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受脆弱才是强大的开始 脆弱让人与人变亲密 学会如何袒露脆弱

 青衣问道 2015-04-19




心理脆弱的人可能都深有体会:一个人一旦被强烈的失落感所左右,他就会在哀伤和痛苦中苦苦挣扎,整天沉湎于消极情绪之中。

 
最后,只会被痛苦的失落感所压垮。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体验过: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沉浸在痛苦情绪中,让我们忘掉如何去战胜生活危机。


心理脆弱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改变自己。这就给失落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甚至忘了提醒自己:只要接受现实,树立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结交新的朋友并真心相待、投身有意义的工作并热爱它,我们就能走出失落的深渊,创造全新的生活。

 
 
 

 
 
社会上有越来越多女汉子,她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脆弱的部分,倾向于用男性的方式,比如攻击、发怒、折腾等强有力的方式来满足内心的害怕与脆弱,这在心理学上叫反向形成。

 

 
谁都有脆弱的时候,只是有没有人懂你,接受倾听你的脆弱。



 
 

请爱你的脆弱感
文:魏湘  颢润心理咨询师

 
 
       文章开头先说说何为“脆弱”?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1.东西易碎易折, 2.经受不起挫折;不坚强:感情脆弱、神经脆弱。 
 
“你们要勇敢,坚强,流汗流血不流泪,这些话语看着熟悉吗?”或许小的时候家长老师都曾这样和你说过,这些话以及它背后的深刻意义,也许都会在我们心中反复回想,甚至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

       另外生活中有时会看到很强悍的父母,孩子看着却有些懦弱,优秀到很高境界的父母,能够帮孩子安排一切生活、工作或者婚姻大事,被人羡慕是泡在蜜罐里的孩子,看着完全没有父母精明的影子,并且一副常年不开心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勇敢理念的灌输,与父母孩子之间强大与弱小的对比,相关的理念仿佛在代际传承,这说明什么呢?当说要绝对坚强的时候,基本等于割裂了软弱情感的空间。可是作为人,力必多能量具有生本能与死本能两种潜质,死的本能在每个人心中流淌——我们害怕死亡的降临,担忧自己的失败,甚至内心充满了对世界的恐惧感。但是生的力量让我们可以缓解焦虑,触发强有力的生命力,两种力量的平衡可以使人反思与升华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只能表达生存的一部分能量而无法表达死本能这部分能量时,人就会萎靡不振,因为除了爱的释放,还包含着攻击性及对它背后的脆弱感的承认与超越。
 
        当封闭到极致,无法表达愤怒,更难以承认自己的脆弱时,有的人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但即使在家里的小房间里,痛苦并未消失,对于很多高度宅的人来说,心里的焦灼远远比对外部世界的失望来得更强烈。
 
         一切与一切的痛苦都来自于我们如何与脆弱相处?在强大与脆弱之间是否可以有缓冲地带,我们既可以这样,也可以这样,甚至什么都不做,仅仅是存在着。接受现实,也许就是打碎过多幻想的过程,但这也是个需要滋养和培育的过程,树苗长壮实了,才能经得起风雨的历练,能坦诚而平凡地接受随着四季规律带来的生老病死。
 
        一个人的成长,总会面临诸多挫折,我们能否允许自己脆弱呢?在很多家庭,父母对于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这样的家庭需要高分的成绩,优越的表现,而父母也用自己的经历证实着强悍的优势,仿佛用经历在告诉孩子,看看我是怎么做到的。

 

       这样家庭的孩子,他只能仰望父母这样的偶像,而无法和父母做一些平常人的沟通。比如害怕了,父母特别是妈妈能否接纳这个情绪;胆怯了,妈妈能否弯下腰关心一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而没有力气前行。当无法与父母自恋相抗衡,又难以表达自己时,孩子会用更退缩和牺牲自己自主权的方式忠诚于父母,他们会生病,会让自己一事无成来证实他们无法强大,永远不如父母。在这样的时刻,父母的强大将一如既往,因为孩子已经放弃了强大的机会,成为父母潜意识中脆弱的代言人。

