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乡村茶舍 2015-04-19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绝对的一面是不管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并且尽量多得,相对的一面不仅表现在所学的知识及其深度和层次不同,它更表现在学校和班级的不同学情学况下的差异,有的课堂即使学生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技能所得不多,但却毫无疑问的是高效的,而又的课堂即使学生确实所得不菲,但也称不上高效,况且课堂教学还有走向性的问题,一时的短期效益的高效可能为未来的低效埋下不可逆转的隐患,而注重长期效益的眼前暂时低效有可能还来未来持久的高效,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班里,如果尚没有学会过集体的生活智力的生活,教学的重点就毫无疑问的应该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促使学生学会过集体的生活(简单说,就是学会上课,学会发表意见和讲话听话),这样在实质性教学上自然就要少一些,实质性的知识和技能上就少得一些。对于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的班级,不仅现场缺少学习氛围,而且注定的:如果不改变课堂局面,他们的将来将更差劲,所以,教学就要力图改变这一状况,改变了,就为未来持久的高效教学开辟了通道,否则无可救药的走到了死胡同里。在死胡同里,即使走得确实快了点,也算是高效么?

  一个班里,如果学生皆有向学之心,且学习和行为习惯不错。此时的教学不但要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而且要拓展至人的思考事物的方式、认知和感受周围世界的情感和态度,虽然说即使在很差劲的班级里也要注重到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培育,但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良好班级里所及、所能及的高度。人格,就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下不知不觉成长

  所以,无论教学的质上还是量上,横向比较都缺乏可比性,最现实可靠的是纵向比较——将教学投放到一个深远的、即使不是学生的一生但也可关照到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段,如此来评判教学效率,比横向比较靠谱。显然,即便是纵向查看,也有订立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这样形而上的问题。

  下面是我刚读到的两篇博文,也谈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现附上:

  一、袁琳的博文: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来源:教育在线博客地址——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关于工作的中心问题。

  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有其工作的重点。作为教育体育局机关,当然工作是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机关的各个部门,都应该而且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去工作。但是各个具体科室,尤其是教研室就不能以这个为中心了。因为如果教研室还是以这个为中心,那么教研室不论是听课还是评课,不论是教研还是科研,不论是抓教师还是抓学生,不论是抓习惯还是抓规范,不论是抓结果还是抓过程,不论抓那个学段还是那个年级,都没有跑题,那么教研室工作就没有重点和中心,就会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所以我很赞成这样一句话,那就是领导抓宏观,教研员抓微观。那么教研室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许多同志认为关乎教育教学大局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与艺术性怎么样,是县域教育的品位的写照。关乎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到教育发展的当前利益。所以探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成为雷打不动的关键和核心。离开这个关键和核心,教研室的工作就会陷入到慌乱无序的状态中,也许教研员忙忙碌碌,但是对于第一线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同样道理,学科工作也一样,各个学科依据各个学科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实际,提出学科工作的中心。否则,学科工作也就无的放矢,没有规章,就陷入到无序状态中去了。

  2、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问题。

  为什么不说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因为尽管有效排除了无效,但是还是把低效包含在内。如果使用这个概念的话,那么这个概念应赋予新的含义。不赋予新的含义,不论耗去多少时间,只要学有所得,那么就会陷入到拼时间拼消耗的老上去,课程改革就画了个圈,转会到起点来了。

  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不仅包括了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引入了时间概念,把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也包含在内,不仅重视有效性的结果,而且这重视了这个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所以围绕课堂教学的效率做文章,那么就不仅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而且是在短暂的课程学习时间之内掌握知识最多,发展的能力最有效,激发学习的兴趣最彻底,熏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深入。

