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2科学哲学

 太阳当空照917 2018-09-02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是出于对科学理论与科学活动的反思 而产生的认识论、逻辑与本体论问题研究,是来自哲学的对科学的批判。科 学哲学的产生与近代科学在思想上产生的成就有直接关联,不过在更广泛 的意义上,它是哲学传统中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一部分。20世纪的科学哲 学主要涉及实证主义、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用主义、证伪主义、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其主要特征是强调一切 思想观念的实证特征,以经验的证实或逻辑证明为标准来划分知识的科学 性与否。
第一节科学哲学的形成与演变
一、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日益稳固,英国与欧洲大陆的政 治、经济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学观深入人 心,使原先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人们的精神已经从关注 天国的宗教转向关心世俗的事务。在大学里,教师与学生也纷纷把自己的 人生目标从成为一个牧师,而转向科学研究,神职人员已经不再是大学生们 最崇尚的职业。科学观在人们心目中占居了主导地位,逐步改变了人们对 世界的看法,形成了实证主义的哲学观,例如19世纪初,有孔德的实证哲学, 后来有马赫的实证主义等等,这些思潮一改过去形而上研究之风,把科学精 神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这就使得科学主义逐步兴盛起来。
首先,20世纪初形成于英国的数理逻辑,是20世纪科学主义潮流最深 刻的基础。数理逻辑#助于形式化的逻辑语言与逻辑演算来处理形式逻辑 中的问题,它便于使问题得到高度的清晰化与理论表述的严格化,避免了日 常语言的不确定性和不严密性的局限。
其次,20世纪初欧洲大陆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 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是最富挑战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的相对论阐述了物体运动与时间一空间的紧密关系,认为随着物体运动速 度的加速,物体周围的时间会变慢,空间则会发生塌缩,这就构成了对牛顿 理论的挑战,使传统的物理学变成相对论的一个特例,而相对论则大大地扩 大了传统物理学研究的视野,使物理学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而量子力 学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世界观,其测不准原理、量子跃迁等理论使传统 的决定论发生了动摇,改变了人们对因果必然性的看法,同时也密切了人与 对象之间的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
再次,从思想渊源上来说,英国的经验论传统把哲学命题限于经验的范 围,超出经验范围之外的则被斥之为形而上学的,无意义的。这种实证主义 的哲学观,试图超越由来已久的历史上始终未得到彻底解决的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的争论之上。特别是自马赫主义之后,这种实证主义思潮愈加占 居支配地位。它反对思辨,反对教条主义与不变论,反对历史上无谓的纠缠 不清的哲学争论,试图以经验或逻辑手段来清理这些争论的命题,分析其意 义之有无。而美国的实用主义创始人皮尔士也主张,一个命题之是否有意 义,完全在于其是否能在实践中有效甚至有用,否则则是形而上学的命题, 是没有意义的命题。这种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思潮便是现代科学主义的源 起,分析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二、科学哲学的流变
科学主义思潮源远流长,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科学哲学主要关心的就是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问题。17世纪,在英国出现了经验论哲学,在欧洲大陆出 现了唯理论哲学,两派哲学的争论最终是关于科学方法是什么,其实质就 是:究竟科学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持不同观点的人们形成了归纳主 义与演绎主义,两者各执一端。这场争论持续到20世纪初,归纳主义初战告 捷,主要是因为数学与几何领域的变化,非欧几何的确立说明了欧氏理论并 非先验的公理,相对论的建立也说明了牛顿理论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 尽管科学的发展说明归纳法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演绎主义的理论也并非几 个实例就可以击败,20世纪科学主义中的工具主义、实在论也仍然有着某种 演绎逻辑的倾向。
(一)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分为三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哲学,试图把知识建立在实证 · 28 ·


的基础上,认为只有根据经验才是确切可靠的,而一旦超出经验之外,便无 知识的可靠性可言。第二代是马赫的实证主义,主张不讨论经验之外的问 题,如果我们讨论经验之外的问题便是对思维的不经济使用,他断言经验是 中立的要素,但又称物是感觉的复合,把感觉看作经验中最主要的成份。第 三代是实用主义,标榜自己是彻底的经验论,强调物是经验的效果,认为世 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即“纯粹经验”,真理就是有用,就是对人们具有兑现价 值,是人们进一步认识的工具。
