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

 散户分析家 2015-06-08

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这就是一万小时定律。
中文名
一万小时定律
提出者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提出时间
2009年01月19日
应用学科
所有学科
适用领域范围
所有领域
适用领域范围
对于量的积累

1名词来源

美国两位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与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一本类似“成功学”的书《异数》,其核心都是“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2理论依据

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
一万个小时是怎么算出来的?
  格拉德韦尔一直致力于把心理学实验、社会学研究,对古典音乐家、冰球运动员的统计调查改造成流畅、好懂的文字。在调查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可能不同。上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也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都大约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作为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为什么是一万个小时?
  “一万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一万小时是最底限,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10年,每天3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一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音乐家的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最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象棋神童鲍比·菲舍尔,17岁就奇迹般奠定了大师地位,但在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时间的艰苦训练。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在对作曲家、篮球运动员、小说家、钢琴家还是象棋选手的研究中,这个数字——一万,反复出现。
  这是“一万小时法则”被提出的事实论据。

3成功代表

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
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一万小时定律提法来源于《异数》
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这才有了后来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田坛飞人刘翔,我们只看见他在赛场上的风驰电掣,一骑绝尘,可是为了他在赛场上的10多秒的辉煌,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经历了多少挫折和失败,才换来了“阳光总在风雨后”。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5岁时开始看历史,《上下五千年》他11岁之前读了7遍,11岁后开始看《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然后是《明实录》、《清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明汇典》和《纲目三编》。他陆陆续续看了15年,大概总共看了6000多万字的史料,每天都要学习两小时。把这几个时间数字相乘,15年乘2小时再乘以360天,等于10800个小时。所以在海关工作的他,才能白天当公务员,晚上化身网络作家,在电脑前码字。
  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走出来的萧敬腾,15岁时学习爵士鼓,18岁时开始在酒吧、餐厅驻唱,每天要唱很长时间,跟好几个场子,时间最长的时候,一天超过12个小时。
知名武侠作家沧月,5岁以后开始博览群书,10岁左右练习写武侠小说,读本科和研究生的7年半时间,更是每天花上六七个小时来写小说。单是大学期间所练习的时间,就远远不止一万个小时。在练习的这些年中,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从不会觉得乏味。但她深知,自己付出的也很多。
  股神巴菲特、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苹果计算机乔布斯,在他们的专业领域,投注都超过一万小时以上,他们专注的阅读、思考、研究、实践,才有今日的成就。

4相关评论

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
  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其实一万个小时还有另外一种表述方式,那就是“十年”。早在上世纪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里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则”。他们指出:要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师,一般需要约10年的艰苦努力。不难让人联想到中国的古话“十年磨一剑”,其实是同样的道理。人们都羡慕那些成就非凡的弄潮儿,可是有没有想到,他们其实大多数也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其所以能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耐心和毅力,肯花一万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训练和学习积累,所以才水滴石穿,终成正果。如果人们也想像那些杰出人物一样出类拔萃,就先别埋怨自己没有机会,不逢贵人,怀才不遇,而是先问问自己功夫下得够不够,有没有付出过一万个小时的努力。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不是太笨,太不开窍,有这一万个小时的苦练打底,你即使成不了大师、巨匠,至少也会成为本行业的一个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要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就必须走上这条路。而在成功的诸多要素中,唯一能为我们所掌控的,恐怕也就是这一万个小时了。

不靠谱的一万小时定律
“只要坚持一万个小时就一定能成功”原来也是句谣言
2013-11-06
【名词解释】
传说中的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葛拉威尔在畅销书《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花在某一项专业技能上的时间是四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十年。这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正方:无论什么领域,能坚持一万个小时,肯定会成功的。你看厨师、司机、医生、手艺人等专业人士。

  比尔·盖茨也用一万小时

  讲述人:鱼凡 摄影工作室老板

  现在看我摄影作品的人,都以为我天生就是为摄影而生的。他们眼里的天才,是在快门按下的同时,展现出的对构图、时机不露痕迹地准确把握,和光与影中的二次艺术创造。大家都以为那是与生俱来。

  可在我大专毕业刚入门的时候,学摄影也是从学徒做起的。那时候每天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师傅摆道具、拣东西。有次要拍咖啡豆广告,400粒咖啡豆一个一个拣,我要拣4个小时,不能有一颗残缺的,结果师傅走过来看了一眼说,颜色错了。这就要从头再来,咖啡豆全部倒掉再重新买,买了回来,再拣4个小时。从摆道具、到打灯光,再到替师傅扛机子,学徒干了三四年,才有资格端起照相机,替人拍片。数码还未盛行的时候,每年拍失败的废片都能堆满一整个屋子。

