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明真人祁志诚与金阁山道观

 願隨身 2016-03-19
洞明真人祁志诚与金阁山道观


    祁志诚真人
 
    祁志诚(1219年-1293年),全真教掌教,字信甫,号洞明子。金元时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元史》有传。在赤城县金阁山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道观——崇真观,它的创建者就是“玄门掌教”、“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
 
    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元兵攻进河南,14岁的祁志诚被虏,和他一起被虏的百余人都遭杀戮,只有他幸存下来,兵返到太原时,祁县姓强的一个大族把他收为养子,并让他从师就学。等到该成家的时候,祁志诚却拒不婚娶,他说:“我生逢乱世,远离亲戚,白刃之下幸存下来,形如槁木,心同死灰,已不想像常人那样生活了,我要将息情绝,入山学道。你们的抚养之恩,我有生之年定会报答。”养父看祁志诚志向已定,也就不再勉强。
 
    当时全真教盛行,祁志诚听说宋披云正在太原西龙山传道,就赶去拜他为师,宋披云给他赐号洞明子,并向他传授全真教的教义。全真教是金代王重阳创立的道教宗派,丘处机将其发扬光大。祁志诚苦修苦学,并立志要像丘处机那样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到蒙古兵聚居的地方传道,感化他们放下屠刀,使更多像自己这样的无辜百姓免遭杀戮。他选择了元兵往来最频繁的赤城云州,这是元上都到大都的必经之地。也是丘处机多次到过的地方。蒙古海迷失后称制二年(1250年),祁志诚出居庸关到云州,建了一个简易的道观乐全庵住了下来,开始了他在赤城45年的修行传道历程。
 
  祁志诚平常为人治病,没事时就游走于山水之间,并在金阁山刘家谷盖起了新的道观云溪观,道誉渐著。中统三年(1262年),丞相安童派吏部尚书张元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来请祁志诚,丞相问他修身齐家治国的方略,祁志诚回答说:“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治大国若烹小鲜。”丞相感觉说的很好,以为处世名言。后来,安童又把祁志诚的话转述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叹异者久之”。至元七年(1270年),祁志诚为他的师傅宋披云请谥,朝廷赠其师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同时,朝廷赐金阁山云溪观为崇真宫。第二年,授祁志诚“诸路道教都提点”。至元九年(1272年)赐祁志诚“玄门掌教真人”,还下诏书,令地方予以保护。
 
  祁志诚在赤城45年,含辛茹苦,至诚传教,而且也尽自己所能保护众生,救济众生,受到人们的拥戴。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祁志诚怡然而逝,享年75岁。“远近吏民奔走会哭,从事服役者,日且千人。”祁志诚著《西云集》三卷传于世,其中有“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之句,足见其既为方外之人,也是饱学之士。
 
 
    金阁山道观
 
    金阁山位于赤城县城北11公里处,因山中古有道观,又称“观山”。相传,早年有金阁仙人修炼于此,故名“金阁山”。明正统年间,戍边名将昌平侯杨洪大兴土木,重修扩建崇真观,并从此改名“灵真观”。
 
    金阁山峰峦秀丽,林木苍郁,珍禽栖止,琼泉汩汩,曾是道家总领、全真道七真之一、大宗师丘处机的修炼与传道处。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召见丘处机于雪山,尊为神仙,爵“太宗师”,总领道教。丘处机死后,元世祖忽必烈褒赠他为长春真人。北京白云观有其遗骨埋葬处。如此的一个人物在这里留下的遗迹,不能不说是这里的一大奇观,并给这里留下美好的回忆。到了明代,这里还保存有宏伟的灵真观,闻名四方的大道长祁志成(丘处机的四传弟子)为住持,招贤纳士,传播道家思想,俨然是北方道教发祥地。如今这里仍然较完整地保存着丘处机的道观和圣像。
 
    金阁山灵真观的创始人为丘处机的四传弟子祁志诚。据记载,他14岁在太原西龙山静居寺学道,经数年苦修来到赤城云州,为百姓看病,并宣传道义。一日拄杖出云州,入西山,来到刘家谷,看到树木茂密,山峰挺秀,为修道胜地,便立志修造道观,并亲自给山起名“金阁山”,给峪起名“游仙峪”,所建道观曰?“云溪观”。云溪观的建成使道教影响进一步扩大,并引起朝廷的注意。127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云溪观为“崇真观”并赐匾额“崇真”,第二年又赐祁志诚“元门掌教真人”称号。崇真观观进三层,有东门阁、七真殿、正殿、三清殿等七处建筑。
 
