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我的图书馆0618 2021-04-25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一万小时,决定天才和庸才。”

“一万小时做一件事,你的人生会大不一样。”

在大多数95后甚至千禧后的记忆中,一万小时定律一度被视为金科玉律,反复鞭策。

一万小时,每天3小时、365天、持续10年,这个度量值听来十分唬人,许多人都将之视为终将成功的承诺,以为只要达到一万小时,就可以成功了。

但与之相悖的是,许多人蹉跎半生却依旧泯然众人,而他们在同一领域的耕耘早已超过一万小时。

成功者赞叹一万小时的恩泽,默默无闻者无力诉说。在沉默的螺旋之下,一万小时定律似乎始终屹立不倒。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sarahjgibson

充满矛盾的一万小时定律,究竟是箴言还是谬误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

一万小时定律,最广为人知地出现在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的Outliers一书中。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Wikipedia

此书最早的理论依据则源自早年间对于小提琴演奏者的一项调查。

“一万小时是伟大的神奇数字。”

在书中,作者反复提到“一万小时定律”。他认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平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作者也将甲壳虫乐队和比尔·盖茨作为其重要论据

从1960年到1964年,甲壳虫乐队在德国汉堡进行了超过1200次的现场表演,累积了10,000多个小时的演奏时间。格拉德威尔断言,甲壳虫乐队一万多小时的表演一直在塑造着他们的才华,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而比尔·盖茨在13岁起便使用一台计算机,花费了上万个小时在编程上,因此也符合一万小时定律。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Quora

如果说这两项关于名人的重要依据更像是幸存者偏差的话,那么此书所基于的调查研究则看似固若金汤,实则根本不能支撑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万小时定律。在那场对于小提琴演奏者进行研究的实验数据中,最有潜力成长为演奏家的这批孩子,他们所演奏的时间也不足一万小时。

换言之,一万小时是一个更容易被人记住的、近似生成的数据,而这个数据却形成了如今的影响力。

一万小时定律,在哪些地方欺骗了我们?

1、强调时间的量度,而非质量

一万小时定律在一些人看来,最值得诟病的是:注重实践的过程,但非过程的实现;侧重于时间量,而非真正的练习质量

心不在焉地枯坐在书桌旁,或者保持高效率的大脑高速运转;独自练习一天,或者在专家的指导下练习一天;两相对比的结果当然显而易见。

主动与非主动、集中精力与敷衍对待、借助外力与独自探索,尽管所用的时间相同,但产生的增量是无法类比的。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Anadea

努力流于表面,所带来的不会是任何方向的增量;堆砌的时间过后,也并不能诞生大师与成功者

托尔斯泰曾说,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不用一万小时的实践也可以成功,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不重视质量地练习长达十年,也依旧无法成为佼佼者。

2、对于不同的领域,练习的影响力大不相同

一万小时定律在演变中造成了不小的误解,认为在有效练习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投入相当的时间来成为自己领域内的成功者,但这明显是不符合常识的。

凯斯西储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布鲁克·麦克马纳拉(Brooke N. Macnamara)及其同事对9,331篇有关获得技能实践的研究性论文进行了全面回顾,得出了反复练习对于不同领域的人所产生的影响。

在游戏领域,反复练习可以产生26%的差异;

音乐方面相差21%;

运动中相差18%;

教育方面相差4%;

专业上仅相差1%。

通过这项研究,即便是在有质量的前提下,充分练习对于不同领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弗兰斯·约翰逊(Frans Johansson)就在他的The Click Moment一书中表示,在具有超稳定结构的领域中,有意识的实践只是成功的预兆。例如,在网球,国际象棋和古典音乐中,规则永远不会改变,因此可以学习成就最好。但在不稳定的领域,例如企业家精神和摇滚乐,这项规则可能会消失。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Wikipedia

