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二百九十七:《袁采论家长要尊重子弟的个性》

 杏坛归客 2015-04-20

古人说:“家和万事兴。”中国人向来十分重视家庭的和睦团结,把家庭是否和睦团结,视为关系到家族兴衰的大事。

袁采说:“人之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家庭里,父子兄弟出现不和睦,往往不是由于父母对子女要求太高,责备过切,就是由于兄弟之间争夺财产,各不相让。

       袁采指出,人的脾气禀性天生的是不同的。他说:“盖人之性,或宽缓,或褊急;或刚强,或柔懦;或喜闲静,或喜纷;或所见者小,或所见者大,所禀自是不同。”

       这是说,人的禀性,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慢性子;有的是刚强,有的是软弱;有的喜欢清静,有的喜欢热闹;有的见识少,有见识多。总之,人的天生禀性是千差万别的。做父兄的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做父母的,非要强制子女合乎自己的禀性,做兄长的,非要弟弟妹妹符合自己的禀性;然而,做子女的,做弟弟妹妹的,不见得与父兄的禀性相吻合,他们的所作所为更不见得合乎父兄的要求和希望。这往往是造成家庭不和睦的根源。

 况且,遇到一件具体的事,有的认为是对的,有的认为是错的,有的以为应当先做,有的认为应当后做,有的主张要急办,有的认为可以缓行,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如果大家都各持己见,都希望对方要服从自己的意见,必定会引起争论。一次争论,未分出胜负,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争论十多次,争来争去,争论不休。于是,父子兄弟之间的隔阂,便由此而生。弄不好会造成终生不和。

 袁采说,假如做父兄的能明白这个道理,“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责子弟之同于己。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听。则处事之际,必相和谐,无乖争之患。”

 这是说,做父兄的理解子弟,尊重子弟的个性,不强制子弟服从自己;做子弟的尊重父兄,不奢望父兄全听从自己的意见。这样处理问题,相互之间的关系必定会和谐,就不会发生违背情理的争吵。

 袁采还指出,自古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平有高有低。一个家庭的人也是如此。有的人品行不大好,可又是不可能很快改正。怎么办?人们还要持宽怀容忍的态度,不要操之过急。

 袁采承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禀性,这是一种唯物的观点。特别是在封建家长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盛行的历史时代,他主张父子、兄弟之间要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对人取宽怀容忍的态度,不主张父母、兄长强制儿女、弟妹服从自己的意志,这种思想具有进步意义。

 有这样的一句成语:“通情达理”。是说“情通”,“理”才能“达”。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能够沟通、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利于维护双方和谐的关系,维护教育者的教育主动权,是顺利进行教育和取得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