  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表述为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抓住了学校教学的牛鼻子,引领未来课堂发展的方向,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其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最形象的隐喻就是穿越玉米地。第一,看谁最先穿过玉米地,那就是速度问题。第二是谁掰的玉米最多,那就是谁收获最多,获得知识最多,就是效益问题。第三个问题,那就是谁身上的伤痕最少,那就是安全问题。只有三个方面同时具备,课堂教学的才是有效率的,才是有艺术性的,才实现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结合,才真正走出了低效和无效的怪圈,才使内乡的教育上档次,有品位,我们才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怎么样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充分调研,内乡政治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学校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他们上课后按照学校要求,第一板书出阅读课文的问题;第二学生按照板书出的问题,逐个进行学习,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与同学交流老师在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个别学生的问题。第三班内展示。个学习小组交流自己学习的成果,老师对于不准确、不精细、不规范的表述予以纠正。第四就本节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或者读书记忆,或者动手术写,或者做课后练习题,或者老师对于主观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个过程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程的某些理念,但是没有走进学生生活,没有走进学生心灵,学生把政治课当做文化知识课上了,缺乏政治课的活力,缺乏激情的感染,没有价值观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也许就失去了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失去了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二是部分学校一味求活,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形式,重视程序,重视激情的感染与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对于本体知识缺乏应有的分析,使政治课变成了搞笑课、表演课、游戏课,其实也原理了文本,远离了学生的是在的生活,使知识悬浮,能力悬空,情感态度价值观失去载体。三是思想品德课知识化倾向严重。就是围绕中招和高招考试做文章,在记忆、背诵上下功夫,忽视思考习惯和思考力的培养。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坚持回归生活与回归教材的统一,联系实际不远离教材,回归教材不照本宣科。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据身边的例子,举自己的例子,举最近的例子,举生活中的例子,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学生的饿生活,使政治课教学做到懂信用的统一。

  第二,坚持有效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讲究方法,讲究艺术,讲究效率。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坚持推陈出新,坚持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的统一。

  第三,坚持精讲与严练的统一,跳出题海战术,讲究联系的质量,做到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并重的统一,明白基本理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为自己的感情和体验,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会不至于形成学生的负担。得心应手,轻松前进。

  第四,坚持剪枝蔓、理主干突出重点的策略,坚持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力争使了深奥理论通俗化、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理论学习活动化。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二)

  
——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我们已经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我们指导课堂教学的主题。实施一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在今年春天,到22所本县的22所初中、到5所高中听课,后来随着我县的教育考察团,到河南省的东部周口市的郸城一高、项城二高和商丘市的夏邑一高、商丘市一高、到三门峡市的灵宝市一中、二中、四中和焦作市的许衡中学、实验中学去听课。回来后,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初中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和高中语文、政治、历史和地理的课改带头人验收听课。算下来听了大概100多节,涉及三个级段,四个学科。听后感受很深。一个是觉得我们内乡县的新课程实施,却是走到了全省的前列。教学指导思想比较前沿,教师行为变化较大,教学观念转化比较彻底。二是觉得我们县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课堂表现不凡。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参与热情高,与老师呼应比较好。三是觉得老师们在潜意识层面,把教学当做教育来做,不自觉地提升了教学的品味。但是也同样感觉到,其他地区的名校作的,我们都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些学校的成绩?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的教师?为什么我们内乡尽管是全省教育的名县(全省均衡教育发展先进县全省10家)、高考的大县,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老师?甚至在《教育时报》举办的河南省教育思想力人物评选中竟然榜上无人?内乡县教育局以及教研室的领导为此辗转反侧。总在思考为什么?

  我们教研室的全体人员接受局机关领导的建议,暑假里仔细反思。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反复总结思考认为尽管我们内乡教师的行为力比较高,但是思考力不够,表达力不充分?只有思考力、表达力、行为力三个方面同时具备,我们内乡的教育才能再上台阶,走出低层次低品位的肤浅,打造出我们内乡教育的品牌。那些名校之所以出名师,就是因为他们学校的老师不停留在观念层面,而是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的行为,并且把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记录下来,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于教育的看法,所以成为一个有见解、有主见、有思想的老师,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看文章写的好不好,也不是看你课外给学生了什么,我们关键看你在课堂中给学生了什么?是不是抓住了课堂的有限时间?是不是最大限度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实习兴趣?是不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精神成长?所以建设高效课堂,就要研究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自己也要关注教学行为,就要在自己行为中纠正自己行为的偏差,自己就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出现的根源。而最重要的行为就是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说到这里,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读书促使自己积累、借鉴智者的经验外,要想超越自己和他人,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自己反思、纠正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独特的过程,就可以形成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做法和想法,成为具有独立见解的人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三)

  
——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高学生的智慧平。例题要精选;讲解前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能讲解的由学生讲解,学生不能降解的由师生合作讲解;讲解例题过程一定要师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思考的过程。课后的习题要精选,不在多,而在于精。不重复练习,不浪费时间。作业还要多元,不仅应该有书面作业,而且还应该有实践作业、实验作业、实习作业。作业的目的有的是为了验证知识,有的是为了体验过程,有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有的是为了巩固与熟练知识,有的是为了锻炼技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作业。

