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质疑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你可能没有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芳草屋845 2019-03-24

时间管理就是个人管理,坚持学习和实践就一定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持续关注!

如果质疑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你可能没有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一 天才理论的由来

埃里克森出生于1947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北部的郊区,15岁那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国际象棋下得不错,常常能在午休时候的比赛中打败同学。他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所在,可惜只维持了几个星期。有一个男孩曾是组里最差的棋手,棋艺竟然突飞猛进,每次都大败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气疯了,他也很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之前的手下败将,现在能轻松击倒我呢?我知道他在学习,参加国际象棋俱乐部,但是到底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从那以后,我刻意避免深入钻研某项技能。我逐渐痴迷于研究高手,而不是成为一名高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埃里克森在瑞典皇家工学院学习心理学。此时,他依然饶有兴趣地探究着:什么是才能?是什么东西造成了成功人士与普通人之间的差异?大师从何而来?

从此埃里克森在'人才'这个王国里流连长达30年,他探究技能表现的方方面面,观察各种职业——护士、体操运动员、小提琴手、标枪选手、拼字选手、打字员、特种部队官员,并对这些职业技能加以研究。他从一个重要的角度研究了技能学习过程:练习。具体来说就是,测量了练习的时间和特点。

埃里克森同赫伯特·西蒙、比尔·蔡斯等研究人员共同验证了诸如'十年法则'之类的标志性理论。那是一项有趣的发现,可追溯至1899年。该法则认为,在任何领域要想获得世界级的专业能力大概需要10年时间专心致志地练习。象棋神童鲍比·菲舍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这一法则通常用来确定合适的启蒙时间:比如网球女运动员的体力顶峰在17岁,所以她们应该从7岁开始;男运动员的巅峰来得较晚,所以9岁也行。但是10年一万小时的法则含有更普遍的含义。它意味着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同一套基本生理机制获得,并且进一步指出该生理机制有其生理极限,无人能幸免。

埃里克森与该领域的同事们一起奠定了杰出的成就基础理论,其核心原则就是一项统计数据:

任何领域的任何世界级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如果质疑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你可能没有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二 质疑的声音

有人也许会拿莫扎特来反驳:年轻的莫扎特才华冠世,听一次就能抄写下整首乐曲,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解读天才》一书中,塞特大学的迈克尔·豪博士估计,莫扎特在六岁生日之前,他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这一点足以让他的音乐记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人举比尔·盖茨的例子:还在哈佛大学上学的盖茨就创办了微软,一举成功,这难道不是因为其本身的天赋异禀吗?

事实是这样的:

比尔·盖茨从小衣食无忧,7年级时转学到贵族中学——湖边学校,第二年的1968年,学校花3000美元购置了ASR-33,这是当时第一批能够接入分时系统编程的机器。这让盖茨在13岁就成为世界上最早接触计算机编程的一群人。而后由于他个人的兴趣和天赋,在1971年,盖茨又在一家信息科技公司ISI公司主机房里待了1575小时,平均每周7天,每天8小时。再然后盖茨又得到了在家旁边的华盛顿大学机房凌晨3点到6点长期用电脑的机会……

从八年级到从哈佛大学二年级的7年时间,对电脑着迷的盖茨利用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机遇,用自己的狂热和勤奋已经打下了10000小时刻意练习的基础,他自己也说:'全世界不可能有超过50个人像我这样,我为C-Cubed公司工作过,编写过工资单程序,然后为TRW公司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一起到来的。我认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对软件开发有着比同龄人深刻得多的认识。我获得的这一切都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运气的累积。'

还有人说,我参加工作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了,一直从事同一工作,累积也有10000小时了,别说成为世界级的专家,本单位的专家都说不上,可见其信口雌黄!

其实这也是对于10000小时的天才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注意精深练习(即刻意练习)这个根本条件。注意其理论公式是:

精深练习 x 一万小时 = 世界级技能

如果质疑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你可能没有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三 理论的限定条件

1 专注于'学习区'学习

人的知识和技能可分为三个同心的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只有在学习区中进行高度针对性的精准练习,我们才能进步。

如果质疑10000小时天才理论,你可能没有深刻理解以下几点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同样练习时间内,普通运动员更喜欢练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练习各种高难度动作;普通球类爱好者,可能只是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球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球,难度越大越练。而一旦已经掌握某项技能,意味着已进入'舒适区',就应该进入下一阶段,也就是再次进入'学习区',长期如此练习必然进步。

生活中通俗的例子:比如我们唱歌、看电影通常是出于娱乐放松,不会考虑自己的唱功、气息,但是专业敬业的歌手、演员看一部剧或者一首音乐作品,会更多从专业角度分析技术、演技等等方面,尽量吸收为自己的营养。在舒适区和学习区的差异,一段时间就能显现了。

2 大量细节化重复练习

美国加州有个专门的诊所,在试验中帮助成员克服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的害羞心理。他们的做法是设计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和角色扮演,再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练习,用每个人的多次实践逐渐克服恐惧心理;商学院MBA课程的精髓也是对于细节大量的刻意练习,学生每周要面对20多个正式发生过的商业案例,自己研究如何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再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于评分;正规的音乐和体育训练中,十分强调'分块'练习。在把整个曲目和动作过一遍后,老师和教练都会要求将某技法或动作分解,一块一块慢慢学习掌握,只有慢练才能感知技能内部结构,注意到技法要点。

研究显示,任何乐器的基本功训练要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练曲目时要将曲目分解成几部分,难点甚至要逐个小节依次攻克。基础训练、分块练习实际操作时非常枯燥,会耗掉很多很多人的热情;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一点做不到就渐渐放弃了。

3 及时反馈并及时修正

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得到老师/教练的及时反馈和纠正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有助于练习者建立对错误的极其敏感,一旦发现错误会不舒服,一直练习到纠正为止。而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学习时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十分具体的小目标,对错误和不足极其敏感,并能不断寻求改进。 所以自学能力强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我们想要进步,或者找老师指导,或者找个榜样作为标杆,能力强可以根据教材自学,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无头乱撞是远远不够的。

4 长久集中地坚持

这一条是最贴近10000小时理论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在做到前 3 条的基础上,每天坚持,然后坚持数年。任何一位某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进行单独甚至外人看来孤独的练习,而通常这个强度大多数人也难以忍受。

刻意练习的概念中并没有寓教于乐的概念。稍微了解郎朗、李云迪成长经历的人,就会知道他们小学时每天就起码练5小时的琴;立志成为钢琴家后,每天更是全天练习,全年无休;丁俊晖八岁半开始练台球,初一辍学后,每天平均练10小时,18岁成为英国锦标赛冠军时,已经练习超过了1.75万小时;巴菲特在2011年投资IBM之前,看过IBM 50年来所有的年报,而在1988年决定投资可口可乐之前,阅读过该公司1892年之后所有的年报......

太多成功人士的例子,都能发现,他们除了运气,更多的还是靠常年刻意的练习和坚持取得了成功。那些一味依靠运气的人,只是一时的灿烂,最后终究还是会慢慢没落。

而关于兴趣,科学家是这样解释的:'不练够一定时间,一定成不了专业人士,但问题,有时练了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就是兴趣。有的人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有兴趣,但这并不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习,也能练成。兴趣的最大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苦练。'

而关于天赋,在有兴趣的前提下,通过刻意练习基本可以达到一个专家或者业内人士的能力和水平,而想达到大师级水准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但以现实中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拼不到天赋,因为还没成为专家,就已经被诸多的困难吓跑了。

所以,这四个限定条件都满足,该理论才真正完整,这个问题才更有可讨论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