人27岁并且还有一点迟钝的年轻小伙子,要了解透测当前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核心思想是不容易的,包括子贡都无法理解,曾参年轻时要理解也是很难的

3.孔子公开说没有人理解他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虽然说忠恕不是孔子一贯之道,因为忠恕只讲“人我之间”的关系,而孔子的“仁”包括了与人,天,鬼神,死生,道的关系。我们在下面会重点举例讲解,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忠恕”的实践改善自己的人生,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行之一生?孔子的回答就是“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就是恕,尽己之心力就是忠,这些都可以帮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经》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不是道,但是接近于道,就好比忠恕不是道,但违道不远,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学习水,获得的做人做事的智慧,也可以通过实践忠恕改善人我之间的关系。

那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呢?很显然是“仁”。仁在论语里面出现有100多次这也是贯穿孔子生活里方方面面的核心思想。

根据傅佩荣教授的研究“仁”在论语里主要有三个定义。而古时人与仁通用:

 仁也者,人也--《孟子》

仁者人也--《中庸》

一.(仁)人之性--人性向善   

孔子直接讲到人性的只有一句话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还有四次提到人有向善的趋向,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这里的德就是善

2.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里恭己正代表善

3.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4.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人性孟子谈的比较多,孟子讲性善,用了很多比喻如:

1.人性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强调的是水的方向。

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仁义礼智四种善的开端,皆需扩而充之,若火开始向上烧,泉水开始向前奔流,强调都是他们的力量和方向。

3.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可以看出孟子绝对不可能主张人性本善

4.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所以说理义

能让我的内心所喜悦,就像肉类能愉悦我的口味一样。--说明人本身并没有理义,就像我口中本来没有肉类,只是我们的心和口喜欢它们而已。这说明了人性向往善,好比口舌向往美味。

二.(仁)人之道--择善固执 

1.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2.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4.孔子教诲学生的方法是因材施教,每次给学生指引的方向都是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出最适合他的方法,也就是“择善”如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5.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高贵的操守就是一种善,

南宋的爱国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里有这样一句诗,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种精神很重要,考验一个人要看到他如何身处逆境,是否能经受住考验。这是个分水岭,是区分人杰和平凡之人的节点。孔子和文天祥都给了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三.(仁)人之成--止于至善

1.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志向就是让天下止于至善。

2.子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从人之性(人性向善),人之道(择善固执),人之成(止于至善),从生到死儒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下面我们再我们看看孔子如何处理人与人,天,鬼神,死生,道的关系。

论语里与人的关系谈的是最多的,

一.人与人的关系

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4.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很关键,说明儒家不是烂好人,不是乡愿,如果不讨厌恶人,那就是对受伤的好人的一种残忍)

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6.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7.还有指导学生行仁的方向,大都是与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二.人与天的关系 

1.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

2.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3.子曰: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4.子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5.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6.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

7.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论语·八佾》

8.子曰: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人与天的关系,展示孔子深刻的宗教信仰,孔子最谨慎的三件事(齐、战、疾。--《论语·述而》),第一件就是齐,齐通斋,在古时斋戒就是为了祭祀,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天”是孔子的祷告对象,孔子在两次生命最危急的时刻,都把天抬出来,如果剥离了孔子与天的关系,那他整个思想也就没有了根基。者也是孔子一贯之道里最重要的部分。

三,人与鬼神的关系

1.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务民之义很关键,不然变成“不问苍生问鬼神”人生就缺少了根基。

2.子曰: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伦语·八佾》

3.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伦语·为政》

四,人与死生的关系

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颜渊》但不要忘记论语的另一句话: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学而》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儒家讲究的是通达的智慧,就是所谓的“守经达权”孟子就讲的很清楚了,要看“义”在哪里,而不是迂腐了照搬经典,那就变成教条主义了,失去了他的智慧和灵活性,比如你答应朋友几天后借给他几十万钱,但你后面发现他是要拿这些钱去买枪支弹药去抢银行杀人放火,你发现后还会不会把钱借给他呢?自然是不能借给他了,否则就是助纣为虐了。论语里也说到讲信用必须符合义如: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

就是说讲信用必须符合义,符合“义”的话才能去实践。而孔子本人说自己和古时的先贤不同的地方就是:

无可无不可--《伦语·微子》

孟子也讲孔子是圣之时者也,这些都需要通达的智慧。

三.孔子求生的职业之一就是主办丧礼如下:

1.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论语·子罕》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经常参加丧礼,而他本人就是主办丧礼的专家。

3.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论语·乡党》

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朋友死了无人安排后事,孔子就自告奋勇替朋友殡葬,而孔子在主持丧礼方面也刚好是专家。

4.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墨子·非儒》

这是墨家讽刺儒家的,但我们可以看出帮人主持丧礼确实是儒家的职业之一。

5.孔子对死亡的理解一定是极为深刻的,他三岁丧父,十七丧母,晚年老婆,儿子,最喜爱的两大弟子都先他而去,这样的遭遇实在是让人痛心和同情。而后期也以主持丧礼作为他的职业之一,他经常都在面对死亡与人的关系,有一句话说的好,“向死而生”只有知道每个人都会死亡,才能更好的安排好自己过有价值的一生,从而珍惜时间,有人批评孔子不懂死亡是根据他回答子路的一句话: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这完全是误解,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子路是个鲁莽的行动派,不适合谈这种深刻的话题,如果是其他善于思考的弟子发问,孔子一定是另一番回答,不懂死亡怎么能说出: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论语里“死”字出现三十八次,“生”字出现十六次,而主持丧礼又是他的职业之一,怎么可能不懂死亡的道理呢?

五.人与道的关系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人生重要的是悟道,就是生命的转向,如佛教里也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说的太好了,这是对人类的极大肯定,如此伟大的道,是靠人类来弘扬的,而不是靠道来弘扬我们,这也是儒家对人文主义价值的充分肯定。

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论语里宝贵的思想太多了,当我们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对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甚至很可能失败的时候:我们就用: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来激励自己,孔子知道理想自己不能实现,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还是固执的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尽人事,听天命”把自己该尽的责任尽了,成与败留给命运来决定,因为“时也命也运也”。而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去实践自己的使命。当我们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当我们感觉自己渺小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起。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总结:学任何一门伟大的学派,都应该设法去了解他的核心思想,核心思想好比串联宝珠的线,论语里面的很多格言语句就好比珍贵的宝珠散落于各个章节,没有这条“线”就无法把宝珠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子佩戴在胸前,有了这样一个完整圆满一贯的思想系统,就能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全方位的指导,让我们从人性向善,择善固执,到止于至善实现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