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6个民族,56支花】门巴族(上)

 廿氏春秋 2015-04-22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人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

  门巴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也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擅长竹藤器的编织和制作各种木碗。门巴族人民与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互相通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民族现状

  与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共有50000人,在我国控制区仅有7475人,其余的生活在印控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察隅等县亦有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有自己的语言。

  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错那县以南的门隅地区,其余居住在墨脱、林芝等县。人口共5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我国实际控制区以内的仅有7475人,其余生活在错那县南部的印控区。“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族聚居区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地区,门隅地区北高南低,高处海拔可达3600米,低处只有100多米左右。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门隅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山峦绵亘,河流湍急,景色秀丽,物产丰富。农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荞麦、青稞、鸡爪谷、小麦、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获两、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苹果等。原始森林广大,生长着松、柏、桦、青江、枫、杉、楠、竹等,木材储藏量极为丰富。药材有天麻、三七、黄芪、雪莲、当归、党参等几十种。在错那县勒布区,尚有小块牧场。有黄牛、马、羊、驴、骡等牲畜。野生动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猪、熊猫、狐狸、金丝猴等。此外还有云母、水晶石等稀有矿藏。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琬。兼营牧业,辅以狩猎和采集。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别较大,多通晓藏语。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聚居的门隅地区,历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七世纪,门隅即属我国吐蕃地方政权的版图。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

  门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长期友好往来,互通婚姻,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7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节。

民族历史

  门巴族居住的地方均属西藏边陲地区。十七世纪,门巴族社会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成为西藏地方政府统治下的全西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是门巴族社会土地制度的基本形式。门巴族地区的土地、森林和草场等生产资料皆属西藏地方政府所占有。西藏地方政府向门巴族地区派遣官吏,设置行政机构,向寺院和世俗贵族封赠土地和农奴,形成了官家,寺院和贵族三大领主对门巴族地区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对门巴族农奴人身的不完全占有关系。

  以门隅地区为例,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藏地方政府就授予错那宗政府对门隅的管辖权,门隅北部的勒布4错,离宗政府最接近,成为政府官员统治和管理最为严密的地区。以宗政府为首的三大领主把占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块份地,分给有劳动力的门巴族农奴耕种,同时向门巴农奴收取以实物和徭役为主的地租。在门巴族社会中,封建农奴主是利用原始村社组织形式来推行封建农奴制的,封建农奴制与门巴族的原始村社结合形成了一种复合社会形成形态。这是门巴族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

  由于人们在土地所有制关系中的处的地位不同,在门巴族社会里,存在着农奴主和农奴两种人。农奴主多数是藏族,农奴几科全部是门巴族,农奴主包括宗本、“粗巴”、上层喇嘛和世俗贵族,他们人数极少,但权力很大,掌握着社会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具有多种的封建特权,是门巴族社会的统治者。

  同广大藏族农奴一样,门巴族农奴按其经济地位高低划分,可分为“差巴”、“堆穷”、约布”等三个等极。“差巴”在墨脱地区,意为交纳租税的人。他们在农奴中占很大比便例,按规矩领种领主的份地。为领主支应繁重的乌拉差役,还要向领主缴酥油、木材、染料、木炭等实物和藏币。“堆穷”,人数比“差巴”少。地位低于差巴,租种大差巴的小片土地,或作帮工、干杂活,从事副业、手工为生产。“约布”,即家庭佣人,人数很少,只存在于墨脱地区。他们无独立经济,多是单身一人在主人家干活,依附于主人。

  门巴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直到民主改革前,农业耕作方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和锄耕、木犁犁耕阶段。生产工具是铁木器并用,以木制工具为主。木犁是农业的主要农具,形状因地而异。

  门巴族对农田的管理是粗放的。农作物的种耕锄草一般进行一到两次,作物大多任其生长。无水利灌溉设施,施肥也较少,因为土地肥力恢复较慢,加上虫灾、兽害、水灾侵害,农用物产量一般都很低。

