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呆若木鸡”的故事。战国时期,斗鸡可能是比较流行的一项活动,据说周宣王就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够在斗鸡场上取胜,周宣王特意聘请了一位斗鸡专家来给他训练斗鸡。这位斗鸡专家名叫纪渻(shěng)子。 好斗的人大都是急性子,才刚过了十天,周宣王就派人去问:“斗鸡训练好了否?”纪渻子说:“现在还不行。斗鸡现在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还没有什么底气。”十天之后,周宣王又派人去问斗鸡训练好没,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斗鸡一听到一点声音,一看到任何事物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周宣王又忍了十天,第三次派人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斗鸡看上去目光炯炯,太有气势。”十天之后,周宣王第四次派人询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听到别的鸡叫,已经没有任何反应。看上去就像一只木头做的鸡,呆头呆脑,不动声色。斗鸡的最高境界已经全部具备了。别的鸡看到它,没有敢和它斗的,掉头就跑。” 这就是“呆若木鸡”的出处。从这个成语产生的具体语境来看,“呆如木鸡”是一个很好的词语,并没有任何贬义的成分。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其实可以战斗,而且是无往而不胜。这是斗鸡的最高境界。不过,这个成语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斗鸡语境,只是望文生义地被用来形容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与原来的“胸有成竹”“胜算在握”的意义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成为一个地道的贬义词,而最初的意义则 很少有人知道,更不会使用这个成语了。现代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节奏都很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生事物的诞生,代表的是一种趋势。如果对社会趋势、新生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呆若木鸡,就可能成为被社会淘汰的 人。当然,社会趋势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需要用独特的眼光、敏锐的感觉来感知的,切忌心不在焉。 《礼记》中说:心思不在这里,看也看不到什么,听也听不到什么,就是吃东西也吃不出啥滋味。由此可见,“用心”是何其重要。战国时期,有人向魏国国君梁惠王推荐了一个人才,叫淳于髡(kūn)。推荐的人说淳于髡这个人是个真正的人才,不得了,就是管仲、晏子也不一定能比他强。但是,梁惠王两次接见淳于髡,淳于髡都一言不发。梁惠王就纳闷了,叫来那个推荐人,责备他说:“你说淳于髡如何如何有才能,但是我见了他两次,他都是一言不发,我是一丁点儿收获也没有。难道我就不配和他说话吗?”这个人就去问淳于髡什么原因。淳于髡说:“本来就是这样,梁惠王就是不值得我和他说话。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心里想的全是相马的事情。第二次见他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音乐的事情。如此心不在焉,我还说什么?”这个推荐者把这番话原原本本地转达给梁惠王,梁惠王很惊讶,说:“真是神人。我第一次接见淳于髡的时候,刚好有人进献一匹骏马,我还没来得及去看看,所以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第二次的时候,恰好有人说发现了一个伶人,我正想去听听,这个时候,淳于髡来了。虽然我把身边的人都喝退了,但我脑袋里还是想着音乐的事。”
梁惠王的心不在焉,换来的是淳于髡的一言不发。对于心不在焉的人,的确是没有必要和他谈的。所以说,要想对新生事物敏感,呆若木鸡是不行的,心不在焉也是不行的。不能把握新生事物,自然不能判断社会趋势。一个人,抓住了趋势,也就抓住了未来。马云的创业成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1994
马云的学历并不高,不过是一个国内不知名院校的专科生,但由于他具备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知觉,具备敢于创业的精神,所以每一步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世界知名的成功人士。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不能迅速感知社会趋势的人,还会有美好的未来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