  最后,坚持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的原则,向40分钟要质量。力求课内完成任务,反对课程学习内容向课外延伸。蠡园中学校长 邱国华说:“看一所学校质量如何,第一看有没有分数;第二看分数是怎么来的,第三看除了分数还有什么?”他接着说“如果把这三个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那么分数在目前情况下,只占10%;分数怎么又来的,占到20%,除了分数还看什么,占到指标体系的70%。”我以为分数对于学生来说不重要,但是没有分数最高学校就寸步难行,就要被社会、学生、以及家长的淘汰。某种意义上来说,分数就是教育的脊梁,就是大梁的钢筋。没有功利性的分数,教育就失去了支撑。只有分数,没有分数之外水泥、石子、沙粒混凝土的包装,最高大梁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大梁。甚至包装不充分,最高大梁,也是一个残次的大梁。所以课程学习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才能保证不挤占课外自由学习的时间,学生才可能精神成长。才可能具有内在学习的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保持良好得到发展势头,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4)

  
——怎么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育研究本质上是对于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行为的研究。

  俗话说,学生需要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个传统的俗话,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要求。但是在当下,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战斗在中小学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已经淡出教育教学的前沿。现在撑起教育大梁的骨干教师,应该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大学本科教中学,中师毕业教小学,从知识水平上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不适应。目前,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不是具体知识的更新问题,而是如何把自己的那一桶水倒进学生的一杯水的问题(如果说这样的观念落后的话,那就是如何选用教师的一桶水的一部分,去引出学生洋溢着青春色彩、鲜活、清灵的一杯源头活水问题)。所以研究自己倒水的行为,就成为当前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研究别人的教学行为,可以借鉴、消化吸收。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直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研究自己的学习行为、思考行为、表达行为,当然也可以促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倒水的准头、控制倒水的力度,节省倒水的时间,使水杯满而不洒。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呢?

  第一,课前要精心预设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课前行为的预测性研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在事前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了充分的估计,才可能防患于未然。遇到问题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处理恰当,落实到位。在许多事物之中,大家都喜欢说“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其实,教学也是这样。充分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既要想到顺利的情景,也要想到不顺利的情景。想到顺利的情景该怎么办?也要想到不顺利的情景该怎么办?既要想到学生呼应了怎么办,还要想到学生不呼应了怎么办?既要想到整体呼应的时候个体有没有滥竽充数,还要明白个别的呼应并不代表绝大多数?既要想到如何设计坡度降低教学难度实现平稳过渡,还要想到面对认知困难如何激发学生充分挖掘潜力突破难点?既要想到如何大胆取舍突出主干彰显核心,又要想到如何小心求证凸显系统不留遗憾?……凡此种种,在教学中都应该想到,都应该有预案。尽管教育智慧、教育机智可以大派用场,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小学老师来说,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应对未来课堂那随机出现的种种问题。随机生成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才华与机智展现的平台,是课堂的亮点,是课堂的高潮,是学生回味无穷的永生难忘的教育经典。只有充分准备才能从容面对。

  第二,课堂要精细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加强课堂教学行为的现场性调整。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哪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从教学环节上划分,可划分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行为、精讲点拨阐释概念的行为、联系实际举例例证的行为(课堂训练,巩固知识的行为),探幽发微拓展延伸的行为、总结概括画龙点睛的行为。深化强化迁移知识的行为。从教学的手段来说,主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行为、板书的行为、组织课堂的行为。从教学的方式来说,主要有讲授的行为、启发的行为、提问的行为、谈话的行为、课堂评价的行为。不论什么行为,只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行为就基本合格。但是要想使这些行为能激发学生探究本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深切体会、体验知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感觉到获得的知识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惊喜,那就需要一,坚持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教学方式的运用。每一堂课,都是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的单一的外界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出现抑制状态,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二,坚持教学方式的人性化,从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转化为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格的发育。只有实现了这个转化,知识技能才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智慧,才不会成为学生发展的负担,而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董进宇教授曾经说过: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懂得人性,其次要会教法,最后要理解知识的本体。如果给这几个要素赋予一定的权重,那么懂人性占到教学成功的70%;会教法占到教学成功的20%;学习的本体知识占到教学成功的10%。”董教授讲的也许夸张,但是仔细想想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遭到学生内心深处的强烈反抗,那么无论如何怎么样努力,恐怕学生也所得无几啊。如果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能体现关怀、尊重、肯定、宽容欣赏信任,就会取得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就处于融洽的状态,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教学的效益自然就可以提高。三,坚持“省而不用、用而不省”的原则。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主张教师少讲,还课堂于学生,所以部分老师就认为不讲少讲就是新课改的要求,其实不然,新课程尽管反对老师满堂灌、老师独霸课堂的局面,但是并不反对教师在课堂发挥主导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坚持“讲所当讲,练所当练”的原则。因此我认为只要当讲,就要讲透、讲清、讲通俗易懂,在这个时候不要吝惜语言,

