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00小时到底能把你塑造成大师吗?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2-06



谁不渴望成功呢?


很多人把成功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努力”+“天赋”。


在大多数人眼中,“天赋”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努力”则是自己可以掌控的。


如果天赋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你就有可能感到灰心丧气,毕竟自己能改变的有限。


相反,如果把成功归结到努力上,就会给人一种希望:


只要努力到了,我也可以。



也就是说,爱迪生所说的“天才是99%+1%的灵感”,被很多人信为圭臬。


这方面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所谓的“一万小时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的由来 


一万小时定律的最初源头是心理学家Ericsson于199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


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这篇论文研究了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系的学生,发现最有才华的那批人到20岁时,总共的练习时间大概是10000小时。


过了几年,畅销书作家Gladwell根据这篇论文,写了《异类》这本书,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



后来,又有几本跟风的畅销书面世,书中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世界级的最优秀的小提琴手,在18岁之前至少7000个小时,而芭蕾舞演员在20岁之前平均要练习超过1万小时。



以至于到现在,“一万小时定律”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到最后甚至变成了“不管什么领域,只要努力一万小时,就能成为大师”。


就好像打网游,只要攒够经验值,就能升级。


但是LAB君要告诉各位,10000小时定律只是一个误会,是滥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典型案例 。


 成功需要专注的努力 


其实,Ericsson本人对这个定律很不满。


他曾表示10000小时只是那个研究的均值而已,这个数字本身没有任何神奇之处,许多人的练习时间远小于10000小时。


如果说,大量的重复训练可以获得经验,达到熟练,从而走向成功,那么LAB君想说,这里面的“重复训练”,必须是“机械的重复训练”。


这意味着在正确方法论之下长期有效地专注学习,而不是长期重复的机械劳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技能就是呼吸,一个人一辈子要呼吸50多万个小时,有人因此学会发射空气炮了吗?




并没有。


因为我们不需要思考哪种呼吸方式更好、能带来更多收益,也并不专注。


 成功不只需要努力和天赋 


成功需要努力,这是毋庸置疑的。那需不需要天赋呢?需要多少?


让我们回到开头,爱迪生说“天才是99%汗水+1%的灵感”。


很多人因此心里舒服些了,成功的大门还没完全关上。可是爱迪生还有后半句没说完:


“有时,1%的灵感往往比99%的汗水更重要。”


我们没法让五音不全的孩子去当歌唱家,也没法让天生扁平足的孩子去拿短跑冠军。


这是天赋限制,得接受事实。



更何况,真实世界的复杂性,远不是“天赋-努力”这个二元逻辑就能概括的。


成功会被很多事情打断和延误。


比如睡懒觉、工作之后的应酬、琐碎的家务劳动、大家都在玩的手游等等。


所以,虽然成功复杂,但归根结底也许是个专注度和自控力的问题。



LAB君认为,如果足够热爱一件事情,就应该立马执行,半途而废只能说明不够热爱。


至于具体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达到行业顶尖, 不必带着功利之心去计算。


专注地享受过程,认真对待,那么成功可能是附属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