(二) 证伪主义与科学历史主义
20世纪40年代,波普尔(Karl Popper)提出了一种证伪主义的思想,认 为传统的科学哲学所讨论的是如何证明理论的真理性,实际上,在发展科学 的历程中,重要的不在于证明而在于证伪。他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动力学观 点,主张靠证伪去发展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批判理性主义。其后,库恩 (Thomas Kuhn)结合心理学与科学史,创立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主 张通过科学史来研究科学知识的成长,通过研究范式的转换方式来研究个 人对科学理论的认同。他认为,理论的接受涉及的不是经验的证明,而是科 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理论便开始形成危 机,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丧失便是接受新理论的开始,因此,前后相继的理 论其本体论的承诺是不一致的,是不可通约的。六七十年代,费耶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则进一步发展了库恩的观点,只是把理论看作假设而已, 科学的发展在于提出对立的理论,采用“怎么都行”的方法,科学与非科学没 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科学在文化中的权威性地位便丧失了。
(三)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针对科学理论权威性地位的丧失,以塞拉斯(W. Sellars)与普特南为 首,提出了对历史主义的反对意见,形成了科学实在论观点,主张越趋成熟 的科学理论就越具有真理性,越是当今的理论就越具有真理性。但与之相 反,以劳丹(Larry Laudan)、范·弗拉森(B. C. van Fraassen)等人为代表的 反实在论对科学理论则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无论科学理论成熟 与否,都不具有真理性,科学只是一部宏大的巨著,每一时代的科学家都只 是在给这部巨著增添其中的一些内容,但永远也写不完,我们称之为真理的 理论,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一些不相一致的反例。
科学哲学的争论仍在继续,从今天的科学哲学发展来看,科学认识论成 为一个争论的核心方面。因为,我们要了解科学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就必须 了解科学理论是如何形成的。为了 了解科学理论的形成,哲学家们把研究 的方向放在了认知心理学上,主张把哲学的研究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并因 此认为科学哲学只是心理学的一章,而心理学则是一本书。同时,由于人类 的认识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影响,因此,探讨这种影响势所必然,于是,就出现 了诸如爱丁堡学派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逻辑实证主义
在继罗素(Bertrand Russell)逻辑原子主义以及实证主义思潮之后,出 现新形式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 是由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和华沙学派所组成的一个科学主义思潮。这几 大学派分别位于几个不同的国家,其基本思想有着许多共同点,因此,一般 总是把它们统称为逻辑实证主义。然而,维也纳学派、柏林学派和华沙学派 相互间所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维也纳学派是开创者,它确定了逻辑实证 主义证实原则的基调,柏林学派则侧重于概率的研究,华沙学派侧重于语义 学的研究。但是,几大派别的基本哲学点是大概相一致的。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于维也纳大学,最初是因为维也纳大学中有一批自 然科学家如物理学家石里克(Moritz Schlick)、弗兰克(P. Frank)等等,他们 聚集在一起,经常讨论物理学问题及哲学问题,因为各国的语言是不同的, 这就造成了自然的交流困难,所以,他们形成了统一科学的思想。他们主张 在全世界召开统一科学大会,提出创立一种通用的语言,以解决不同语言之 间的交流问题。
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石里克、纽拉特(Otto Neurath)、克拉 夫特(V. Kraft)、弗兰克、艾耶尔(Alfred Ayer)、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等。其主要思想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拒斥形而上学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问题实际上是逻辑问题。因为,自从17世纪以 来,从哲学中分化出了许多具体学科,当哲学分化出了伦理学、心理学等后, 最后只剩下逻辑学。所以,从逻辑的观点看,逻辑命题可分为分析命题和综 合命题,前者属理性的推演,后者属经验的归纳。而真正具有意义的命题就 只有两类,即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除此外都是无意义的。而对于无意义的 命题,是应该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的,如果不加以拒斥,那么哲学会变得 更加混乱。所以,在两类命题中,分析命题是严格按照逻辑推演的,因此是 必然的、普遍的,不需要借助于经验证明的。综合命题则是陈述经验事实的 命题,因此是非必然的,它们的真实与否,只能求助于个体的经验加以证实。
