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来兴起的信息科学研究纲领,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信息科技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的强烈风暴,并由此引发了科学的信息科学化、社会的信息化、信息的社会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然而,这场信息科学的风暴,虽然在技术、经济和社会层面上引起了巨大的变革,但是,信息科学作为某种时代科学的范示研究纲领的意义则一直未能被清晰揭示,信息因素对事物存在和演化的价值也未能获得充分的认识和挖掘。与之相应的则是统一信息科学和学界公认的信息哲学理论研究的滞后和仍未形成被广泛关注的研究态势的情景。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目前,信息哲学的研究还仅限于个别学者的理论建构领域。由于信息本质的普遍性品格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信息概念的普适性问题一直被作为某种存疑的东西而悬置,这不仅影响到信息科学纲领的一般理论层面的发展,即影响到统一信息科学的建立,而且也影响到系统科学、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研究理论一般理论层面的发展,当然,也影响了这诸多研究纲领走向内在融合的统一综合建构的发展进程。事实上,由于信息科学研究纲领所具有的特殊地位,21世纪的复杂性研究要真正超越20世纪的科学视野,在更高层级上实现新的综合,就必须对信息因素和信息科学纲领加以充分的关注,并给其应有之地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已经意识到,信息科学研究纲领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关于信息本质的确定。由于信息具有构成世界存在的基本领域的性质,所以只有从信息哲学的高度对信息的本质予以考察才可能奠定统一信息理论建立的基础。统一信息理论的建立应当超越具体实用科学中信息系统研究的狭隘性的局限,并对哲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社会科学和智能科学的极为广泛的、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信息问题进行更为综合而统一的研究。 虽然,信息哲学的概念提出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关于信息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却早在信息科学诞生之时,即早在20世纪中叶就已经展开。 早在1948年,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就曾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来讨论信息的本质。他有两个一直到今天都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提法:一是“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的唯物论,在今天就不能存在下去”;二是“信息是我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且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到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维纳虽然没能恰切地从正面规定出信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是,他却十分正确的强调了信息与物质、能量相比所具的独立性价值和意义,同时,它还看到了应该从“交换的内容”上(而不是从载体的形式上)来把握信息。
在西方的某些科学家和哲学家那里,存在一种极端化的观念,他们倾向于以信息来消解“实在”,从而建立某种“唯信息主义”的所谓新的科学或哲学观念。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便是美国的大物理学家惠勒(John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就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对信息科学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其探讨的主要领域包括信息的本质、信息的认识论地位以及信息在事物进化中的作用等等。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日本等国的学者们开始利用信息原理来探讨信息经济、信息社会和信息价值论等方面的问题。
2010年8月,俄罗斯科学院信息科学问题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国际信息科学学会(ISIS)主席,康斯坦丁·科林(Константин 作为对我们周围世界的事物的一种表现的信息概念本质的研究; 对于信息在物理和生物系统的进化过程中,以及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和所起作用,需要一个更完整的了解; 目前,信息科学的哲学问题是确定和表达信息科学的一般规律,并建立这些规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其他学科的研究赖以展开的基础性探索; 信息科学的基本科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方法、模拟方法,以及更深层次的虚拟现实方法; 现实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在于确立信息科学在现代科学中的应有地位,这对于确立一门科学和人道主义的独立发展的知识分支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新的,信息科学的学科领域的前瞻性结构,这个结构将会更适合于现代潮流的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被西方学术界称为信息哲学创始人的英国学者弗洛里迪(Luciano 信息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新领域的首要标志; 信息环境的构成和模式,包括其系统的性质、交互的形式,内部的发展等; 信息的生命周期,即各阶段信息通过的形式和功能的活动,从信息发生的初始到它最后的利用和可能的消失; 计算,一方面指图灵机意义下的算法处理,一方面指更广意义下的信息处理; 信息哲学对什么可以算作信息做出规定和立法,以及信息应如何适当地生成、处理、管理和利用; 信息哲学提供了一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哲学,因为这自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的早期工作以来早就清楚了; 扩展对人和动物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以及智能的人工形式可能性的理解(人工智能哲学、信息理论语义学、信息理论认识论、动态语义学); 分析推理和计算过程(计算哲学、计算科学哲学、信息流逻辑、情景逻辑); 解释生命和代理的组织原则(人工生命哲学、控制论和自动机哲学、决策与博弈论); 发明新的方法来为物理和概念体系建模(形式存在论、信息系统理论、虚拟实在哲学); 阐释科学知识的方法论(以模型为基础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的计算方法论); 研究伦理学问题(计算机和信息伦理学、人工伦理学),研究美学问题(数字多媒体/超媒体理论、超文本理论以及文学批评); 体现信息社会以及在数字环境下(赛伯哲学)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现象。 虽然,严格说来,弗罗里迪先生罗列的上述诸多内容并不全应当属于信息哲学应当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中的许多问题都应当属于应用信息科学和技术关注的范围。但是,这些罗列毕竟给我们研究信息哲学及其相关问题提供了某种选择的参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