      很多高瞻远瞩的父母会早早地为孩子设定了宏伟的目标,却看不到孩子脚上已经扎上了刺而动弹不得。
       长大成人后的孩子,就像披着大人衣服的小孩子,说着成人的话,内心却无法通顺地享受生活。
       抵制脆弱感,将使我们更加偏执,而无法容忍情感流露,在很多看似严肃的家庭,但往往是情感虚弱的家庭,在家庭强势成员控制下一切正常运转还好,当一旦有危机出现,情感的闸门将如洪水激流。

      或许这样的传递,在家族传承中可以暂停下来,一个人既可以表达快乐,勇敢,也可以表达害怕与恐惧, 一个完整人的需要可以被看到并被接受,才能真实而信心满满的生活。负性情绪被空间所容纳,她才可以转化为生存和发展的力量。

      坚强,是个进取的品质,承认脆弱感,同样值得尊重。
 


 

 
 
 
 
脆弱让人与人变亲密 学会如何袒露脆弱
 
  国际在线专稿:据美国《赫芬顿邮报》报道,当人们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时,往往不想展示出脆弱的一面,而是宁愿通过伪装来逃避真实。例如,当和别人约会时,通常都期望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好,而不会谈论自己的缺点,坦承自己的不完美。
  压制真实的表达,筑起内心的藩篱,看似可以保护自己,实则会给内心造成深深的不安感,令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我们不是以真实的自己与他人交往,而是带有策略性的,于是,我们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恐惧,而不是爱。
  只有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建立起与他人真正的亲密关系。真实是脆弱而纤细的,会引发我们的恐惧,然而唯有直面真实,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如果你渴望和他人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要点,学会如何展示脆弱:
  1 找对的人练习。 
  你可以找你信赖的人展示脆弱,可以找那些不会轻易对你下判断、不会对你指手画脚或试图阻挠你的人练习展示脆弱。这样的人可以是朋友、家人或老师,他们会带着同情和理解之心接纳你脆弱的一面。
  2 不需要别人提供意见。 
  在和别人进行真诚的交流时,你可以请他们不要提供任何意见。脆弱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要袒露真实的自己,释放自己的情绪。在袒露和释放了自己之后,问题才能得到真正解决。
  3 勇敢说出来。 
  把自己之前不敢直面、刻意隐藏起来的脆弱,勇敢地说出来。如果你感到紧张或羞耻,不妨勇敢地对你信赖的人说:“这真的很丢脸”或“要和你分享这个让我很紧张”等。要记得,展露脆弱的关键是真实性与亲密性,要让别人了解真实的你。
  4 发自内心。 
  接纳自己的脆弱,让自己哭出来,不要压抑愤怒或沮丧的情绪。不要去评论、判断或分析,这些做法通常都是在掩盖脆弱,在抑制脆弱表达出来。只有当你接纳了自己的脆弱,你才能真正变强,任何逃避脆弱的方式都不能让你强大起来。
  5 即使混乱也不要紧。 
  当你大哭时,不要在意语法语义是否正确或自己漂不漂亮,只要自由地表达就好。不要低估脆弱的治愈力量,不要让恐惧阻止你和他人真诚的交流。当和某个关系很密切的人分享某些事情时,你可能会感觉有暴露的风险,但是如果对方给予你满满的爱而没有对你进行评判,你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紧密。脆弱性让我们的感情紧密连接。我们让另一个人看到面具之后真实的自己,其实就是送给他一件伟大的礼物。与此同时,脆弱也是我们赠送给自己的一件伟大的礼物。(翻译/意嘎)


 

 


接受脆弱才是强大的开始
 

“我觉得我的问题就是内心太不强大,我很容易就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感到痛苦,我太敏感了。我希望自己能够修炼得强大点,这样我就不会受伤了……”或许这个问题我们都想知道答案,我们常说的内心强大是从意志力这个角度来说的,但是意志力强大并非真正的内心强大。我们凭借意志力来给自己贴上“强大”的标签,以迎合“适者生存”的价值观,在这种肤浅而又表面化的强大下,小我不断地得到扩张,造成的结果就是身心俱疲,甚至是埃克哈特说的“痛苦之身”。那么真正的内心强大是什么呢?我们从心理学和灵修两个角度来试图说明一个观点,即“强大”的意思就是“不抗拒”。今天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心理学: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的几个错误做法
 