那么如何拒斥形而上学呢?逻辑经验主义区分两类命题的目的是为了 清除形而上学命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 是综合命题。所以,它是无意义的伪命题,例如:“物自体存在”、“存在就是 虚无”、“神主宰着一切”等,这些命题就是无意义的,因为在经验中我们无法 找到这些词的对象,在逻辑中我们无法对这些词加以分析。既然我们无法 找到这些词的实在对象,也无法在逻辑中加以分析,那么这些词也就无实在 的意义,也就无存在的必要。
卡尔纳普认为,必须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来清除形而上学,他说:“在形 而上学领域里,包括全部价值哲学和规范理论,逻辑分析得出反面结论:这 个领域里的全部断言陈述全都是无意义的,这就做到了彻底清除形而上 学。”这就把命题区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分析命题即是逻辑命题,它 由逻辑格式来确定,不符合逻辑格式的命题是错误的命题。综合命题则是 经验命题,是有经验内容的,它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来加以证实或证伪。这 样,我们就在哲学中排除了形而上学命题。
当然,在这些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们看来,形而上学之所以存在了一千 多年,也有其存在的理由,那就是形而上学命题虽然是无意义的,但却也无 法证明其是错误的,因为它是超越常识的,至少它还有美文学的价值,可以 让人们阅读时加以欣赏。
二、证实原则一科学的划界标准
证实原则是维也纳学派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一方面是决定一切陈述、 命题之有无意义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用作陈述与命题之真伪的区分、鉴. 别的手段。按照这个原则,一个命题只有还原为一个表示观察的基本命题 时,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命题的意义取决于有没有用经验去证实它的方法。
维也纳学派的这一观点提出之后,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科学哲 学家对此持批评的态度,认为必须加以补充与修改。因为,维也纳学派提出 的证实是带有相当程度的绝对性质的。这种证实的绝对性,在实际的操作 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即对于任何一个命题来说,要得到百分之一百的证实 是不可能的。于是,维也纳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便开始对证实原则予以修 改,卡尔纳普提出了用“可检验性原则”来替代证实原则,认为一个命题只要 具有检验的可能性,就是有意义的。例如,“在月亮背面存在着一些环形的 山”、“银河系内部有一些类似于太阳的天体”等,如果我们乘着宇宙飞船到 达那儿,那么我们是可以看见是怎样的。艾耶尔则提出区分“强”证实与 “弱”证实,强证实是“实践上”可以得到证实的,弱证实是“原则上”可得到证 实的,但却不一定要得到完全的证实。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则认 为,最好是用“概率的证实”来代替“证实”一词,或者是用“确证”概念来代替 “证实”一词,即只要得到较大概率的证实,那么此命题就是有意义的。
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虽然在客观上解决了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 题,但由于它不能解决私人经验与与普遍经验的矛盾,无法解决有限与无限 之间的矛盾,因此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后来被波普尔认为,逻辑经验主义 对科学理论的探讨只强调了命题的意义,而不关心理论的发展,因而把科学 哲学当成了科学静力学,而非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科学理论的发展。
三、哲学的任务与科学的统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以前的哲学是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 的统一体,后来伦理学与心理学分化出来了,而形而上学则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只剩下逻辑学了。因此,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对命题、语言进行逻辑分 析,他们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句法、逻辑顺序进行分析,而不是像罗素那样研 究词与对象的关系,也不像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那样研究语 言的用法。
虽然逻辑实证主义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但只是受维特根斯坦前期哲 学思想的影响,却反对后期维氏的日常语言分析。他们认为,语言的最大优 点是它的可交流性,即所谓的“主体间性”(或译为“互为主体性”),日常语言 在各民族间差异很大,但科学语言在任何民族之间都是相一致的。所以,一 切专门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在保存其原意的条件下翻译成物理语言,一切科 学的命题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物理命题。因此,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 语言。