教学反思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ttp://www.unjs.com/)。不要课堂第一次讲不清楚、讲不透,学生难以理解不知所云,等到课后再大量时间去补课,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我主张不当讲的不要讲,当讲的一定要讲。也就是坚持“省而不用、用而不省”的原则。四,观察学生呼应情况,体会学生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第三,随时记录教学的偶得,加强课后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关于自己教学行为录像、录音、以及文字资料,是研究自己教学行为的第一手材料。邀请同头课老师听课评议,邀请教研组通知听课评课,邀请学校领导听课评课、邀请专家学者听课评课,以虔诚的态度,接受每一个听课者的意见,以科学的态度,慎重对待每个评课者的建议,写下自己的心得,阐述他们之所以这样评或者那样评的理由。只有这样才能弄清楚来自于不同方面的声音的理论旨归,才避免迷失了自我,把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邀请同事把自己的课堂录制下来,自己事后在仔细品味。还可以听听其他领导专家和名师的课堂,或者通过远程教育系统,看看网络上外地教师的课是怎么上的,然后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一定可以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5)

  
——教师怎么样自主专业发展?

  河南省内乡县教研室 李修金

  要提高课堂效率,除了教师自己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外,我觉得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于教师自己强烈的成才意识。只有教师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士,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不会成为一阵风、一场,而成为教师的核心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成为常态。有效性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然后大家更多的关注艺术性的问题。河南省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无论你是谁,你在哪里,只要你由行走的欲望,平台就会在你的努力中不断伸展”,最近评选出来的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驻马店11中学数学教师袁景立说:教师成才不成才“不在于有谁给了你平台,而在于是否有成功的欲望。”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是不可以无梦想;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是不可以无激情;我们可以不出名,但是我们不可以不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是不可以不真诚。正像有位诗人所说:

  “我曾经以为小飞不过沧海,

  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跃沧海的能力

  10年以后,

  我才明白, 是因为沧海那边缺少了等待?“

  是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个民族要屹立于民族之林,就必须要有来自于民族内部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坚定精神;一个军队要想战无不胜,就必须有不拍牺牲、一往无前的战斗意志;一个老师要想成为学生戴、同行尊重、富有智慧、激情四射、人格魅力无穷的老师,就必须要有强烈的成才意识和执着的追求。专业成长只有来自于老师的内心,教师才会真正的发展。所以仅靠外部的压力来促使教师成才意识,还是不够的。因而,教师的发展主要靠自主发展。任何外力的强求与促使,没有引起内部的共鸣与改变,都是徒劳的。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教师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教师以怎么样的方式发展?广大一线教师总在思考这些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问题。我和大家一样,也总在不停地、不断地追问自己。翻阅报刊杂志,也有很多的论述;打开百度搜索,信息铺天盖地;到外地、外省市考察教育,我总在请教那些先进的同行。我慎重的甄别和筛选,觉得有几家的界定值得介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中学的李镇西老师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般来说,最好的老师就是具有爱心、童心、责任心的老师。河南省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张璧宏校长说:好教师就是“最受学生欢迎、最有教学成绩、最能演讲、最能读书、最会写作的教师”。著名特级教师高万祥说,优秀教师有三个特点“第一,一定是个阅读者、思想者、行动者;第二优秀教师一定具有社会责任感,第三,优秀教师一定具有诗意的情怀。”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新课程条件下对于来时的要求,我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表现:

  第一, 课堂教学效率高,做到了效率与艺术性的统一,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师生关系融洽好,享有较高的威信,实现了师生的情感交流的互动与融洽。

  第三,教师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多才多艺,具有浓厚的人性与人情味,人格魅力强。

  第四,勤于笔耕,善于反思,具有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把阅读学习当做自己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

