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山观曾是鲁中地区重要的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三年,占地面积20余亩,建有庙宇、庑廊、亭阁、水榭、长春井、长春真人墓等,是一处较完备的道观建筑群。 观门原有三道,周围是院墙,院内原石碑林立,多为明清两代所建。现仅存雪蓑碑、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和抗匪斗争烈士碑。院内原还有宋槐一棵,明清两代古柏十余株,后皆毁于战火。观内北部建有三清殿、玉皇大帝庙、关帝庙。三清殿三间,东西长10.5米,宽8.9米,高7米。建筑为四梁八柱,硬山顶,砖瓦结构。殿内供奉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三清殿正南18米,建有玉皇大帝庙三间,建筑面积、建筑结构与三清殿大致相同,塑有玉皇大帝神像。在雪蓑碑往前东侧建有关帝庙三间,长10米,宽5米,仍为四梁八柱,砖瓦结构,塑有关公及周仓、关平神像。在三清殿前、玉皇庙后院内东西两侧建有厢房,为道士住房。自晚清至民国,东厢房陈姓住,西厢房张姓住。 据原看庙陈姓道士祖辈相传,北宋仁宗年间,有一朝廷重臣,辞官传道,得皇帝恩准来此建观。为支持其传道大业,皇帝降旨,本观东至分水岭子(今莱芜、沂源分界线),西至高家岭,北至阎王鼻子(今属黄金蓝村地域),南至摩首山子(茶峪子村南),方圆百平方公里以内,为其缴纳粮草,并免缴官府赋税。在此后的近50年间,此观因传道有功,曾受到仁宗、英宗、神宗三位皇帝加封,时常驻授业道士百余名,可谓盛矣。 南宋时,此地属金人管辖,道教长春真人丘处机曾来此观隐居传道修炼。据史书记载,丘处机(1148-1227),山东栖霞县人,为道教龙门派,成吉思汗曾召见于雪山,丘处机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封号,世号长春真人。1208年前后,丘处机曾在莱芜一带活动,羊里镇城子县村的三清殿及棋山观都是丘处机传授道教和修炼的场所。丘处机是继安期生之后,在莱芜活动的又一重要道人,为莱芜道教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另据大安二年立石碑记载:泰和八年(1208年),丘处机、王玖求皇帝为观赐名,皇帝赐曰“洞真观”。 另相传与莱芜古八景之一的“棋山柯烂”有关,据明嘉靖县志载,县东五十里,仙人围棋于此,梁武帝取棋子入宫中,今棋盘尚在,故称为碁岩,便产生了“碁岩洞真宫”,因此观内有御碑一块,视为珍宝,后道、台、府、州官员在此树碑立传,颇为盛世,到了明末改名为“棋山观”。 长春真人丘处机曾在此处居住的佐证,一是曾有一口石砌“长春井”,据说因长春真人吃此井水而得名,井内石缝中长出茶树枝,名曰长春茶,此茶经长春真人加工作为上等茶为皇上进贡。再即庙西约百米处有长春墓,传说是众弟子安葬丘处机的地方。一天夜里,弟子梦见来我市仙逝云游,知老师已离世而去,故择此吉地为老师安葬,并在坟前立碑,记述安葬事宜。此古墓已于1978年整地时,被民工开挖。古墓南北长3.6米,东西宽4.2米,为青石料石建筑,浆砌工整、考究,呈底宽上窄状。南面正中有十几米石发碹通道相连,通道高2米,宽1.5米,有两扇石门相封,棺椁由发碹通道送入墓内。开挖时棺椁均已腐烂,只挖出宋代陶器。出土料石已垒石堰,今遗址尚存。据有关史料记载,长春真人葬于北京西郊白云观,其他长春墓为虚墓,此处应是72处虚墓之一。但此墓证实,当年丘处机在此传教、修炼当属无疑。 300余年后,明嘉靖年间有一道人雪蓑子步其后尘寻踪丘处机之道文化,在莱芜及周边地区云游10余年,留下了“玄之又玄”文化墨宝。雪蓑碑:碑圆额,高3.13米,宽1.18米,厚0.42米,龟座,外设碑亭。史人评价:笔法奇古如神龙摆尾,“之”字高度为2.62米,一点为龙头状,一捺延长下行十一公尺,玄之又玄在捺左,布局独特独具匠心。 棋山观历尽沧桑,在战争年代屡遭劫难。1945年抗战胜利后,山东省兵工局二分会曾在观内东侧设立兵工厂。1947年此观遭国民党部队飞机轰炸,观内原有庙宇、宋槐、明清古柏及所立的多数石碑被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