纽拉特、卡尔纳普等人还试图在物理语言的基础上提出统一科学的建 议,曾先后三次召开统一科学的大会。他们认为,经验科学的各个分支仅仅 由于分工的实际需要才被分割开来,它们从根本上说只是一门无所不包的 统一科学的若干部分。借助于物理语言,我们可以把各门科学所用的不同 语种都翻译为统一的科学语言,从而为世界科学的统一奠定基础。然而,随 着希特勒的上台,以及统一科学中创造普遍化语言的困难,统一科学大会只 开了三届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逻辑实证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从当时来说,曾引起世界哲学界的密切关 · 32 ·
注,认为这是批判以德国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的一大变革。但是,随着西 方哲学的发展,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诸如分析命题与 综合命题之区分,证实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之是否合理等等,受到 了后来哲学家们的广泛批评。特别是波普尔、奎因等著名的哲学家,认为分 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是不可能的,一切命题都可还原为经验命题,一个 命题的完全证实历来都是不可能的。同时,如果哲学只关心理论的证实,那 么理论就会是马后炮,就如同一盒火柴,如果我们要证实每一根是否能点 燃,就得划每一根火柴,而当划完这盒火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空火柴盒 了。因此,有的哲学家认为,更重要的不是关心理论的证实,而是关心科学 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由于逻辑实证主义对证实原则的过分关注,且存在诸多困难,所以,证 实原则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首先是证伪主义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波普尔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 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 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 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 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 皇家科学院院士。其主要代表作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57)、《客观知 识》(1972)、《开放社会及其敌人K1945)、《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猜想 与反驳》(1963)等。
波普尔认为,证实的原则是一个经验性的原则,例如一群火鸡,如果每 天7点钟喂食,久而久之,火鸡就会归纳得出一个结论,即每天7点我就会有 东西吃了,但是,养鸡的主人终于有一天想吃鸡了,那天7点,主人到了鸡窝 旁,一刀把鸡杀了。这就是归纳逻辑的不足。所以,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归纳 逻辑,科学哲学应该是科学动力学,而非科学静力学。科学理论是因为你指 出了它的错误而得以发展的,如果一个理论永远都没人指出其存在的错误, 那么这个理论就是僵化的教条,反之,只要理论被批判、被否定,那么理论就 有机会进步,就会得到发展。所以,波普尔认为,真正科学的哲学在于对理 论进行批判,这是科学的态度。相反,教条地对待理论,则是非科学的态度。
由此,波普尔提出了“问题"一试验性假说一排除错误一新的问 题”(P1——TT——EE——P2)的科学发展模式。按照波普尔的模式,科学 家不是消极等待经验的积累,而是主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科学就是不断 证伪、不断批判,是不断发现理论的错误、纠正错误、大胆假设的过程。
为了论证他的证伪主义,波普尔还构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 我们之所以可以对知识进行批判,是因为知识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他 认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有三个,即:主观观念的世界、客观的物理世界、客观 知识的世界。这三者是可以互相独立的,它们都可以对第三者产生相互作 用,例如,当你登山感到疲劳时,你的意志就可以告诉你继续向上爬或者还 是向后退。这就是说,我们的知识是用文字记载的,一旦被文字记录下来, 那么这些知识就是客观的,独立于我们的,然而,客观的物理世界却在变化 和发展着,客观知识则不可能与这些物理变化和发展相同步。因此,我们需 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批判,否则这些知识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但是,从发生学 的意义上说,这三个世界,物理世界在先,观念世界其次,客观知识则是第 三。对于波普的这些思想,学界曾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却一致认为,他的三 个世界理论对知识的强调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观点并不否认唯物主义,只是 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更加重视对知识的批判的作用。