只有我比你强,你才不会(能)欺负我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含着这样的一些需求:被爱、被接纳、被了解、被认可、被尊重、被帮助、被支持等等,这些需求的满足让我们的生命产生价值感。然而,要获取这些需求的满足必须身处在关系中,于是我们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因为我们的需求常常不能被满足,无论是父母亲人,还是配偶、朋友、上司、同事,他们常常让我们觉得受挫。
 
从他们的眼睛里、言语里,我们时常感受到的是:不接纳、不了解、不喜欢、不认可、不支持和不尊重……这些感觉让我们受伤、疼痛、没有安全感,让我们认为自己不够好,不配得到爱。于是,我们努力的寻找各种方法来保护自己不被这些所伤,也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
 
一种方法是让自己显得强悍和有能力,这种方法所表达的是:“只有我比你强,你才不会(能)欺负我。”强悍型的人常常很容易表达愤怒,运用愤怒所带来的力量,他们可以成功的避免让自己体会弱小感。但是当他们熟练使用这种方法以后,本来因情景而产生的愤怒很可能会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即使当时的处境不那么受挫或受伤,他们的愤怒也会很强烈。
 
他们一般不允许自己吃一点点的亏,常常用强势和能力来先把别人压住。他们把自己保护的很严密,在他们的愤怒和强的下面往往隐藏着害怕受伤的恐惧。可惜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往往也用怒火推开了别人,因此很难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人很可怕,我要保护自己不被他们伤害
另一种方法是远离或逃避伤害源,这种方法所表达的是:“人很可怕,我要保护自己不被他们伤害。”逃避型的人通常不会像强悍型的人那样,身上带刺,但是他们也同样让人无法近身。
 
除了很极端的例子,大部分逃避型的人并不会选择远离人群,他们只是逃避亲密关系,因为在那里会有危险,他们可能被伤害。实际上,很多逃避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随和、亲切,但是当别人想靠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往后退。他们也很不容易敞开自己内心最深的部分,因为那样会把自己的软弱暴露在外。
 
上面的两种方法都是被动式的,目标是保护自己不被关系所伤。它们并不能帮助人觉得强大,至多让人觉得不那么弱小。
 
如果我完美,我就可以掌控我的生活,别人就会爱我
如果上面两种方式不够有效,那下面这种方式就更主动,而更容易被大部分人广泛使用,那就是:努力让自己变得完美。这种方式所表达的是:“如果我完美,我就可以掌控我的生活,别人就会爱我。”这种方法对于男性来说就是:取得成就,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权力和财富;对于女性来说就是:努力修饰自己的外表,让自己充满吸引力。
 
这种方法非常深入人心,现在社会普遍被认可的财富价值观和满街的整容广告就是这方面的显现。通过遵循和符合社会价值观的方式来获得认可与尊重可以部分的满足我们的需要,有时恍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好,很强大。可问题是:以有限的状态存在的人类个体去努力追求完美,注定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见过各种各样的完美追求者和“强者”。有人用正确无误的行为和思想来确保自己足够“强大”,不会遭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但却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完全达到完全“正确”的标准;有人试图理解别人的各种需要,并且尽力的帮助别人,希望别人会因此喜欢和接纳自己,但却发现为了满足别人,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团乱麻。
 
有人尝试用各样完美的计划来确保自己有能力掌控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但却绝望的发现事情的发展变化常常与自己的预期不符,自己必须在各种失败的感受中挣扎;有人努力的修饰自己的外表,也在工作中力争上游,人人都羡慕她的完美,可这样“完美”也无法阻止伴侣要离开自己;也有像开头那位来访者,希望通过控制自己的感受来保护自己,不被不可控制的他人的反应所伤害,但是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并不受我们的思想所控制。
 