一万小时,对于需要通过辛勤磨炼才能有质量提升的人来说,固然是十分重要的,但当今世界变幻十分复杂,更多领域的规则正在千变万化,经验主义终将局限,创造性才是制胜未来的关键。

3、努力之前的过程也很重要

一万小时定律仅注重练习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努力之前的选择过程。

莫扎特4岁练琴、每天练习8小时,这样的案例似乎更被热爱打鸡血的家长所接受。但少有人知的是,莫扎特拥有绝对音感(区别于相对音感),能够在不参照任何标准的情况下,听到一个音高就能辨别出音调,而这种能力是异常罕见的。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音乐上的天赋+后天的勤奋练习,这是莫扎特成名的必备要素之二。

一些人在某一领域耕耘多年平平无奇,但在另一领域,却可能是惊世骇俗的天才。在晚年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但却苦于时日无多无法逐梦的例子不胜其数。

努力提高下限,选择成就上限。上限无限高,可能会更容易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因此,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天赋所在,在正确的选择之后,努力练习,这可能是真正的人才密码。

4、成功是多种因素的集和,尤其是当今更为多元化的时代

谷歌通常被认为是最好的搜索引擎,但如果尝试在谷歌上搜索“Elements of success”,可能会跳转出划也划不完的词条。

想要成功的五个要素

成功的十一个要素

......

而在点进去时,甚至会发现完全不同的关键词,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要素的复杂多样。

当今世界,成功是多种元素的集和,且不可复制,“一万小时”的努力再难以成为成功的关键。

家庭可能是成功的诱因。在Outliers一书中,作者从未提到比尔·盖茨的母亲有权进入IBM董事会,不仅仅是富裕商人的女儿。

机遇也可能是其中之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起飞”向来不是空穴来风。

一万小时定律的背后

在如今看来,一万小时定律似乎破绽百出,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万小时定律”也曾经也让不少人如获至宝。

一万小时定律,真的一文不值吗?如果是,那它又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1. 对于兴起的概念,许多人往往只追求表面的意思,较少深入研究

曾几何时,鸡汤文学畅销书《哈佛凌晨四点半》掀起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名校生的盲目猜测,而实际上,哈佛凌晨四点半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只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

这样的想象还有很多,《西点凌晨两点半》、《北大凌晨四点半》部部畅销......

这些书之所以被广为流传,是名校光环以及人们对名校赋予的美好想象。对于哈佛,很多人只认识了这几个字,从未尝试深究。

相同的是,许多家长对于看似很有道理的教育理论往往会陷入不知觉追捧

而这样的家长们,通常不会只相信一种教育理念。

今天是一万小时定律,明天就可能是天赋决定人生,后天也可能是“佛系养娃,快乐成长”。

如果没有这些不加思索的滥用,可能也不会出现如今盲目“鸡娃”、强行逼迫孩子的局面了。

2. 努力,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姿态

天道酬勤、笨鸟先飞、十年寒窗、十年磨一剑,无数典故告诉我们要刻苦、努力。

周星驰电影中的“努力、奋斗”、父辈过往的勤劳朴实,这些都是刻在我们心中的烙印。

一度被视为“教育圣经”的一万小时定律,是箴言还是谬误?

图源:《喜剧之王》剧照

瓦特改良蒸汽机、牛顿证明万有引力、诺贝尔发明炸药。他们的成功不是教科书上简化的灵光一闪,而是背后的辛勤付出,是日日夜夜、夜以继日的汗水,蕴藏着艰苦的努力。

在这样崇尚奋斗的大环境下,一万小时定律从一开始便牢牢地吸引了父母的注意。

的确,一切成功都源于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信一万小时定律、相信努力的意义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即便不能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而放弃努力后,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化为乌有。

这可能就是父母们推崇一万小时定律的原因。

小结

一万小时定律,信奉者视之为圣经,反对者弃之如敝履。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一万小时定律也同样不能免俗。为父为子,都需正视其光彩,并了解其局限,从而适当取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