  牧业和采集野生植物是弥补粮食不足的重要手段。放牧和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牦牛、犏牛和黄牛,马和羊的数量较少,牦牛、犏牛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牲畜,给门巴族提供牛奶、酥油、奶渣、肉食、牛毛用于纺织、牛与外民族进行交换的物资,而公犏牛和公牦牛则是承担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狩猎活动一年四季都在进行。男子出门多随身携带弓箭长刀。门巴人利用弓箭、弓和下绳套等方法捕获野兽。获得的兽皮、兽角、兽骨是与外民族进行交换和向领主交纳的实物。兽肉将割成肉条烤干,分给参加的狩猎者和同村的好友亲邻。

  门巴族世世代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民族。手工业门类仅是农业生产的副业,与相邻民族虽已发生了交换贸易关系,但自给自足的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农奴制度国一直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使门巴族落后的生产水平年复一年地在原有基础上重复,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直到民主改革结束了封建农奴制度,社会生产才得到了解放。

民族礼仪

婚姻

  门巴族的婚姻恋爱自由,多为一夫一妻制,成婚仪式颇具戏剧性,饶有兴趣。结婚之日,清晨新娘梳妆打扮好,由父母、兄弟姐妹及姑舅等亲属押着前往夫家,行前新娘依恋不舍地对父母表白,二老把我养大却要离开双亲,实在对不起。娘家一般要送女儿手镯、戒指、头饰、腰带等作为陪嫁,有时还带上一两件劳动工具。新郎一方则早已请媒人带上几个机灵善说的人在路上等候迎亲,他们拿着竹筒酒,途中请新娘喝三次。到达新郎家进屋坐定,摆上酒肉、油饼盛情待客。新娘的舅舅最受尊重,他代表父方说话,这时他挑起毛病来,酒酿得不好啦,肉薄厚大小不匀啦,并质问:是我女儿哪点长得不好吗……每讲一句就用拳头使劲击一下桌子,装作气急败坏的样子。于是新郎家连连陪礼,赶紧献上哈达,重新添酒加菜,直到新娘的舅舅点头满意。其实这种戏剧性的挑剔,目的是考验男方的诚意。酒至半酣,众人即兴唱歌起舞,尽情欢乐,通宵达旦。富裕一些的人家婚礼往往持续三、四天。这对于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说,也是互相交往和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节日

  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曲科节:在每年的六月庄稼成熟时举行。过节时人们聚集起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然后在喇嘛和扎巴的带领下,背经书举经幡,围绕村庄和庄稼地转一周,祈求神灵保佑,人丁兴旺,庄稼丰收。群众自备酒饭,在地头田间载歌载舞,整个活动进行2—3天。

  萨嘎达瓦节: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到时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给寺庙,寺庙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给大家吃,众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后还要点酥油灯,以示庆祝,并把这一天作为进入农时的标志,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要开始做农活了。

  主巴大法会:是墨脱宗全宗性的大法会,在丰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间举行,历时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举行。主要活动有念经、跳神、演出宗教戏剧等。人们自备酒肉、食物,欢聚一起,白天饮酒观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点燃篝火,载歌载舞,欢度节日。

  达旺大法会:在每年的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举行,历时三天。节日里,人们除了观看跳神表演、传统戏剧《卓娃桑姆》、跳牦牛舞等,还要举行一些自娱活动,如赛马、拔河、射箭等。

  新年:藏历元旦是门巴族最重要的节日,门巴语称为“洛萨”,错那门巴族过新年是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到元月十五日结束,与藏族人过新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而墨脱地区门巴族的新年则不同,他们一年中有两个新年,一个是元月新年,从藏历的元月一日开始,历时2—3天;另一个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脱门巴族最富特色的年节,从藏历的十二月一日开始,历时10—15天,节前,家家户户要打扫房屋,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拜访庆贺,载歌载舞,饮酒狂欢。另外还要举行各种游艺活动,如拔河、角力、抱石头、射箭等。