第四节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在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历史主义科学家库恩认为,科学理论 并不是来自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是一个量的累积的过程。他主张,研究 科学理论的本质应该求助于科学史,从而形成了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 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汉森(Norwood Russell Hanson)、图尔 敏(Stephen Edelston Toulmin)、库恩、费耶阿本德等。
一、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
(一)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对逻辑经验主义强调逻辑与经验提出了反对
意见,认为逻辑与经验都是脱离历史的,只强调逻辑,就会使逻辑成为先验
的东西。只强调经验,就会忽视理论或本体论与世界观对经验的作用。早
期持背景主义观点的汉森认为,“看”是一种渗透理论的行为,我们在看一个 »
· 34 ·
事物时,是在背景知识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第谷(Tycho Brahe)与哥白尼 (Nit;olaus Copernicus)在同—t'地球上看同一个太阳,一个看到的是太阳在 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不动的,而另一个则看到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所以, “观察负载理论”认为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图尔敏则是另一位具有历史 主义科学哲学观的哲学家,他认为,每一个人在观察世界时都会有一个“自 然秩序理想”,例如,我们把世界看做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已经在我们的头 脑中,所以当我们认识世界时,我们就已经将这个规律运用到认识的过程中 去了。因此,所谓的经验证实,其实并不完全是客观的。
在汉森和图尔敏之后,出现了以库恩等人为代表的科学哲学的历史主 义学派。库恩是一个科学史专业毕业的博士,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革命 的结构》和《必要的张力》。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从科学史的研究出发,它以描述科学实际如何、科学 家如何从事科学研究为目的,认为不是观察决定理论,而是理论本身又在一 定程度上受世界观的支配。从历史的角度看,理论只是科学认识的工具,是 解决科学认识的难题的。不同的理论范式相互间是不可通约的,科学的进 步是理论解决难题能力的提高。
(二) 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结合
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学派反对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方法,认为科学哲 学的研究必须与科学史研究相结合。科学哲学与科学史是相互联系又相互 区别的学科,科学史是描述性的,科学哲学是概括性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 作为两门不同的学科,它们具有一系列不同的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它们的 目标不同。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它研究的最终成果是过去具体事件的叙 述或描述;而科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其目标则显然是广泛范围内的概括, 而不是讲故事,不是了解特定时间、地点所发生的特定事件。”库恩和费耶阿 本德等人都认为,科学史依存于科学哲学,它必须以科学哲学为指导,因为 科学史是对过去发生的具体科学事件的叙述、记录或描述,但它不是这些事 件的分散的零星的描述,而是系统化、整体化的描述。所以,如果没有哲学 的概括,科学史就变成了科学记事年表。反之,科学哲学也必须依赖于科学 史,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就不可能获得任何积极的成 果。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跛子,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则是瞎子。
(三) 科学共同体与范式理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首先是以科学共同体为起点的,这是科学哲学研 究的一大进步。因为以往的研究都只从科学家个体的思想出发,而非从科 学共同体的思想研究出发,其结果却使得这些研究脱离了当时社会历史条 件的实际,脱离了科学家创造科学思想的社会前提。
科学共同体,就是科学家团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定学科领域 中的科学家团体。这些科学家团体具有自己的研究目标,具有共同的学术 观点、共同的科学范式与理论术语,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等等。但最为根 本的是,这些科学家具有共同的研究“范式"(paradigm)。