  这里峰峦秀峙,林木苍郁,珍禽栖止,琼泉汩汩。进入山门,便可享受大自然赐邓的美丽风光,体会全真道大宗师丘处机四传北子祁志诚当年行道的场面,清虚洞、长春洞、龙凤眼、有求必应处、水母庙、药洞和舍身崖等景点,给您带来无限遐想。走在仙姑桥上,您可慢慢体会“何仙姑回娘家——云里来雾里去”的意境。
 
   游仙峪
 
    游仙峪位于金阁山脚下,三面环山,峪内十分开阔,著名的灵真观就建于此,灵真观由东门阁,七真殿,正殿,三清殿,龙王庙,杨洪庙等7处庙宇组成,铜佛,石像无数。如今古建已杞,但满地的石条瓦砾,随处可见的摩碑石刻,可想当年道观之恢弘。
 
  现存高大的通体汉白玉的祁真人道行碑记载了祁志城平生德行,令中外的道家注目,拳立巨石上刻古诗云:“我到游仙峪,仙游向何处?南山云树深,怅望不能去。”石痕剥蚀,可见其年代之久远。六角井由三块角条石砌成,井水清澈见底,隆冬不冻,周围琼泉汩汩,常年水草青青。
 
  长春洞为拱卷顶,面宽4米,进深7米,高2.5米;石质坚硬,壁面平整,迎门的石墙上刻着“丘仙岩”三个大字。正中是供道家宗师丘处机石像,周围石台上祭20尊石雕像,皆为道誉甚著者,壁上镌诸真人牌位,动壁北面刻“甘霖立应”,字大二尺,功力不浅,两旁有“有中不有名为真有,无中不无称为真无”的联句.洞外顶额并阳刻“长春洞”,“了真处”六个大字,两侧有“觅真每恨千言少,了却方知一字多”摩崖题迹。志诚到此修行,筑洞供奉师长丘长春,故名长春洞。洞外有一株笔直挺拔冠如华盖的故松,传说原是丘长春用过的旗杆。长春洞之上的山坡上,有两个水眼,可清心明目。
 
   祁真人道行碑
 
    在游仙峪祁志诚墓前,有一高大的通体汉白玉石碑,上刻着祁志诚道行碑文。记载了祁真人一生所为,为中外道家所注目。
 
  相传此碑为朝廷国子监书《十三经》所用,丘长春到朝廷讨封未能如愿,一气之下,顺便用袖筒携回此碑。朝廷派人到处寻找,终于在金阁山看到此碑,入观见过丘长春,出来时发现碑已右路南移到路北,来人惊诧不已,感叹丘长春仙人也。,遂回朝廷复命。从此此碑就一直留在了金阁山中。
 
   《祁志诚墓铭》元·李谦

  维昔长春应征辟,授教披云侍行役。十六人中乃其一,洞明学道造堂室,耳聆微言捋幽颐,环居初不求人识。逃藏竟入空山寂,山深莫掩声华赫。殷然而雷起渊默。济时名相思论益。皎皎白驹受维系,玄门大宗众所武。舍子谁当主师席,守静以笃致虚极。不言而教以身率,和我萧勺化群慝。岁星一周应酬毕,还向山中煮白石。居庸山南复山北,行云去留无定迹。崇真极阁霄汉迫,条焉草莱化金碧。大缘甫就俄厌世,劳生佚老比其息。莘莘徒侣人谨饬,道师之言无所失。万古千秋报皇国。  
 
    道教琼泉
 
    在长春洞前,有一琼泉,如美酒一般,甘甜爽口,令人心旷神怡,泉水流过之地,隆冬不冻,绿草青青。据说常饮此泉可延年益寿。
 
  传说灵真观创始人祁志诚到金阁山之前并无此泉。一日,正在参加王母娘娘蟠桃会的道教天尊太上老君屈指一算,遵师命北上张其教的道教弟子祁志诚即日就要到金阁山出游。
 
  自古山环水抱之地,方为立观的宝地,而当时金阁山只有奇峰秀峦,并无清水碧水。老君灵机一动,遂将一杯琼浆玉液连杯带酒一起抛向人家金阁山,随着酒,酒杯相继落地,金阁山隆起一座新的山峰,山脚下一股琼泉汩汩而出。
 
  祁志诚至此见此地风水宝地,终于感到了飘泊的归宿,冥冥之中预感到大志将在此得以实现,遂在此立观修身,拯救苍生。
 
 
   祁志诚与灵真观
 
    位于赤城县北12公里的金阁山脚(俗称观山)游仙峪中,曾有一座碧瓦朱栏,庙貌森严的道观——‘灵真观。灵真观的前身名叫“崇真观”。“灵真”一名,为明正统年间,独石口守将左都督杨洪重建时,请于朝廷所赐。此观始建于南宋宝祜元年、蒙古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前后,名“云溪”。

