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故事的那个人教你读懂《内经》

 老鹰666 2015-04-21


《黄帝密码》的连载从节后一直到现在,每周一准时和朋友们见面。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喜爱和追剧,虽然这样的文字不是那么直白,读起来好像还有点费力,但有你们的支持,相信述者一定会继续前行,努力写好后面的故事。

一直读故事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内经》之内的黄帝、岐伯、雷公等人,也知道《内经》之外的淳于意、汉文帝、刘歆等人;也了解到了原来古时医学的传承是有着这样严格的禁令的,不仅要拜师,还要斋戒、发誓,甚至歃血盟誓,我想,这一切的功夫都是为了所托付的那个人是值得的。

看到这些故事里涉及到这么多人,涉及到这么多历史背景,你是不是也曾经有过疑问,这个述者是如何从《黄帝内经》这书中看出这些端倪的?

今天,我们就特别请到故事背后的那个人为大家讲讲读《内经》的奥妙!

没错了,这个人就是每期的述者,芃澜先生。

很多朋友每周一追《黄帝密码》,久了对文章中的“述者”很是好奇,想请您先聊聊您和内经的缘分。

芃澜说:

作为一个中医人,《黄帝内经》是必修的功课。但修好这门功课并不容易。读书时,课堂虽然有讲《内经》,但主要是一些条文节选,很不能够让我满足。但当我试图去读原文时,我发现书中很多内容我居然看不懂;去读历代医家的注解,也很不一样,各有各的说法,有时分歧还很大。

毕业以后,自己也一直在中医药领域工作,自然而然也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医的争论。这些都迫使我不断思考中医是什么?中医的理论体系该如何说清楚?我后来发现,理清中医理论体系的源流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是所有关于中医问题的基础性问题。我觉得答案就藏在《黄帝内经》里面,通过他,我要看看《黄帝内经》是如何构建起中医的理论框架的。这也就是我把目光锁定《黄帝内经》的原因。

想读懂《内经》还真是不容易,您觉得一路走来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芃澜说:

最大的困难啊,就是经文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侵蚀以及后人的不断阐发,被支离碎片化的很厉害,我想历代医家都遇到了我现在遇到的问题。他们都不满意之前人的探索,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真正的医旨。但这是个非常枯燥的过程。

如同进入一个迷宫,如果没有一个方向,你很快就会迷失掉的。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经历了近代的重大变革,以至于国学的传统被从我们的教育背景中拿掉了。

对此,我有个较为形象的比喻——“瞎子塔的倒掉”。

“瞎子塔”是怎么一回事呢?“瞎子摸象”从小就听过,“瞎子塔”和这有关系吗?

芃澜说:

对。其实人类认知世界就象瞎子摸象,借助自己的触摸发现了一些事实,然后把它告诉后人,后人又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摸。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就构成了一个“瞎子塔”,大家应该可以想象的出来吧!

这个比喻着实有趣,是您针对《内经》总结出来的吗?

芃澜说:

并不是这样,不单单是说《内经》。我们要从更宽广的角度,比如从东西方文化对比去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说东西方各有自己的“瞎子塔”,东西方文化在语言和思维方式以及体系上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为两个瞎子塔上最尖端那个瞎子,当初摸到的位置和由此做出的结论不一样,而其后的人没有不受到他的影响的。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因此东西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都要重新回到自己的文化之根去。

这个根不能丢,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为不这样,就不能充分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做我们中国的学问强调回到经典,祖述传统和西方文化“言必称希腊”,是一样的。西方文化近代强盛,与其当年的“文艺复兴”运动密不可分,而文艺复兴,就是循着自己的瞎子塔去溯源自身文化之根。


那现在我们的“瞎子塔”怎么样了呢?

芃澜说:

我正要说这个问题,很可惜的是,近百年来因为历史的误会,中国人抛弃了自己的瞎子塔,转而投向西方的瞎子塔,反倒对自己的古典开始怀疑起来,并进而怀疑整个传统。于是东方的瞎子塔倒掉了。这时的你,再来看自己的传统时居然看不懂了,甚至还不能理解。

这个“历史的误会”指的是什么?

芃澜说:

所谓历史的误会,是指十九世纪末我们曾被坚船利炮打败,当时迫切地想要找回强大,于是错误以为我们的失败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瞎子塔”是错的,把当时的衰落账错误的算到了前人的头上,怀疑自身文化,成为了一种思潮,学习西方文化是没有错误的,但抛弃本有的,完全转向投靠西方的“瞎子塔”的做法,则在很多领域带来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尽管也有相当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我们今天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之根,则需要补很多很多课。

越说我觉得这《内经》难读的懂,您在读《内经》又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吗?

芃澜说:

读《内经》最难的就是压根读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读一些通俗读本,但那仍是吃别人消化过的内容。

但读《内经》原典,有两个障碍,一个是版本问题,一个是字词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有一定的训诂知识的。训诂是历代《内经》注释者都强调的读经的必由之路,王冰说“蕆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诂训,就是训诂。《内经》的体系固然来自于古代圣人生而知之的智慧,但后人理解经义,则必须借助训诂的方法。

而对于今天未经过训练、没掌握训诂方法的人,这是没有办法跨越的障碍。

您自学的吗?

芃澜说:

是啊!找到了读古典原文必须具备的这项入门功夫,我就开始自学这方面的内容。确实有些进展,但很快发现光有这个仍然不能让自己满意。因为同样一句话,历代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医家也有不同的理解。哪个对?哪个不对?有时,自己的体会只是增加了一种新的理解而已。

古人曾经质疑注释《庄子》的人,究竟是我注庄子,还是庄子注我,就是这个问题。

那就一个中医爱好者或者是学中医刚刚起步的人,又没有训诂知识……初期该怎么读《黄帝内经》,要不要读后人的注解,还是以自己的理解为主?

芃澜说:

那要看你想从《内经》中获得什么。

学中医人的必须读,而且最好从原文背诵开始。另外,一定要看医家的注释,越多越好。但显然能结合实践问题去理解,会更有收获。

普通人,则可以当做一本有趣的书来读。如果觉得无趣、枯燥,可以先扔开,读点自己喜欢,且能读进去的讲《内经》的书,千万不要硬来,否则读坏了胃口,也就影响了对中医的喜爱,我们就少了一个伙伴,多可惜。经是永恒的大道。读他的人,是在与他互动,体会他带给你的内心启迪远胜过死记硬背别人的心得。

对后世医家的注解,兼收并蓄比较着看。有时比较后,就有自己的看法了。实在不知怎么办,就先扔开,也没什么大不了。如果特别感兴趣,那么试试我们刚才聊到的方法,一定能找出些蛛丝马迹,并有更为有趣的收获。

前面也说了版本也是学习《黄帝内经》的一个障碍,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

芃澜说:

那就简单说一下,从注家的角度,有全元起的版本,但今天我们看不到。还有唐代杨上善的《太素》,是从日本流回来的;另外一个是唐代王冰的《素问》。宋代林亿等审校后,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最通行的版本。如果今后大家感兴趣,就版本的话题,我们也可以专门来说一说。很有意思的。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中医学习之路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