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好了明理 2017-10-03

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位于伊犁河谷中部的察布查尔县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锡伯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在这里完整保留。锡伯族人的历史是一部弓箭的历史,是一部保卫国家、屯垦戍边的英雄诗歌,正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描述的那样:“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察布查尔县弓箭文化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把长约3.4米,号称射程最远的“中华至尊弓”。中国56个民族邮票上唯一一个和弓箭印刻在一起的民族,他们是如何制作出如此精美的弓箭?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在许多民族曾经发达的弓箭文化处于濒危和消失的状态下,弓箭文化为何在这个小小的县能够保存得如此完整?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继承”祖先敏感的指尖

提弓搭箭,屏气凝神。“嗖……”一支支长箭离弦而出。“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察布查尔县,锡伯族不过2万多人,这么多年来,却能够一直不断地涌现出如此多的射箭好手?”曾经有人不解地问道。“因为锡伯族历来有射箭的传统。”几年前,察布查尔县射箭运动学校教练郭英清一直这样认为。而现在,他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每个锡伯族人的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善射的血,这是祖先为我们遗传下来的射箭基因。”射箭的基因,似乎玄妙得令人无法相信,它又似乎真的存在。从祖先那里,锡伯族人“继承”了那敏感的指尖。锡伯族素以“善骑善射”著称,史书记载锡伯族的先民:“儿能骑羊,引弓射乌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贯弓,尽为甲骑。”“俗善骑射,以战死为荣,特产角端弓。”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复活”的八旗牛角弓

早在2001年,伊春光听说察县体委有一把祖辈西迁时带来的八旗牛角弓,马上怀着“朝圣”之心去看,见后激动万分:“太精美了!它的内胎是竹制的,弓身用野山羊角做成,缠上了牛筋,弹力很大;弓把手用的是牛大腿骨;两端的木质弓梢头上配着牛角做的‘梢头’……”他以帮着刷新一下弓箭为理由,把弓箭借来做样板,开始潜心制作。野山羊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造次不得,他托人从南方找来了水牛角,又托东北的朋友寄来牛筋、鱼胶……200多道工序,伊春光依样复制半点不敢马虎:弓胎用竹片,弓身覆上一层用牛筋加工而成的纤维,弓蹬用牛角,弓梢用硬木,弓梢尖端也配了牛角梢头——这样即使常年使用也不会被弓弦磨断,而弓把手则用坚固的牛大腿骨制作……他做出的这第一把“复古”牛角弓有70磅弹力,射程可达150米。“复活”之前,八旗牛角弓制作工艺已失传多年。伊春光说:“冬天下料,春天刨牛角,夏天制筋,到秋天把它们组合起来,做一把八旗牛角弓要操心一年多。”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天安门前的神箭手

锡伯族人强悍骁勇,喜爱弓箭,成年人几乎个个都有百步穿杨的绝活,堪称“弓箭部落”。曾经侮犯锡伯人的侵略者,大都尝过锡伯人那铁头长箭的苦头。明朝末年,满洲新兴贵族首领努尔哈赤,率大军征剿东北的锡伯和乌拉等9个少数民族。在一次激战中,努尔哈赤的铁盔曾被锡伯人的利箭射穿,并刺伤头骨。以弓箭为生的锡伯族也有很多的历史名将,以弓箭闻名,以武艺称雄。最为出名的要数曾参加平定准噶尔叛乱的锡伯将军额尔古伦的大儿子——萨林阿。锡伯史料记载,萨林阿从5岁就开始练箭,18岁随父亲出征,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锡伯族的神射手。萨林阿能做到一马三箭!就是骑在飞驰的骏马之上,在100米的射程内连出三箭,箭箭命中箭靶红心。这是现代人所做不到的。萨林阿的弓术被当时的皇帝听闻,甚至招进了宫中面圣。在那时的天安门前表演了弓箭的绝技,震惊四座。被皇帝称赞为锡伯八旗的神箭手。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锡伯男人必修课