  怎么促使教师自主发展呢?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说过:“伟大的领导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套用这个说法学者说:“伟大的教育者也都是伟大的读书者”。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作为学生精神导师的老师,要想自主发展,不是自己内心首先丰满起来,怎么可以充当学生的导师呢?大师李镇西校长自我总结道:就是靠“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写作。”(四个不停地)不断的完善自己,走出了一条成长之路的。河南省最具成长力教师、商丘市第一高中教师卞洪建说:“要引领自己成长,第一,要有几招自己看家的、最拿手的、最娴熟的、最擅长的绝活;第二,要有基本看家的秘籍。第三,没事没事,没事找事;生活生活,不生没活,注意在平凡中招自己的亮点,招自己的突破口。第四,要潜心修行,在擅长领域内成为权威,拥有话语权,一定要执着、广泛、细致、精深地研究本领域内的问题。第五,用鼻头记下走过的路。第六,头要冷,心要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曲折中追求超越,在缺憾中抵达圆满。河南师大附中的数学老师张存敬说,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第三个八小时。他说:“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三个八小时如何利用,就决定人生的高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6)

  ——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的生命。要构建高效课堂,除了教师自己基本功扎实、肯用功以外,没有学生的主动配合,也难以建构高效率的课堂。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克服懒惰思想,进行自主学习。只有师生合作,实现了良性互动,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目的之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依赖老师、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而是逐步地离开老师的引领,不需要老师的引领,最终独立自主地学习和研究。所以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服务于学,学决定着怎么样去教。轻松地教、愉快地学才是教学相长的最高境界。也只有这样,教与学才协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高。

  那么,课堂中怎样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养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呢?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养练。

  首先,保持一颗童心与童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首要秘诀就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就是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就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秘的好奇心,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老师保持童趣,才能撇开成人的眼光用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老师保持童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内心世界与自己如此相近,才会与老师有同理心,才会更好地接受来自于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才会把老师当做学习的伙伴、引路人。

  其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有人说,懒惰养成勤奋,勤奋养成懒惰。教学也是这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往往养成学生懒于动脑和动手的习惯。所以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懒惰老师”。

  
我们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决不让学生合作解决;能让学生合作解决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合作解决,老师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绝不能老师一讲到底,一定尽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思维过程,绝对不能让学生袖手旁观。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才成为习惯,学习的方式才会得到根本的转变。

  最后,把教学当做教育来做,让课堂成为师生感情交流的场所,让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伴随着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感情交流自然而然的发生。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最重要场所,但是传授知识与形成技能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如果老师把目光始终关注在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上,那么教学就成为目中无人的教学;如果没有伴随感情的生成与学生的精神成长,传授知识的过程就失去了传送的渠道与桥梁,那么知识就成为无根之木与无源之水。学生这样的而获得的知识,就像草叶上的露珠,见到阳光或者有风吹草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当学生的学习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时,学习就失去了从获得知识的快感中获得来自自我内心精神的激励,久之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7

  
——走进心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接的策略

  河南省内乡县教研室 李修金

  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有一位教育家说:“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重锤猛敲在学生柔软的心坎上,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弹响思想的琴弦,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与学生融为一体。只有做到了这些,不论老是采取什么方式教学,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发挥主人翁意识,发挥主体作用。不仅能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丰富精神世界,促使精神成长,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具有丰富感情的人。

  那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最近与老师们在一起说课,老师们发言积极,积极探讨新课程的课改怎么上。一位老师说,今年我们政治课使用粤教版的教材,看了第一课时,觉得没有什么可以讲的。我和同头课老师商量,准备让学生首先看书自主学习,了解书本的知识。其次,采用分组竞赛的办法,分别计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多余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看学生知道学校食堂在那里?寝室在哪里?图书室在哪里?实验室在哪里?老师办公室在哪里?学校座落在县城哪个位置?等等问题,让学生们抢答。最后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给李辉出主意,怎么去消除孤单和失落?

  我反问“是不是这样就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是不是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生活与老师生活、与教材编者生活得融合?是不是这样就关注了学生的心灵发展?是不是思想品德课就和其他文化课一样?是不是课标的落实就是体现合作、体现自主、体现探究、体现竞争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堂?”老师们陷入了深思。

  经过大家谈论,深刻地认识到简单地在形式上比照课标,也许就把课堂教学引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根据具体的情况、立足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去设计课堂,课堂才充满情趣和趣味,才会受到预期的效果,达成预期的目标。

  这个课是七年级教材第一课,题目是《我上中学了》,第一课时应该上完成课本的任务《探究园》部分的任务,探究园部分有两个板块,第一个版块是观察与思考,校园情况知多少?第二个板块是为陈杰与李辉的不同遭遇出谋划策?设计这样的课程,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学校的物质环境,熟悉学校老师的情况,许是本班级学生的情况,初步克服到新环境的不适应感觉,迅速度过不适应期,克服到新环境下的孤单和失落。

  分析到此,大家认为本课时解决的不是文化知识的理解,也不是思想感情的升华,还不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让学生熟悉新环境,克服孤单和失落,迅速融入新集体之中。那该怎么去设计本节课呢?