  所以每当别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时,我都会把天赋放在第二,而把苦练放在首位。暂且不论是不是花上10000个小时训练,就能成为大师。但人脑部确实需要一定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却是公认的真理。那些人们以为的天才,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坚持付出。最近我看到一个创业竞赛节目里,每个人都自称要像比尔·盖茨一样。盖茨今天的成就是人人都看得到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比尔·盖茨在13岁到16岁的时候,每天凌晨跑到他家附近的俱乐部去用计算机练习编程,三年累计下来差不多正好10000个小时。很多人只看到比尔·盖茨从哈佛退学,甚至一些大学生也说,我要像比尔·盖茨那样退学创业。如果只看到比尔·盖茨辍学就也跟着辍学,那就完蛋了。

  坚持不等于蛮干,在持之以恒的训练过程中同时要总结和领悟。哪怕那时我跟着师傅打杂,拣咖啡豆,也要用心观察师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而且要在心里认真地悟。真正的本事就是这么学的。这样的10000小时才有含金量。

  10000小时对于一个已经成家有工作的人而言,其实是很奢侈的。按24小时制,每天扣除上班、睡觉、花在行走路上的、吃饭洗漱的、适当休息的、陪孩子阅读游戏的时间等等,我们每天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不会超过2小时,根本不太可能去钻研一项技能。这也是很多上班族花上几万买了高端相机后,仍旧只能用傻瓜功能的原因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只能让一万小时变成两万小时甚至三万小时,继而不了了之。

 反方:这只是被夸大了的演绎,用蛮力和用巧力有很大区别,匠气永远替代不了灵气。

  过分坚持会南辕北辙

  讲述人:早生华发 公务员

  坚持,是个十分凝重的词。想想我们有多少歌颂坚持的词汇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道酬勤,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坚持就是胜利……再想想从第一天读书开始,我们就学过多少因“坚持”感动中国的动人故事: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半生,写成“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钱学森、邓稼先们含辛茹苦坚持不懈,搞出了“两弹一星”;袁隆平半个多世纪矢志不渝,试验成功高产杂交水稻…… 我们整个是被“坚持”理论蛊惑了的一代。

  但这些道理,对每天习惯手机刷屏的小学生尚嫌幼稚,更何况我等而立青年?很多人爱拿爱因斯坦那句:“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说事儿,认为哪怕笨鸟,只要先飞早起,也能一鸣惊人。可老师没忍心把他的下半句告诉我们啊:“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大学时同寝室的阿B是这个年代少有的文学青年,别人翘课把妹,他的爱好,是不舍昼夜地泡在网上,读网络小说,读完手痒,也开始写。我们觉得好奇,一开始也会拜读他的力作,可发现无论是人物性格、故事的铺陈转承都很幼稚,看个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完全没有让人读下去的欲望。虽然遭受到了我们无情地冷暴力打击,但受到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一批崛起的网络小说富豪的事迹鼓舞,他铆足了劲要走上自己热爱的“文学道路”。大四那年,大家不是忙着考研就是找工作,他却仍沉醉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可坚持数年,殚精竭虑,虽然稿子写得可用麻袋来装,却只开花不结果,这种坚持就是在折磨自己。

  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能用“10000小时定律”解决。就像阿B,他根本就不是做这行的料,却做这种无谓的坚持,在旁观人眼里,甚至看出了几多辛酸。励志观鼓吹所有的小草都应该成为大树,所以一米六的矮个子都应该去NBA打球,所有的人都“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的人“只要没有成功,就是不努力”。但选择正确的道路,比能坚持走多久更重要。纵然坚持是一种美德,而回头更是一种气度和智慧。

希望从成功学和成功人士的经历中获得什么?排名前三的是

  81.3%的人

  读过成功学书籍

  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076人

  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人成功报告

  你觉得成功学为何盛行?

  新闻链接:

  最新研究指出,“一万小时定律”从来都不存在。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而已。对此理论存在的最大批评是,针对刻意练习一万小时的证据多在“认知复杂性”较低的活动,但是,对于“认知复杂性”较高的活动,如销售、管理等作用有限。怎样练习一万小时成为一名卓越销售与卓越CEO,与一万小时的练习累积并没有多大关系。

  38%:与浮躁心态有关

  25%:其他

  城报记者 陈悦 文 陈辛茹 制图

  86.5%的人了解过

  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

  37%:成功学书籍泛滥

  面对挫折时的态度

  人生规划

  成功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