不仅如此,追求完美同时还意味着要扮演一个和真实的自我不同的角色,因为真实的自我这个个体不可能从不失败、永远不会错、任何时候都占据主动、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永远都有能力满足别人的需求……即使这个外表的角色被人喜爱和认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那个被隐藏的真实自我仍然无法被他人接纳和了解,那个真实自我必然产生孤独和隔绝的感受。
 
越是想让自己强大,距离强大就越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现代社会更发展出无需挣扎和受挫的关系模式—建立虚拟关系,这种方法会让人产生一种关系可控的错觉。在社交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各种身份和性格与他人建立网上的关系而无需真正与他人相处。
 
虚拟空间带给人们奇妙的满足感,人可以把自己设定成为各种英雄、伟人、英俊(美丽)体贴的恋人等等,在网上世界里得到在真实的世界永远无法获得的各种满足。人越是在网络上满足就越会觉得现实充满挫败、无奈,而这些感觉让人焦虑,于是人们只好继续回到网络中寻找慰籍,更加远离现实世界。
 
可以说,我们越是想让自己强大就越会发现自己离真正的强大距离遥远。
 
真正的强大: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以及全然接受自己的脆弱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琳-布朗对关系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想要探寻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有效的建立关系?她发现那些能够与他人建立关系的人都拥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是这种自我价值感发展出内心的能量。
 
有趣的是,她发现这些人拥有的一些共同特质:首先是要有承认自己不完美的勇气。这种勇气可以让人具有一种真正的同情(理)心,既能够对自己的不完美同情(理)也因此而能够具有对他人不完美的同情(理)。拥有这种勇气的前提就是:坦诚的放下自己设定的完美自我,用以换取和获得真实的自我,这—就是赢得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个重要的特质是全然的接受脆弱,脆弱不是软弱,它是指放下对关系和对不可预料的将来的掌控,也就是接受不可控,放弃控制。
 
在关系中这样做意味着,我可能有或没有能力、我可能可爱或不可爱,我也不知道他人会不会爱我并与我建立美好的关系,但是我仍然愿意努力去敞开自己,接受任何的可能性,哪怕我可能会因此受伤!唯有如此,真实的自我才能够被看见、被了解,也唯有自我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她才能够发展出力量来应对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种种困难。
 
所以,想要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必须能够建立真正的关系,并且在关系中获得成长。我们需要放弃让自己完美和绝对强大的伪装,在关系中做真实的自己,被他人认识,也对他人的真实状态保持开放的态度,勇敢的面对因此而产生的不确定感。只有当我们敢于面对可能的软弱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真正强大。
 
A:真正的强者是时刻处于觉知中的人
 
如果你接受了小我强大的定义,你就被困在头脑里
对活在幻象世界头脑层面的人类而言,所谓的强者或优越者,是头脑对上帝那无远弗界的大力量记忆意识的投射,以及无意识那寻求救世主的投射,所发展出来那崇拜或自我价值肯定的幻象意识。
 
例如,那以弱者淘汰,强者生存为信念发展出那恃强凌弱、弱肉强食、凌虐弱小的人,更有甚者,凌虐上帝那挚爱的存在体所有的动、植物界、大自然界毫不珍惜,还自封自己是食物链之首,不但不以为意且视为理所当然,完完全全的麻木无觉。
 
那运用心机、投机心理、阴谋算计,运用蚕食之法取势取利自鸣得意者,那逞匹夫之勇,以先天体形、武技、力气或气势等优势占先的所谓勇者,那为弱者奉献牺牲、义无反顾的伟大者,那在逆境中、困境中、突破者,为理想牺牲者、自我超越者,那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商场上的强人、财富累积者、发明家、有专才者、位高权重、皇胄贵族和VIP等等。
 
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全是人类头脑定义出来的,人类被囚禁在那无意识内跟随头脑操纵、控制、玩弄,而在其定义范围外的人,全是弱者、没有用、没有价值、低人一等的人,只能乖乖的认命接受强者左右控制,如果你正巧接受了他的定义,那你就被困在头脑里,你局限了你自己,让自己活在那充满自卑、自怜、痛苦不堪,毫无自信、自暴自弃、自责沮丧,那自我创造的幻象地狱里。
 