丧葬

  门巴族的丧葬表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点,就葬式看,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还有屋顶葬和屋底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或三次葬型的复合葬。其丧葬过程更是礼仪繁缛,活动甚多。门巴族丧葬的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同地域的门巴族在看待和选择葬式上观念殊异。

  葬式的选择不同,但在出殡前对尸体的处理以及仪式却基本一致:人亡后,将尸体用绳子或死者腰带捆缚,并腿屈膝或蹲式,双手交叉胸前,男性死者左手靠胸、女性死者右手胸,状似胎儿。为死者设置灵位,摆放供品,停尸数日。停尸期间,请喇嘛念经做法事,择定安葬方式、出殡时辰和葬地方位,并确定背尸人和尸体出屋方向。

  在多种葬式中,土葬和水葬是最普遍的,为一般群众所采用。火葬、天葬、崖葬多为富裕户、头人、喇嘛等采用。屋顶葬、屋底葬仅适用于夭折的未成年孩子。

禁忌

  墨脱门巴族认为一个月的五、十、十五、二十五、三十日为“丧葬日”,这些日子里不能介绍婚姻,禁止人们下地劳动,禁止上山打柴和下河抓鱼,亦不准杀牲,只能在家干家务劳动。

  猎人出行猎前三天,家里不能煮酒,外人不能进屋。

家里人出远门旅行或交换,当天不能扫地,违反了认为人畜不能平安,交换也不顺利。

  家里有人患病,要在门口插上有刺的树枝以示外人莫入,以免把鬼带进加重病情。半夜里忌讳听见狗叫鸡叫,公鸡叫预兆不吉利,办事不顺利;蛇钻进屋里或者看见死蛇则认为预兆不好。

  有些地方对男女婚配属相有忌讳,如鼠和马、牛和羊、狗和龙、猪和蛇、猴和虎等属相碰在一起的男女不能婚配。认为人逢十二、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六十一、七十三、八十五的年岁可能会遇上灾难。门巴族称这些年龄“嘎”。

  新娘出嫁,新郎入赘行至途中,忌讳遇上背空筐或空水筒的人,如回避不了,预示婚后不祥。

文化

服饰

  由于长期与藏族共居杂处,服饰和生活习俗与藏族接近。门隅地区男女都穿土红色氆氇袍子和红黑色软底长筒靴,头戴褐顶桔黄边小帽、前沿留有缺口。女子身前围一条白氆氇围裙,背上披一块作避邪用的小牛皮,佩挂松石、珊瑚玛瑙等串饰。墨脱地区女子服饰有所不同,她们穿白色短衣或无袖无领的宽大褂子及花色长裙,脚穿绣花毡靴,戴项链、耳环、戒指、腰链等饰物。男子皆耳垂大环。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妇女还在袍外加系白色圆筒围裙,背披小牛皮或山羊皮。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戴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氇氆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戴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

饮食

  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为主。大米吃法与汉族同,玉米和鸡爪谷则作成糊粥,也吃糌粑、面饼、奶渣,喝酥油茶,喜吃辣椒,尤爱吃的是在青石板上烙的荞麦饼。

饮食禁忌

  由于宗教观念不同,饮食禁忌各异。西部门巴不杀牛,不食耕牛和奶牛,不养猪,不食猪肉,养鸡但不杀鸡,不吃鸡,老年人连鸡蛋也不吃,不打猎,许多人不食兽肉。墨脱门巴则相反,养牛、养猪又养鸡,吃牛肉、猪肉和鸡肉,个个都是好猎手,人人吃兽肉、鱼肉和鼠肉。

食俗

  世界之颠的喜马拉雅山脉,曾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整个山系山势高峻,群峰林立,绵延2400多公里,横亘在西藏的南缘,成为雪域高原的天然屏障。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东端是珞渝地区,西毗门隅,在这广阔的地域居住着数万门巴族人。

