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乌鸦喝水的故事我们该这样讲

 老裁缝 2015-04-20

   乌鸦喝水的故事,那是几十年前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的语文课内容。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只乌鸦口渴了,看到一个瓶子里有水,瓶子很高,谁很少,乌鸦喝不到,聪明的乌鸦用嘴将周围一颗颗石子放入瓶子,随着瓶子里石子的增加,水涨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记得很清楚,老师用这样的故事,启发小孩子要勤奋,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实现目标。貌似因为这个故事的经典,在今天的小学课本中还保留着。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在微信上发的关于乌鸦喝水故事在质疑,那质疑的文字中,加上了几个如果:如果那瓶子内的水过少?如果那瓶子的形状无法让那水溢到能够让乌鸦喝到?接下来看到很多评论:有人说如果那乌鸦将瓶子搞倒不就可以喝到水了?有人说那就是一个寓意,没有必要讨论很多假设。

对那段50年前学习的课文,不能够全文背全了,开头的那段回忆的文字应该大体的意思与课文一致的吧。这正说明那篇故事对人的影响力有多大?!

50年后,尤其当这几年观察了国外小学教育的情况后,真的感到网路中的那段评论不是没有点道理的。如果我们今天还是那段文字,还是那个故事,可我们的老师让同学们发散性地去假设很多状况和环境,让那“聪明”的乌鸦变得有可能没有喝到水;然后让小孩子去想象怎么样的状况才真的可以喝到水,那样的教育场面和教育结果不知道会怎么样?!假如在国外,这样的课程教育方式,是没有结果的,或者说是多结果的,而不是像我们小学课堂那样要得出只有一个结论,聪明的乌鸦,通过勤劳就喝到水了。

这是一个真的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案子,这样的课题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还有很多很多。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那结论都中有一个,而这是不是社会上真的那么唯一的结果呢?所谓发散性思维,所谓解放孩子的思想,我们看看东方电视台一档主持人与小孩无厘头的对答节目,您就会知道我们以一种模式,一个结论去统一小孩子思想的方式,最后很大程度上在扭曲很多孩子的思维方式,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读书尖子不会生活的学生,会生活的读书不见得很好的状况?

从乌鸦喝水的故事中瓶子的形状,瓶子内水位的多少这些状况的展开,我们或许可以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那很多可能出现的状况是客观可能出现的,因为课文中的乌鸦喝到水的情况就是一个个案,不是普遍现象。这绝对不是挑战传统,而是我们需要反省教育方式,检讨我们是否因为我们教育方式的不当,让我们很多孩子抑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