  首先老师上课之后,设计热情澎湃的欢迎词,欢迎新同学,欢迎同学们到了新环境。

  然后话锋一转,问同学,了解我们的学校吗?请理解学校的同学为新同学介绍学校?告诉学生,介绍得人时候,可以介绍学校的历史,介绍学校的规模,介绍学校的业绩,介绍本班级的老师,介绍本班级的同学?

  第三,总结学生的发言,赞美同学的介绍。老师要热情洋溢地告诉我们老师的态度,让学生放心到了这个学校,就可以顺利度过青春的岁月,就可以在这个学校加快成才,让学生坚信,我们的学校就是最优秀的学校,我们的老师就是最热爱学生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上最最优秀的学生。告诉学生初中生活是人生青春时代的开始,谁抓住了青春,谁充实了青春,谁的青春就会大发异彩,谁就会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在更高的台阶上攀登!

  第四,让学生与前后桌同学热情握手,与左右两旁同学热情握手,自我介绍,消除陌生感。告诉他们,班级里的同学,不仅是学习的伙伴,也许以后是人生永远也离不开的朋友。从现在开始,要珍惜相遇、珍惜友谊,这些同学的小手,将来就是你遇到困难时,支援你的那双大手!

  最后,问问班级同学,谁还陌生啊?谁还孤单啊?谁还失落啊?请帮助那些胆小的同学,让我们用热情和善意去化解同学心中的孤单吧,让我们用激情和真诚去融化陌生带来的人际坚冰吧。

  课到这里,基本结束。然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同唱《花季少年》,在音乐声里,结束本课。

  二、、袁琳的博文来源:教育在线博客地址——

  卢志文:关于高效课堂的16个问答

  关于高效课堂,近日接受了中国教师报马朝红记者的书面采访,共16个问题,简答如下,一孔之见,识者教正。——卢志文

  马:您所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

  卢: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

  高效课堂要关注两个度:精力流失度和目标达成度。精力流失度考察效率,目标达成度考察方向和程度,即效度。

  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一场“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在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的改革。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高效只是理想课堂的价值取向之一。高效课堂不一定是理想课堂,但,理想课堂一定是高效课堂。

  马:高效课堂某种程度上彻底改变了师生关系,高效课堂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卢:高效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相对固定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高效课堂中的学生,则既是学生也是老师。他们的角色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换,从“官教兵”到“兵教兵”,再到“兵教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传统课堂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高效课堂中,知识源变得非常丰富,除教师和教材外,每一位同学也都成了其他同学的知识源。

  传统课堂中,教师依“教案”组织教学;高效课堂中,没有“教案”,只有“学案”,师生围绕“学案”共同探究问题。最好的“教案”就是“学案”。

  传统课堂中,教师抱着学生走,或者牵着学生走;高效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自己走,或者相互搀扶着一起走。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背桶人”,学生是“敞口杯”;高效课堂中,师生都是“挖井人”。

  传统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方式,是“一对多”;高效课堂中,信息传递方式多元,既有“一对多”,也有“多对一”,更有“一对一”、“多对多”。

  马:高效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这一点对改革中的教师树立信念非常重要),这种角色定位和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有什么关系?

  卢:教师是引导者,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

  教师是导游不是领导,要引导学生作自助旅游,不是领着学生沿固定线路参观;教师是导演不是演员,要在幕后策划、指导学生去展示,将学生置于聚光灯下,不是自己霸占讲台说长篇评书;教师是朋友,既是精神的同道,亦是学习的伙伴,教师不是裁判兼警察左手握真理右手握大棒;教师是服务生,要俯下身子为学生服务,将姿态降低,将心胸放大,教师不是挂在墙上的圣人像,等着学子门来膜拜。

  这种角色转变更有利于课堂形成这样的特点:由官教兵,到兵教兵、兵练兵;到兵带兵、兵管兵;再到兵促兵、兵强兵;最终走向兵教官,官教官。这就让我们寻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模式:实践—反思模式;最简捷的方法:开放课堂;最有效途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

  马:您认为,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卢:好课应当有如下特征:

  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我以为此乃好课的不二标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好课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朱永新先生提出理想课堂六度——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可以作为好课的具体指标。

  马:好教师的标准又是什么?

