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爱好者从哪入手学中医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17 发布于上海

作者:孙羽中

中医作为我国的本土医学,虽然有很多争议,但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是提到学中医,相信所有人都会迷茫,感觉中医博大精深,也不知道从哪入手,看了很多书也是一头雾水,也就知道个湿气重,肝木克脾土等皮毛的知识。

其实,单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医就是一门看病的技术,只要是技术,入门都不难,就看有没有明白的老师教你。

今天就给大家说一下,根据自己爱好的不同,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过注意,本篇文章只谈方药,不涉及针灸。

中医的起源,自医巫分家,在神农时代,出现医经和经方两大体系,相应的书籍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杂病论》。这两本书虽然都是中医经典,但所写内容截然不同。

第一个医经体系的特点,从最开始的段落就能看出,《黄定内经·素问》开篇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然后就开始讲上古之人怎么养生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你按照我说的去做,你就不得病。

由于它是以脏腑经络、阴阳五行为主,其理论性强,备受大家喜欢,是中医的主流。

但比较可惜的是,这本书几乎没出方剂(一共13个,临床很少用),所以只看《黄帝内经》学不会开方,所有具体的方剂都是后人补充。既然是后人补充,那就包含了后人各自的理解,所以形成了许多的不同流派。

第二个体系,经方体系恰恰相反,《伤寒论》开篇“太阳病,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条文晦涩难懂,一句话总结就是:出现了这些症状,你就用这个方子,用了准管用。

这是在长久的年代和众多的人体上,历经千百万次的反复试验、观察、和反复实践,总结出百试百验的药方。

但是实用性太强,枯燥难懂,颇有人体维修说明书的感觉,因此不太受普通人喜欢,但临床高手,大多是伤寒大家。

所以喜欢养生,喜欢中医哲学、文化的,就看《黄帝内经》,它把四季养生、脏腑经络写的明明白白,买本大学教材就可以入门啦。

但如果想临床治病,就看《伤寒论》,理法方药齐全,因为是同一个祖师爷,所以经方家之间吵架相对较少。在此推荐一本我太师爷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通俗讲话》,前两页就能让你明白,中医到底是怎么看病的。

 医患交流群 ——

非专业学术交流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