真正的强者是那坚定坚持处在当下觉知觉醒的人
要知道真正的强者在那上帝的眼中,是那“坚定坚持处在当下觉知觉醒的人”,那愿意看穿、脱离我执/头脑控制,面对自己所有的无意识和在头脑里我是谁的各个层面,并对这些层面、无意识负起表达、告白、治疗和释放的全责,完成内在所有意识层面的觉醒与超越的存在体,那回到核心“一”,回到同一体,成为寂静空无,成为爱,驻足于永恒现在的“我是”即“我是”。
 
所以请你问一问你自己,到底真正的强者、弱者是什么?你要当哪个层面的强者?是头脑定义的?还是上帝要的?你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欺软怕硬,内心脆弱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丛 中
 
 
  明朝高明的《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中写道:“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这是“欺软怕硬”的最早出处。而实际上,这种现象可谓“源远流长”,无论哪个年代、哪个国家都有。那么,人为什么会欺软怕硬呢?
  从适应环境的角度看,欺软怕硬是一种必要的生存策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个时候。因为个体的生存总是伴随着与他人的竞争,扬长避短能避免更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利益。古代的“田忌赛马”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而在最近红透银幕的“快乐女声”决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欺软怕硬的现象:虽然私底下的友情有深有浅,但选手在选择自己PK的对手时,总会选择实力较弱的一个,而在选择谁作为自己的同盟军时,都会先挑最有实力的,以保证自己不被淘汰。
  虽然在你死我活的情境中,挑软柿子捏情有可原,但在竞争并非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这样的行为却会让人反感,比如售货员为衣着光鲜的顾客鞍前马后,对打扮普通的顾客却爱答不理。这些人为什么会把强弱作为处事做人的首要参照点呢?一般来说,他们的内心往往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或者性格非常脆弱,通俗点说,就是“输不起”。他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弱势,害怕失败,所以,欺软怕硬往往是一种纸老虎式的虚张声势的行为,以避免失败来保护自尊。
  但是,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胜者。一贯趋炎附势的人会被弱者痛恨,也不会真正被强者接纳,再加上人有同情弱者、希望平等的本性,即使旁观者也会排斥这种人,所以欺软怕硬的人往往遭到“墙倒众人推”的恶果。
  因此,一方面,竞争中要注意与人沟通,增进感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另一方面,欺软怕硬并非趋利避害的唯一方法,其实与弱者结盟,也可以对抗强者,比如三国时刘备联吴抗曹、火烧赤壁,就是“弱—弱联合”而使自己变得强大的典型事例。▲
 
苦难让人更加脆弱 顺境成长更易成才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杀我们不死的,只会使我们更强大。”对此,美国奥特本大学心理学教授诺姆·诗潘瑟不敢苟同。苦难,被弗洛伊德认为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发展出很多方法来对其进行合理化,方法之一就是将其赋予“转化”的力量——“苦难使人变得更坚强”。
   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诺姆认为,可能跟这些现象有关:细菌如果不能被抗菌素杀灭,就会变异,最后产生耐药性;人们接受艰苦训练之后可提升能力。但是,人毕竟不是细菌,训练也不等于创伤事件。
   灾后人们易得精神障碍
   从进化的角度看,在灾难中存活的人似乎适应上天的选择,但实际上并不是灾难使他们适应的。人们的大脑习惯于把一起发生的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觉得之间有因果关系,其实这是一种迷信。例如,球迷相信穿了一件“幸运衫”,自己的球队就会赢,或者父母以为自己的养育塑造了儿童的性格,然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据却不是这样——实际上因果正好掉转,性情温和的孩子使父母感到更成功。
   我们急于抚平伤痛,就去对其进行合理化。然而,相关心理学研究显示,苦难只会把你击倒,而不会使你更强大。在废墟中,我们不会更坚强,而是更脆弱。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历了创伤的儿童将会更容易再次受伤,在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加脆弱,日后更有可能在这个世上苦苦挣扎。
   苦难对于成人的作用也是如此。例如,最新研究发现,在9·11恐怖袭击中,离世贸中心1.5英里范围内的居民与离开200英里以外的居民相比,他们大脑中负责情绪记忆的杏仁核在看到恐怖的面容后将有更大的反应。负责研究的芭芭拉·甘泽博士称,创伤留下了长远的神经生物学影响,即使在那些看起来比较达观的人也是如此,在创伤之后过了很多年,人们仍然容易得精神障碍。
   顺境中成长更容易成才
   诺姆曾经在以色列问一名反恐部队指挥官:你是从哪里找来那些用于反恐任务的恶狗的?很多人以为,在街上流浪的野狗既然能在“狗咬狗”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一定能成为优良的反恐犬。但是,教官的回答恰好相反:流浪狗是最没用的,因为它们的行为莫测,很难训练成才。只有那些受到良好照顾,得到关爱,生命有保障的狗,才适合训练成反恐犬。
   诺姆认为人也是如此:伤害和混乱的生活并不会使你更强壮,也不能让你更好地迎接世上的挑战,关爱和照顾才能让你强壮,能培养出你学习和适应的能力,更好地迎接日后的艰辛。
 