  珞渝地区沟深谷狭,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刀耕火种耕地适宜种植玉米,因此,玉米和鸡爪谷成了墨脱门巴族的主食。玉米一般和大米渗和煮成混合饭,玉米细粉煮成面团。玉米也是酿制白酒的主要原料,另加部分玉米渣和鸡爪谷。

  鸡爪谷是热带作物,我国海南省有种植,大小颜色和油菜籽相似,它是酿造'邦强'(甜酒)的主要原料,人们也喜欢吃鸡爪谷粉煮成的面团。水田多的地方,以吃大米饭为多。

  西部门巴多以荞麦饼和青稞为当家粮食。常见的蔬菜有木耳、香菇、竹笋、茄类、瓜类、辣椒、豆类、萝卜类。灶具主要是皂石锅、铁锅等,人们喜欢用石锅煮饭煮菜,石锅传热和散热慢,炖出的饭菜鲜美可口,这是金属锅所不能媲美的。

  门隅地区的门巴族食荞麦饼,饼是用一块圆形薄石板,放在火塘三角架上,然后把荞麦粉调成糊状,摊在石板上翻烙烤成。吃的方法是在烤好的麦饼上抹上奶渣、盐、辣椒糊、趁热卷着吃。门巴族别具特色的酱菜。豆酱,是门巴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料。酱是煮熟的黄豆加工、发酵而成。待豆子冷却到不烫手时,约摄氏25度左右,将食盐、辣椒粉、胡椒粉、蒜泥,茴香等调味品均匀拌和,然后装入直径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竹桶里,顶部塞一把蕉叶,糊泥封顶,置于灶台的后部,保持一定温度,一般一个月即可食用,但置放时间越久,色泽鲜艳,略呈紫黑色,超过一年的变成了黑色。

  此酱味道辛辣,口感浓香,细细品味,不咸不淡,香辣适口,特别能增强食欲,辣味中透出浓郁的清香,青辣椒沾之,清香可口,别具一番味道,真是越吃越想吃,能多吃一碗饭。家家户户都备有几桶豆酱备用。

  门巴人烹饪简单,汤菜是主菜,汤汤水水,和单调的米饭相配,食用方便可口,颇受人们青睐。汤菜中的主要佐料是豆酱,一般五口之家的半锅汤菜中要投放80克左右的豆酱。经过发酵的豆酱成了酱泥,投入锅中后自行分解。毫不夸张地说,门巴族烹饪技术中,远远不能离开豆酱的。

  酥油茶每天必备,夏天还饮一种自制的酸奶。男女老少普遍嗜好饮酒。自制的青稞、大米酒多装入大葫芦、大竹筒里,客人将至,男的做菜陪客,女的敬客,客人喝一口,女主人便在一旁随时添加,客人醉,被视为看得起主人,主人才高兴。

民居建筑

  房屋多半是木顶、竹顶或草顶的两三层小楼,以石块、木板或竹篱筑墙,屋顶为人字形,上层住人,下层关圈牲畜。夜晚在室内陆板上铺粗毛毯或兽皮,和衣而卧。

节日习俗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门巴族日食三餐,有些地区主食糌粑。门达旺地区、错那县、墨脱县等地以鸡爪谷加工成食品作为主食。门巴族还喜用荞麦面在薄石板上烤烙荞麦饼。大米的吃法与汉族相同,玉米和鸡爪谷则用来做成糊粥食用。肉类以牦牛、黄牛肉居多,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食用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

狩猎

  门巴族狩猎是一种集体活动,狩猎时自愿结伙,公推首领,首先击中猎物者,在分肉时要分得双份,其余人均一份。狩猎结束后,将肉割好、烤熟背回。如果猎物很多,则在离村较近的地方点火为号,召集村民共同来接应,进村后要将多余的猎物分给村人或共同聚餐。如果在归途中遇见行人,无论相识与否,都要赠一份猎物,认为这样下次狩猎才有好运气。

