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锡伯族弓箭之乡

 ddlld345 2012-12-12

探秘锡伯族弓箭之乡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12日 05 版)
北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上,一位非遗传承人展示“锡伯族弓箭”。吴长青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一座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把长约3.4米,号称射程最远的“中华至尊弓”。

一个远在祖国最西端的民族,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弓箭?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秘?

“善骑善射”锡伯族

锡伯族素以“善骑善射”著称,史书记载锡伯族的先民:“儿能骑羊,引弓射乌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锡伯族人最初游牧于兴安岭、黑龙江一带,世代以打猎捕鱼为生。

“有清一带,边患之大,莫过于疆。”清代早期,由于连年混战,地广人稀,新疆当地军务空虚。那时,伊犁地区因为地理环境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政府在平定了准噶尔叛乱之后,为了保卫西北边陲地区,于1762年成立了伊犁将军府。应第一任伊犁将军明瑞的要求,乾隆皇帝下令调遣“能骑善射,精兵勇将”的锡伯族官兵驻守西部边疆,60年后才得返回家乡。而从最早的鲜卑族开始,锡伯人民就一直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沈阳等地区。锡伯官兵内心中深藏着对离开故土,离开亲人的感伤,毅然背上了弓箭,牵着马儿,带着妻子儿女踏上了西迁卫戍边疆的路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锡伯族大西迁。

史料记载,当时共抽调了骁勇善战、年富力强的锡伯官兵1020人,携带在册家眷共3275人。于1763年从彰武台边门出发,途径外蒙古乌兰巴托,翻越阿尔泰山,历经5000多公里的艰难困苦,终于在一年零四个月后到达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伊犁。在伊犁将军明瑞的分配下,锡伯族官兵渡过了伊犁河,在当时的蒙克巴图孟克(现察布查尔县)组建了锡伯营。根据清朝八旗制度建立了8个牛录(八旗制度中的军政合一单位),下设19座卡伦(汉语译为哨所、警戒站),在乌孙河以北守卫边疆。

弓箭的光辉历史

那时,弓箭不仅是伴随锡伯人民生活了世世代代的生活器具,而且是主要的战斗武器,曾有“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其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其一”的说法。弓箭的发明是人类技术的一大进步,说明人们已经懂得利用机械存储起来的能量:当人们用力拉弦迫使弓体变形时,就把自身的能量储存进去了;松手时,弓体迅速恢复原状,同时把存进的能量猛烈地释放出来,遂将搭在弦上的箭有力地弹射出去。恩格斯曾经说过:“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较发达的智力。”中国古代更是出现过一个个弓箭的传奇,从神话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到春秋战国“百步穿杨”的楚人养由基,从“飞箭射石”的汉代飞将军李广到百发百中的蜀国大将黄忠。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伴随着弓箭的绝技跳动在历史的车轮上。而以弓箭为生的锡伯族也有很多的历史名将,以弓箭闻名,以武艺称雄。

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西迁历史文化第9代传人苏崇安老先生说:“锡伯族也有自己的神箭手。最为出名的要数曾参加平定准噶尔叛乱的锡伯将军额尔古伦的大儿子——萨林阿。锡伯史料记载,萨林阿从5岁就开始练箭,18岁随父亲出征,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锡伯族的神射手。萨林阿能做到一马三箭!就是骑在飞驰的骏马之上,在100米的射程内连出三箭,箭箭命中箭靶红心。这是现代人所做不到的。萨林阿的弓术被当时的皇帝听闻,甚至招进了宫中面圣。在那时的天安门前表演了弓箭的绝技,震惊四座。被皇帝称赞为锡伯八旗的神箭手。”

弓箭的发明不仅增强了古代国家的军事实力,随之而来的还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射艺被称为君子六艺,讲究修身养性。孔孟更是将射礼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讲究“无为”便是“有为”的儒家思想,孟子说:“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就是在说射箭的人没有射中靶心却责怪自己或者外在的条件,这就已经注定了他不会赢,只有做到“无为”才是真正的“有为”。练箭就是练心,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事情。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在射箭的时候会彬彬有礼,他不会重视结果,而只重视过程,追求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达到人箭合一的层次。“射以观礼”更是成为古时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

作为一个一生伴随着弓箭的民族,锡伯族很好地将中华儒家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继承了下来。锡伯人民每次射箭之前对手双方都会相互致意,作为一种射礼。尔后更会有精彩的祭祀、叫阵等活动,而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人们只是沉浸在这种弓箭比赛营造的氛围中,由此锡伯族也成为中国56个民族邮票上唯一一个和弓箭印刻在一起的民族。

把弓箭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锡伯族用于军事的弓箭逐渐转化为民间竞技的工具,又再转化为现代射箭项目。新中国建立后,锡伯族射箭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更是荣获多枚金牌、银牌和铜牌。还诞生了郭梅珍、汝文、薛海峰等国家著名射箭运动员。

锡伯族的弓箭文化推动了当地弓箭制作技艺的产生和发展。过去几乎家家都要自己动手制作弓箭,在各类赛事中使用。后来传统弓箭的艺人几乎都找不到了,而制作弓箭的手工技艺也几近失传。近几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乡75岁的农民、手工艺人陶文新将祖传的弓箭制作技艺加以复原,制作出原始面貌的弓箭,这才使失传已久的民间弓箭技艺得以恢复,重见天日。

2008年,锡伯族的“弓箭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现在的弓箭制作传承人峰晖先生说:“随着火器的出现,弓箭逐渐退出了舞台。如果还不加以保护,这种中国的文化以及技艺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好在这种状况早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县里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指定了传承人进行授徒学艺,以期让这一传统的文化延续下去。

锡伯族人的历史是一部弓箭的历史,是一部保卫国家、屯垦戍边的英雄诗歌,正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描述的那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王一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