脆弱指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承受挫折或者面对很小的挫折都会表现出一些很极端的行为的人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心灵脆弱也叫脆弱心理 。
心理脆弱的人可能都深有体会:一个人一旦被强烈的失落感所左右,他就会在哀伤和痛苦中苦苦挣扎,整天沉湎于消极情绪之中。最后,只会被痛苦的失落感所压垮。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体验过:强烈的失落感会使人沉浸在痛苦情绪中,让我们忘掉如何去战胜生活危机。
心理脆弱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去改变自己。这就给失落留下了更多的机会。甚至忘了提醒自己:只要接受现实,树立新的目标并为之努力、结交新的朋友并真心相待、投身有意义的工作并热爱它,我们就能走出失落的深渊,创造全新的生活。



 
 

没有自我的爱情很脆弱
 

 没有自我的爱情很脆弱。两个人之所以谈恋爱,是因为双方都有吸引对方的个性,如果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谈恋爱的基础,爱情也就难以长存。

  两个人谈恋爱是因为存在相互吸引的个人品质,但有些人谈恋爱后为了讨好对方往往失去了自我,一心想着对另一半好,没有自我的爱情很脆弱,失去了自我,爱情也难以长存。
没有自我的爱情很脆弱
  最新一期的《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报道,心理学家发现,爱人们不同程度上存在一种“以感情为条件的自尊”(RCSE)。它指的是一个人按照在恋爱关系中的地位来评价自己,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客观评判。有些极端的人甚至会认为,如果伴侣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就一文不值。美国休斯敦大学的助理教授、人际关系与动机研究小组主任奇普·尼及其同事对这种心理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那些RCSE得分高的人,虽然对感情很专一,但对自己的评价很低。在感情发展过程中,RCSE高的人还容易出现躁狂、偏执的行为。如果遇到分手、离婚等挫折,他们则会变得焦虑、抑郁,甚至产生敌对情绪。“他们不是冷静下来分析局面,思考如何采取最佳措施,而是立刻做出冲动反应。”
  美国金赛性研究所着名性心理学家威廉·汉金博士也指出,RCSE的对立面,就是在夫妻关系中保持自我,这是幸福婚姻的秘诀之一。许多人结婚后不仅放弃了自我,也要求对方放弃自我,要求两个人融入一个为婚姻而建立的“第三体”中。就好像有的女性每次买衣服,首先考虑的是丈夫会不会喜欢;或者外出就餐时,男性会将妻子的口味放在第一,而放弃自己钟爱的汉堡包;更有甚者,有些妻子开口闭口都是“我丈夫说的”,凡事都拿不了主意。
  汉金博士提醒说,这种为了爱而牺牲自我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首先它违背了爱情的初衷。两个人坠入爱河是因为被对方这个“个体”所吸引。其次,失去自我会让个体感到压抑和束缚,而真正的爱是一种包容,应该给彼此自由。最后,始终沉迷于爱河、眼中只有你和我,这种感情也是脆弱的,不能经历风雨。
  汉金博士介绍了一些帮助人们保持自我的做法,如定期“撇下”伴侣、只和好友们聚会;坚持写日记,只记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爱人们每天要花10分钟独处,闭上眼睛,回想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它就像是一个漫长旅行中的路标,帮你确定“我是谁”。
 
 

 
 
 
让生命充满正能量的五大秘密  究竟什么是能量?
 
