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伯族传统弓箭和传统弓上弦技法(锋晖老师)

 廿氏春秋 2015-04-20



中国箭乡——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这里的锡伯族是1764年自东北屯垦戍边而来的清朝锡伯八旗军民的后裔。

锡伯族史称东胡、鲜卑、室韦,在历史中素以“骑射民族”著称,《史记》曾对东胡记述道: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魏书》中对鲜卑曾记载道:“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旧唐书》对室韦记载:“室韦兵器有角弓楛矢,尤善射”。清朝时期清政府曾经利用这股“骑射力量”出征云南,驱逐缅甸入侵之敌;出征西北,平息准噶尔部的叛乱;出征四川,征服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叛乱。十九世纪,又相继歼灭新疆张格尔叛匪收复南疆四城、粉碎伊犁苏丹汗、抵抗沙俄入侵。

锡伯族人的一生都是在弓箭的陪伴下度过的。旧时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的荣耀。家中降生男孩,门口定要用红绳挂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为一名勇敢善射的男儿。在男孩出生的第三天长辈要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祝福后人日后能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到了四、五岁时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小的弓箭,进行放弓射箭的早期训练;到了十五六岁时,在教练的辅导下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参加民间的各类射箭比赛;满18岁后每年均要参加官方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注册为“沃克津”而应征入伍,成为誓守疆土的战士。锡伯族作为世守边疆的军民,每当地方和边关风云变幻时,便立刻成为英勇的战士,冲向国家所需之地,与敌征战,死后也是伴着自己心爱弓箭一同踏入“天国”的归途,弓箭就是这样陪伴着锡伯族人降生、成长,最后又与锡伯族人的灵魂和白骨熔铸为一体。

弓箭文化孕育了锡伯民族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这股“骑射劲军”又纵横于国内外箭坛赛场,为中国和新疆的射箭运动争得了无数的荣誉,在今日弓箭对于锡伯族来讲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的吉祥物和象征物。

清代锡伯族弓箭和佩刀

锡伯族传统箭袋

锡伯族传统弓袋


中国传统射箭姿势

技术要求腰部微躬(防止弓弦打臂)弓弦拉至耳前眼后位置、姿势五平三靠箭搭左拇指开弦右拇指


锡伯族弓箭各部位剖面图

锡伯族传统弓以北山羊角切片、竹木胎、动物筋、鱼胶皮革等多种材料制成

其设计能最大限度发挥各类材料的物理性能,实现“三力合一”,达到最佳性能。


三力合一:外部牛筋的拉力、中部竹木的势力、内部牛角片的压力

三力构成弓身的张力,以弹射箭枝,弓弦要求坚韧无弹力,防止回旋打臂



弓箭张弛图


握把处剖面图

上端为辅木、中为竹胎、下为角片、环粘保护物(多为树皮或皮革)


弓臂处剖面图

上端为动物筋、中为竹胎、下为角片


弓脑(弓弯)处剖面图

上部为动物筋、两端为竹胎、中心为木胎、下为角片


弓梢处剖面图

全木胎


锡伯族避邪图案剪纸


解放初新疆锡伯族射箭比赛

锡伯族传统弓箭袋及图饰



清代锡伯族“牛录”箭

锡伯族对箭的称呼有三种

1、“牛录”箭:重箭、宽刃、粗箭杆、用于近射

2、“希里丹”箭:轻箭、窄刃、细箭杆、用于远射

3、“赞”箭:响箭,又称鸣镝,信号箭、无杀伤力


锡伯扳指

鹿角制、戴于拇指、用于勾弦开弓放箭



锡伯族老射手


锡伯族制弓艺人陶文新先生

现在制作的锡伯族传统弓箭


一、锡伯族一体式弓箭袋介绍

弓箭袋一体,可根据需要可背、挎、挂。


背式正、后面

挎腰式正、后面

挂腰式

二、上弓弦技法








三、开弓技法


握弓


勾弦


控弦一


控弦二


握弓指法图一


握弓指法图二


握弓指法图三


握弓指法图四


开满弓


开弓双脚位置

四、开弓连续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