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寻客家文化之根

 尤里蒙提 2015-04-21

 追寻客家文化之根

徐康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隆昌县石碾镇。根据族谱记载,我的祖先在唐末战乱时期迁至广东,明末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合族迁徙四川隆昌。我所在的村许多老人都会说广东话。我是客家人,但我真正对客家文化有所了解,是本次福建永定之行。尤其是探访洪坑土楼后,更感到自己作为客家人的震撼和骄傲。

洪坑村是一个居住着500余户人家、2000多人的小山村。因50余座客家土楼而名扬天下。13世纪 ( 宋末元初 ) 林氏先人在此开基,现存58座土楼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 。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 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 , 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其中,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振成楼建于1912年,占地 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十分雄伟。客家土楼被誉为“中国南方山中的传奇”,“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土楼鳞次栉比,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抱,清澈的溪水与梯田山谷为土楼增添了无限生趣。

在客家人来到之前,闽西南是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山野岭中,居住着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客家人的大量南迁,给这片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他们伐木垦荒,筑坝造田,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

永定土楼民居凝聚了客家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特有的精神气质。永定客家土楼,特别是圆形结构的土楼不论从内涵或外延看,都充满着一种“内聚力”。正是这种“内聚力”,形成了土楼居民的“合力”,维系着居民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抵御外敌。客家土楼还处处强化“忠孝”,如振成楼的外环大门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和厅前石柱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恪守箴规,承先人崇仁尚义,允为仪式。力行孝悌,愿后嗣爱国兴家,毋佚休光。”“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诒,孝悌力田”,就诠释了“忠孝理念”的教化追求。

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客家先民扶老携幼,背负中原文明,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战激流天堑,渡黄河长江,越武夷南岭,扎根闽西南,男耕女织,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播种文明,展现出一幅生动而精彩的自给自足的耕读文化图。至此,一个在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与中原汉族既有割舍不断的渊源而又相对独立的具有显著特征的客家民系形成了。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云:“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

当离开振成楼时,暮春的骄阳照在这座百年古楼上,土楼顿时显得金碧辉煌,土楼前一位目光深遂、脸色慈祥的老太太,和辉煌的土楼构成了一幅无比和谐的图景,一并成为我此次永定土楼之旅难忘的记忆。作为客家人的我,此时感到土楼与自己从此就有了亲情一样的联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