  灵真观的创建者,是邱处机的四传弟子祁志诚。灵真观内西北隅,依岩面东开凿的石洞,上方有“丘仙岩”三个大字。洞中所供石像便是邱处机。壁中,从左至右所列的皆为其全真道中道誉甚著省(真人)名录。洞门额刻有“长春洞”、“了真处”六大字,洞门左联刻“觅真每恨千言少”,右联刻“了妙方知一字多”。

  祁志诚,生于蒙古太祖十四年,卒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19~l294年),字信甫,号洞明子,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时值战乱之秋,生灵横遭涂炭。l233年,元兵杀下河南。14岁的志诚,被元兵所虏,因俘者百余人皆被杀戮,惟其幸免。兵返至太原祁县,志诚被大族强氏赎出抚养,从师就学,“不肖生逢丧乱,离去亲戚。白刃之下,孑身为造物者所遗,形槁木,必死灰,安能复以人道立于世?将息情绝,欲入山学道。高门抚养之恩,不死会当图报。”强氏强之不可,遂从志诚意。时全真道盛行,入全真教。据元李谦《祁真人道行碑》载:“真人不冠入全真教,师披云宋先生于太原西龙山静居寺,诣谒受教,承事数年,躬执劳苦。披云识其伟器,传其真言,以嗣其教。并嘱其北行以张其教。志诚出居庸至云州后居金阁山。道誉甚著。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大丞相安童闻其名,遣吏部尚书张无智持书迎至。一见如素,智问“修身、济家治国”之方,真人日:“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大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治大国若烹小鲜。”丞相叹重,以为名言。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真人为其师披云宋君请谥于朝,赐“元通弘教披云真人”,同时,为真人所居金阁山“云溪观”,赐额日“崇真”。
 
    至元八年(1271年)授“诸路道教都提点”。九年(1272年)赐“无门掌教”。志诚聪颖诚善,著有《西云集》三卷,“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之句,语意高超,实乃饱学之士,就连元世祖忽必烈也赞叹其为异人。《元史》卷二百二,列传八十九“释老”中载:“志诚醒言丞相安童,世祖召见安童,安童以志诚言对之。世祖日:‘谁为卿言是?,对曰:‘祁真人’。世祖叹异者久之。三十一年(1294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志诚怡然而逝,享年七十五岁。十二月诸弟子奉师之柩殡于崇真宫。羽化之日,远近吏民奔走会哭,从事服役者,日且干人,非待人以诚,若能是乎?”

  据李谦碑文及《元史》可见,祁志诚弃世俗、苦修道;立观度人,符祝疗治;全济一方,弘扬全真;至使万民拥戴,一生着实可敬。然而,透过这些表露现象,再翻阅一下历史,还会发现另外一层深意——即全真道大宗师邱处机及全真集团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所起的政治作用。金末,邱处机在全真道中已居大宗师地位,全真道也已成为一个颇具有影响的政治集团。以至为各个政权所争聘。洞察时局的全真集团在此时摒绝了衰败的金朝与南宋,毅然选择了掘起于北方草原的蒙古统治集团。年过古稀的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西行万里,谒大汗于中亚,这就是有名的长春道人雪山之行。邱处机对成吉思汗大讲"敬天爱民以治国;慈俭清静以修身”的治世、养身之术,并敬献统一中国的方略,深得成吉思汗赞赏。遂令大家称其为“神仙”。
 
    蒙古太祖十八年(1223年),邱处机请准东归,成吉思汗诏示:对邱神仙的门徒应加以信用和保护,并免去一切“差发税赋”。此时的中国北方正处在杀掠无度的蒙古征服者铁骑之下。获得了免受杀戮,免差发赋税特权的全真集团,得以一方面招抚汉地臣民降服蒙古,一方面尽可能劝止蒙古军队的杀掠,并到处“立观度人”,为劫难中的金、汉臣民提供一个保护伞。太祖十九年(1224年)春,邱处机应邀进驻蒙古军队占领下的燕京太极宫。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下旨“诏天下出家善人皆隶焉,且赐金虎牌,道家事一仰神仙处置”。邱处机及全真道贵盛一时。以至邱处机死后的数十余年其道誉不衰,继续为纭纭众生撑着保护伞。志诚作为邱处机四传弟子,继承宗师遗志,弘扬其教,保护众生,受人拥戴。

  灵真观,数百年来虽屡遭兵火,但其留名于史,历朝统治者都不断“赐金修葺”,树碑留迹,以铭其德。也是为世人传诵的缘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