  卢:“教师不能光追求给学生满分,还要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好教师就是那些给学生满分、让学生满意、使学生满足的教师。

  一流教师教人,二流教师教书。

  课堂上的好教师,就是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讲适当的问题,出适当的效果。具体而言:在内容上,目标定位精准;在时间上,机会把握精明;在位置上,结构安排精巧;在方法上,手段选择精致;在感受上,配合对位精确。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教师的能耐体现在“抓住麻筋”,“捏得要害”,“恰到好处”。既有准度,又有速度、力度。

  好教师应能够着眼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着力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着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着手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惟其如此,学生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由“痛苦学”,变成“快乐学”;由“孤独学”,变成“合作学”;由“单一学”,变成“全面学”。

  惟其如此,教师才能真正由主演变导演,由经验变科研,由现成变生成,由师长变学长,由教者变学者。

  马:教育、教学、课堂等学校教育中的许多概念,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可能还需要重新澄清和“命名”,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卢:前已述及,传统课堂的“教案”已经历了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此外,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词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思考:教室,将从“讲堂”变为“学堂”;教学,将从“教师教,学生学”,变成“教师教会学生学”;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学的素材”。

  重命名的背后是理念的更新、师生关系的调整。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就是尊重人、发展人、解放人。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

  我是化学教师,我一般不说“我是教化学的”,我总说:“我是用化学教学生的”。

  马:您认为,一校之长,在学校课改中起怎样的作用,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卢:中国教育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重大改革,往往发生、源起于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生死悬于一线的薄弱学校。

  穷则思变。其实,不光是教育改革,其他几乎所有的重大社会变革,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改革都是被“逼出来”的。

  其实,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有一个不变的,那就是变化本身。因此,主动变革,应该是校长的常规课题,而不是应急措施。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

  作为一校之魂的校长,无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改革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角色。

  问题的关键在于:校长如何把自己改革意愿的变为团队的意愿,把自己的担当变为团队的担当?

  在改革的过程中,校长要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要有胸怀——权力下放;要有担当——责任上移。

  马:教育教学离不开管理,教育改革更需要管理作保障,请您结合学校实际,谈谈与课堂改革相对应的保障体制。

  卢:高效课堂的背后是高效管理,没有高效管理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理想课堂的产生。

  高效管理,是简单管理,不会折腾人;高效管理是制度管理,不是人管人;高效管理是文化管理,是激励人、开发人、成就人,不是压抑人、惩罚人、淘汰人。

  高效管理的保障体制应该是建立起校长、干部为首的服务体系、考评体系和研究体系。特别要警惕的是,要始终防止干部由课堂改革的推动者变为阻碍者,干部如果坐下来,教师就会躺下来。牢记:所有的问题都是干部的问题。依靠干部去解决问题,但首先应该解决干部的问题。

  马:评价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请您着重介绍一下贵校的评价制度。

  卢:翔宇有自己的教师评价体系——“五维评价制度”。我们从“学生喜欢、家长满意、领导信任、同行佩服、自我认同”五个维度,对教师进行“间接的”“定性的”“动态的”“过程的”“基于发展的”评价。

  具体到课堂层面,我们在“五维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一套与新的高效课堂相适应的“监测”指标,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精力投放度这些标杆,而不是老师自身表演的精彩度,流程设计的严谨度。

  马:作为一校之长,您为什么要寻求改变,改革的动力何在?

  卢:其实几年来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做量、做质、做品牌”的阶段,从追求“又快又好”走向崇尚“又好又快”。

  我们不甘心教育就是如此、就该如此。我们挣脱着走出旧有体制,向社会争得翔宇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园地本身,就是坚信教育应该有所不同。翔宇课堂的“二次革命”,其实在大家心头萦绕多年了,我们有理想,但不理想化;我们有升学率,但不唯升学率。教育,是担负着无限责任的社会原点。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教育。而所有教育的问题都能够从课堂中找到原因,也都可以经由课堂来解决。因此,所有教育改革,最终都要回归课堂。

  一个学校无论多伟大,如果缺少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课堂,将仍然行走在教育之外。抛弃浮华的“眼球效益”,我们正视的是:如何“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发展充分”,如何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我们深知课堂变革对学校教育将是“一树百获”和“纲举目张”的,我们一直在寻找着突破的工具与拓展的途径。

  马:杜郎口对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您怎样理解和提炼杜郎口课改的精髓?对于贵校而言,杜郎口课改最大的借鉴意义在哪里?