 
在向大家全盘公布所有提升美好能量的秘诀之前,我们首先来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能量吧!
  
现代量子力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的。我们眼睛所能见到的物质都是由小到几乎等同于无的粒子组成的,它们以各种不同的频率高速振动而形成的能量场,各种物质其实都是不同振动频率的能量。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的人总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与他在一起时,大家都会情不自禁感到快乐;而有的人总是悲观、沮丧、消极、懒惰,与他在一起时,任何人都感到莫名地压抑和不快乐;有的人浑身散发着喜悦与爱的能量,就像绽放中的美丽花朵,给每一个接近他的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有的人浑身充斥着冷酷、自私与怀疑的能量,这种能量可能会吓退本想亲近他的人。
  
能量虽然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对于人的能量场来说,我们可以将能量划分为两大类别:负能量和正能量。
  
使我们消极、低落、自卑、沮丧、丧失斗志,找不到生活乐趣和目标的,就是极其糟糕的负能量,一个人生命的振动形式越是以负能量的状态存在,他的生活可能变得糟糕。而使我们充满热情与信心,让我们永远乐观、积极、阳光、自信,使我们能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就是美好的正能量。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让自己持续处在正面的能量场中,那么成功与幸福将是唾手可能。
 
 


 

 

 
 

为什么不同的能量,会使我们的生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能量具有吸引性和传染性两大特性。
  
所谓吸引性就是说,相同振动频率的能量会互相吸引,引起共振。所以负能量往往会吸引坏事,而正能量才会吸引好事。“屋漏偏逢连阴雨”“锦上添花”“好事成双”等说的都是能量的吸引性和共振性。
  
此外,能量还具有传染的特性,长时间跟某种能量的人一起,我们就会感染他的能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都是能量的传染性。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时时刻刻都拥有强大的正能量呢?这需要方法、需要智慧,更需要不断地练习。有如下五个法则:
  
秘密一:锁定好你的焦点
  
我们的生活,我们身上所拥有的正负能量的比例完全是由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心态,即所关注的焦点来决定的!当我们能够掌控好自己所关注的焦点时,我们就把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能量法则最重要的原理就是:我们关注什么,我们自己就是什么,什么就会越多。如果我们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了很多负面的能量,那这个负面能量首先会回馈给我们自己,我们生命中的负能量就会发生灾难性的增长;如果我们能真诚地向自己、向他人、向世界传递和发射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那么首先被爱、感恩与欣赏的能量滋养的也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好。幸福、成功和喜悦将永远与我们相伴。
  
秘密二:对于负能量不要抵制,只能转化
  
能量原理中一项很重要的法则就是:我们抵触的东西,我们害怕的东西,我们试图消除的东西都一定会持续存在。因为无论我们抵触什么,我们害怕什么,我们恐惧什么,我们都是在给它关注,而给它们关注也就是意味着给它能量。所以,我们抵触的东西往往会持续存在,并且它的能量会越来越强大。
  
秘密三:管理好语言、视听与生活环境
  
我们的语言是一种频度极高的能量。当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自己也在被祝福;当我们在咒骂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在被咒骂;我们攻击别人,其实等于是在自我攻击,我们攻击别人10000次,就相当于自我攻击10000次,因为我们是最忠于自己感受的那个人。
  
秘密四:分享带来更多美好能量
  
在一生中,我们奉献、给予的越多,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有价值,让生命充满美正能量的五大秘密【积极心理学】我们的正能量就会越强。当我们吝于付出,吝于给予时,也就是生命凋谢的开始。
  
秘密五:爱与感恩创造世间最大的正能量
  
感恩穿越时空,改变我们的过去;感恩塑造喜悦,彰显我们的现在;感恩梦想成真,创造我们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