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变得专业

 晨沙清影 2015-04-19

微信号:学以思轻松读书


200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和同事们撰写了一本“天才训练手册”,认为天才是可以靠后天训练出来的。2008年,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援引埃里克森的理论,在他撰写的畅销书《异类》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1万小时定律”。

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起码需要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注意,是刻意练习,而非泛泛学习。


那么什么才是“刻意练习”?


一、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指我们已经学会的内容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

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我们不需要在自己已经会了的事情上不断的浪费时间,比如说我的工作重复性过强,创造性比例微小,那么就应该大胆的去尝试新的工作内容,直到学会之后,再开展下一个新循环。


二、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


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


三、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透过老师和教练获得有效反馈,是提升学习成果的关键。


最好的教练方法是: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四、精神高度集中


只有专心致志的练习,才能真正有效。


比较一下:一边上网一边看书和专心看书,结果差多远?


五、兴趣的作用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理论上多久能够实现1万小时?


经过简单计算,如果按照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10小时来计算,1万小时要用2.7年来实现;如果每天付出12小时,1万小时只用2.2年来实现。


换一种极端的时间统计方式:

如果每天5点起床,5到9点,投入4小时
休息1小时,10到12点,投入2小时
休息2小时,2到6点,投入4小时
休息2小时,8到10点,投入2小时
那么全天可以完成12小时,照此坚持2年零1个季度,即可实现1万小时的练习!


总结


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


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