婚礼

  门巴族婚礼饶有风趣,婚礼前,新郎一方要带几竹筒酒上路迎亲,新娘途中要喝三次酒。新娘进屋后,新郎家要摆酒肉和油饼款待客人,届时新娘的舅舅要故意刁难新郎家,以考验男方的诚意。新郎家要献哈达、陪话,不断增加酒肉,直到舅舅满意后,才能开怀畅饮。婚宴上,新郎、新娘要轮流给客人敬酒,客人还要求新郎、新娘互敬对饮,并让他们当众比试谁喝得快,谁先喝完就预示着今后谁当家。门巴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

音乐

  门巴族传统音乐属乐亚乐系,包括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其中,宗教音乐主要是指与藏族地区的宗教音乐相近的藏传佛教寺院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音乐和寺院器乐;还有就是本教音乐,包括诵经音乐、羌姆和“登龙坎”(巫师)请神送鬼仪式音乐等。门巴羌姆与藏族羌姆不同,它源于宗教仪式但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同时,演出内容也包括神话或民间故事,舞蹈用一鼓一钹伴奏,舞蹈动作吸收、融合有门巴族民间舞蹈的成分。

  民间音乐是门巴族传统音乐的主体部分,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丰富。门巴族习惯把民歌和歌舞音乐统称作“萨玛”,人们酷爱歌唱跳舞,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如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建新屋等都离不开“萨玛”。门巴民歌的种类繁多,根据内容和体裁可分为“吉鲁”(山歌)、情歌、劳动歌(包括农事打场歌“勒谐”和夯地歌“阿谐”)、“羌谐”(酒歌)等类别。其中,山歌“吉鲁”的节奏自由,曲调悲切宽广、细腻抒情,常用于山间放牧、割草、砍柴以解寂寞,较常见的曲目如《色格日拉》。情歌是联结门巴青年男女心扉的纽带,它的感情含蓄、细腻,曲调清新动人,在门巴民歌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身为门巴族的著名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经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倾诉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诗作《仓央嘉措情歌集》,这使门巴情歌名扬四海。

酒歌

  酒歌“羌谐”也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门巴民歌,相传最早由一位叫拉布热的歌手所创。据说拉布热一生唱歌,其歌声带给人们生的向往和美的感受,后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由他创立的酒歌也因此传遍了整个门巴地区。今门巴族的许多节日、喜庆场合里,人们总会举杯歌唱互相祝福。这些酒歌常以比喻、夸张等手法抒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歌词生动有趣,音乐热烈欢快又不失庄重,有时歌唱也会伴以舞蹈。门巴族演唱民歌时,常使用特殊的旋律装饰,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色。

舞蹈

  舞蹈在门巴人的世俗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多用民歌伴奏,曲调较丰富。民间常见的门巴舞,主要有专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绰”,属于祭典性鼓舞。在错那一带称作“果谐”的舞蹈,在墨脱、米林东部地带则称为“卓枪”或“夜枪”。东部“果谐”的节奏强烈,音乐与藏族锅庄非常相近;西部“果谐”则轻快活泼,音乐抒情明快。此外,民间还存在一些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游戏歌舞,音乐欢快、简洁,往往充满了劳动的喜悦之情。

乐器

  门巴地区流传的乐器多与藏族乐器相同。属于本族的传统乐器,有流行于门隅地区及墨脱、林芝等地的双管竹笛“里令”,由年轻姑娘吹弹情歌的口弦(门巴语称“则兹”),以及主要流行于门隅和黑脱一带的五孔笛“塔阿让布龙”,等等。除此之外,门巴族也还有一种以歌唱、舞蹈等形式表演故事的戏剧,称门巴戏。这种戏剧形式深受藏戏的影响,但音乐是在门巴民歌的基础上形成,伴奏只用鼓和钹,有本族传统剧目《阿拉教父子》及其它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