锡伯族人的一生都是在弓箭的陪伴下度过的。旧时村村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视“神箭手”为无尚的荣耀。家中降生男孩,门口定要用红绳挂一小弓箭,祝愿孩子成为一名勇敢善射的男儿。在男孩出生的第三天长辈要向天、地和东西南北方向各射一箭,祝福后人日后能顶天立地,立身四方;到了四、五岁时父母要给儿子制作一把小的弓箭,进行放弓射箭的早期训练;到了十五六岁时,在教练的辅导下进行严格的骑射训练,参加民间的各类射箭比赛;满十八岁后每年均要参加官方严格的骑射考核,达标者注册为“沃克津”而应征入伍,成为誓守疆土的战士。锡伯族作为世守边疆的军民,每当地方和边关风云变幻时,便立刻成为英勇的战士,冲向国家所需之地,与敌征战,死后也是伴着自己心爱弓箭一同踏入“天国”的归途,弓箭就是这样陪伴着锡伯族人降生、成长,最后又与锡伯族人的灵魂和白骨熔铸为一体。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千年工艺没有断代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代诗人岺参的这句诗说的就是锡伯族尤为盛名的角弓。角弓一般选择用水牛角或者是北山羊角。选好动物角之后首先进行手工切割,再进一步磨平、压平。接下来,需要对动物角打楔子、粘胶,以使弓牢固。还要在油脂中浸泡,防止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腐烂。弓的背面需要背上牛筋,牛筋可起到加固弓的作用。锡伯族的弓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弓柄处设有箭台,箭搭在此处能够有效提高弓箭的稳定性,也许正是这一个小小的设计,让锡伯族人民在萧瑟的伊犁地区站稳了脚跟。锡伯族的响箭也是一绝,兽骨制成的箭头上带有4个小孔,当箭矢离弦,空气从小孔中穿过发出独特的嗖嗖之音,不仅减少了空气阻力,能让箭矢更加平稳迅速飞行,还能减轻箭头重量,使箭矢飞行地更远。一把看似简单锡伯族的弓箭,需要利用上百件专用工具,经历近一百道工序,历史二十多天才能完成一把弓,这是现代流水线工程完全不可比拟的“人情味”。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感悟“无为”之道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射艺被称为君子六艺,讲究修身养性。孔孟更是将射礼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讲究“无为”便是“有为”的儒家思想,孟子说:“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就是在说射箭的人没有射中靶心却责怪自己或者外在的条件,这就已经注定了他不会赢,只有做到“无为”才是真正的“有为”。练箭就是练心,是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的事情。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在射箭的时候会彬彬有礼,他不会重视结果,而只重视过程,追求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达到人箭合一的层次。“射以观礼”更是成为古时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一生伴随着弓箭的民族,锡伯族很好地将中华儒家这种博大精深的思想继承了下来。锡伯人民每次射箭之前对手双方都会相互致意,作为一种射礼。尔后更会有精彩的祭祀、叫阵等活动,而比赛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如今,锡伯族的“弓箭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近七旬的伊春光对角弓的挚爱也与日俱增。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锡伯角弓制作工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掘,伊春光本人也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角弓的传承人、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对锡伯角工制作技艺,伊春光很自信。他制作的弓,参加了几次国家级的博览会,与其他省份、其他民族制作的弓相比,毫不逊色。然而,在察县乃至整个新疆,对弓箭感兴趣锡伯族年轻人已经很少了。伊春光表示,尽管弓箭在当代社会已没有多少实用性了,但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制弓工艺,不应该断代。事实上,早在2003年,伊春光就创办了“锡力旦”(锡伯语“箭”的音译)弓箭制作社,开发和研制不同材质的传统弓箭。如今,他已先后收了20多徒弟,掌握锡伯角弓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多了。

安得猛士守四方:探秘中国弓箭之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