  卢:国家的新课改从课程开发角度切入,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从“六大行动”入手,每项改革都给我们启迪。杜郎口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给我们的启发更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用”,抓结构就是抓根本。把教育的“底线”和“理想”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在课堂中实现。那些来自学校的、学科的、教师的、班级的、同伴的,乃至家庭的“不确定的偶然因素”,有了“确定的必然的”归属。杜郎口至少让我们懂得: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简朴的,教育也是如此。

  马:“引进”杜郎口模式,老师们、家长们能否理解和支持?

  卢翔宇的教育改革探索一直在进行着,向理想的目标,我们跋涉着前行,杜郎口提供给我们一个现实的成功案例,让我们的改革变得更有信心。

  改革,必须赢得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需要我们去做过细的工作。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学生、老师和家长们早就期盼的,我们一定不要低估他们的境界。至于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则需要我们的精心谋划。改革,一般不会败在目标和方向上,大多失在过程和途径上。

  马:改变教师观念,最大的困难在哪里?

  卢:最大的困难,不是改变教师的观念,而是改变领导干部的观念。

  马:据我们了解,不少学校改革都会受到家长的反对,因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升学问题。您是否也面临同样问题?又是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

  卢:其实,家长不仅希望孩子当前成绩好,也希望孩子未来发展好。只是,不愿意牺牲眼前利益去换取未来利益。这一点,我们应予充分理解。改革,不应该让家长去做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设计改革路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的。

  高效课堂的变革,是让孩子走“当前成绩好、未来发展优”的“轻负高效”之路,只要宣传到位,家长都会支持。

  教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教育,不仅要眼前过关,还要终身过关,世代过关。

  我们把家长请进课堂,让其体会新课堂彰显的魅力;除了让其感受到孩子学习方式的转变之外,更努力用过程好结果向他们证明:改革是“内外兼修”“远近同筹”的。

  改革的主产品是孩子未来更优的发展,副产品是顺便提高考试成绩。事实上,一些课改先锋的出色业绩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马:很多学校也想改革,但生怕因为改革有什么闪失,尤其是那些升学率高的“好学校”,怕毁了“一世英名”。您有没有这种困扰或者说顾虑?

  卢:并非好学校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断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好。

  并非差学校才需改革,让我们永远牢记:是不思改革才让学校越来越差。

  我对改革的理解是:“小改革,大困难;大改革,小困难;不改革,更困难。”

  当年万里曾经讲过一句话:“可以允许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改革是需要一点闯劲的,“摸着石头过河”如果变成“摸到每一块石头再过河”,就变成笑谈了。但,改革者仅有胆识和勇气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改革就要“摸到每一块石头才能过河。”改革教育和做手术、修机器不同,必须在行进中进行。我们不能让学校先休克,让机器先熄火,然后在手术台上,在修理车间里从容地进行我们的改革。教育改革不能承受“试错”的代价。其他改革允许“试错”,教育不行。教育改革一旦失败,人们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因为,教育是个“不可逆过程”,失败了无法弥补。

  因此,教育改革只能“周密地试,小心地闯”,不能“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马:课改,您已经迈出了一步,学校也因为课改而得到了发展,也许贵校已经在当地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课改明星,课改给您和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好的或坏的,您又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些?

  卢:翔宇课堂改革的源头不在今天,它始终伴随着翔宇,并推动着翔宇。早期的“两项改革”:“基础教案”、“基础作业纸”,是翔宇支撑课堂行走的“两条腿”。在大规模高速扩张时,成为与时俱进突破质量瓶颈的核心手段,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质量始终跟进着规模增长,并最终实现质量发展走在规模增长之前。但教育者的眼光更多的会落在考试成绩之外、落在教育的不足之中,尽管教育本身就是遗憾的事业,但责任和良知会让我们思考:努力没有极限,优秀没有止境!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哪一个质量又是可以放弃的呢?

  孩子、老师、家长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就是我们的信心。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即便倒下,头,也会“向着明亮那方”
  〔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