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说新语

 南宫藏文 2015-04-19
(6)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①。王粥未弱冠,往见之②。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③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④。
【注释】
①何晏:何晏好玄学,擅长清谈,喜欢谈名理,与王弼、郭象同为唯心主义玄学的代表。参《言语》第14 则注①。
②王弼:字辅嗣,能言善辩,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开创者,著有《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书。弱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因为还没有达到壮年,称“弱冠”。也泛指男子二十岁
左右。
③条:分条列出。向者:以前。理:指玄理,清谈家的道家思想。
④自为客主:自己既做提问的一方,也做答辩他一方;自问自答。
【译文】
    何晏任吏部尚书时,很有地位声望,当时清谈的宾客常常满座,王弼年龄不到二十岁时,去拜会他。何晏听到过王弼的名声,便分条列出以前那些精妙的玄理来告诉王弼说:”这些道理我认为是谈得最透彻的了,还能再反驳吗?”王弼便提出反驳,满座的人都觉得何晏理屈。于是王弼反复自问自答,所谈玄理都晕存摩的人赶不上的。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①;见王注精奇,乃神伏②。曰:
“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③!”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注释】
①《老子》:《老子》一书相传是春秋时代老聃(Dān)所著,分为道经和德经两篇,后世又称为《道德经》(所以下文有“道德二论”之名)。魏晋玄学注重《老子》和《庄子》等道家学说,用道家思想去解释儒家经典,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②精奇:精微独到。神伏:神服;倾心佩服。
③天人之际:指天和人的关系。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
【译文】
    何平叔注释《老子》才完成,就去拜会王辅嗣;看见王辅嗣的《老子注》见解精微独到,于是非常佩服。说:“像这个人,可以和他讨论天人关系的问题了!”于是把自己所注的改写成《道论》《德论》两篇。
世说新语-毒品-吃药(7)


(8)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①?”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②;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译文】
    王弼年轻时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无,确实是万物的根源,可是圣人不肯对它发表意见,老子却反复地陈述它,这是为什么?”王弼说:“圣人认为无是本体,可是无又不能解释清楚,所以言谈间必定涉及有;老子、庄子不能去掉有,所以要经常去解释那个还掌握得不充分的无。”

     5.魏晋的历史背景
   从公元185年至210年,短短25年,中国人口从6000万锐减到1500万,四个人只有一个人活下来。魏晋人士吃药可能与这场波及全国的超级瘟疫有关。但是现在却无从考证!这种散剂据说是张仲景发明的,张仲景发明这个药方,是给伤寒病人吃的。而这个超级瘟疫就是所谓的“伤寒”(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伤寒)。

    董卓之乱和以后军阀大混战。经过这些大的战乱,中原形成“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中日行,不见所识,”“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的惨象,人民死亡枕藉,生产严重破坏。这种残破不堪的现实社会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从逆方向加速了知识分子头脑中人的觉醒,他们唱出了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何有常,但患年岁暮”(孔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等都是当时心里极度不安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学士在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不断高涨,他们蔑视礼法,荡检逾闲,秕康功名利禄,注重自我表现,向内拓展了自己的情怀,向外发现了自然情趣,接受宇宙与人生的全景,体会其深沉的奥蕴,滋生了后世所说的“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的萌芽。

世说新语-毒品-吃药(7)


   三位玄学大师:何晏、王弼、夏侯玄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乱世出英雄,出伟大的思想,王弼“应物而无累于物”的玄学之境既高于道家之老、庄,也高于儒家之孔、孟。
  
   正是因为王弼的“应物而无累于物”类似于佛教的“心不住而生其心”,才使得唐代禅宗大行其道,而赢得士大夫之心。

    王弼在谈到圣人有情无情时候说圣人有情,圣人为什么有情?老庄不是讲无情吗?无情无欲吗?他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见《全晋文》何劭《王弼传》)

    圣人智慧比人高,但人情与人同。我们在生活之中为名所拖累,为利所拖累,有些为仁义道德所拖累,有的为人情面子所拖累,凡此种种拖累你就不得自由,不得自在,但你一旦一切都放下了,哪还有什么物累

  6.年少早逝的王弼
  何晏完成了《老子注》后造访王弼,见到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精密玄奥,不由叹伏道:“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矣!”结果回去后将原先的《老子注》删作《道论》和《德论》,改成了两篇文章。由此看来,少年王弼无论在抽象能力方面还是玄理境界方面,都己经要高出何晏一筹了。(参见第7条)

  可惜王弼二十四岁就去世了,否则会留下更多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