所谓范式,就是科学理论的结构、模型、模式、概念框架、理论方法与成 规、科学家的信念、科学的标准事例、科学家们所达成的一致意见等等。库 恩在使用范式概念时,其所指是前后不大一致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含义: (1)整体主义的科学观,它是指理论的结构、模型、框架。(2)世界观与方法 论意义上的基本观点,是理论在指导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体系》(3) 作为典型事例与示范性的题解。(4)影响一个学科的基本部分,例如学科的 总体框架等。库恩认为,范式是科学家共同体所遵奉、信仰的东西,它得到 了该学科内部科学家们的心理支撑。同时,科学家们也依靠范式来训练与 教育其他科学家与科学研究的后继者们。因此,范式也就是一个科学共同 体的核心。
(四)科学革命论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历史主义学派最为经典的,他的思想曾影响了 当时的哲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界。
库恩认为,科学哲学应该研究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成长。一门科学 只有当它成长为具有自己独立的范式时,它才能称之为科学。因此,有没有 范式,是衡量一种理论是否是科学的标志。有了范式,才有了真正的科学研 究;有了范式,才能有一致的观点;有了范式,才使科学研究有了真正的目 标、研究的问题域,才有了真正的研究队伍。
既然范式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那么,科学从其发展的角度而 言,是可区别为各个不同的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前科学时期。在前科学 时期,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研究范式,或者范式还没真正定型,所以,科学家们 意见分歧,很不统一。但这只是科学发展的最初阶段,任何科学都必须经由 这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常态科学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范式不断地固定下来, 科学家们根据范式进行科学研究,根据范式选择研究的领域与对象,根据范 式来解决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科学家们很信奉自己理论的范式,形成 了共同信念。而范式在解决难题中也显现出非常的成效。在常态科学时 期,科学家们不会随意地更改自己的分工,在这个时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是收敛式的,而非发散式的。常态科学时期总体说来是保守性的。
第三个阶段是反常与危机时期。反常就是实际现象与理论预期的不相 符合,人们无法用现行的科学范式对实际的现象作出解释。在常态时期,科 学也会出现反常,但最初的反常往往不太介意。但是,随着反常的增多,科 学家们无法对之熟视无睹,反常会使他们对原有范式失去信心,这样就出现 了科学的危机。科学的危机就是:(1)出现了大量的理论难以解释的反常现 象;(2)出现了与范式严重不相适应的现象;(3)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反复出 现,引人注目。由于危机的频频出现,科学家们不得不对原有范式失去信 心,于是产生抛弃原有范式的念头。
第四个阶段是科学革命时期。由于科学的危机,科学家们开始形成对 原理论的修改举措,作出创立新范式的尝试。而重建理论体系,意味着科学 共同体信念的改宗,世界观的转变。在这个时期,科学家们出现了发散式的 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假设。如果这些假设成功,那么新的常态科学就出现 了。这就是库恩所谓的“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一个新旧范式激烈斗争, 以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库恩认为,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不是范式理性 上的胜利,而是科学家共同体心理上的胜利,是科学家们摈弃老的范式,改 信新的范式,简言之,就是科学共同体世界观或信仰的改宗。
以上四个阶段就是库恩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即前科 学——常态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
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虽然带有些主观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成份,但库恩 把科学哲学的研究与心理学、科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科学哲学与科学社 会学结合起来的这种做法则是合理的,可取的。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是英籍匈牙利人,1922年生于匈牙利,原姓利 普斯茨(Lipschity),1944年毕业于德布勒森大学。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 他改姓拉卡托斯,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成员,曾是卢卡奇的研究生。后加入共 产党,曾去苏联学习。后任匈牙利教育部高级官员,在清党运动中被捕,后 逃出匈牙利转至英国,并加入英国籍。1961年在剑桥开始他的学术生涯。 主要著作有《证明与反驳》(1976)、《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1978)、《批判与 知识的增长》(1970)等。
(一)精致的证伪主义思想
拉卡托斯认为,证伪主义有朴素与精致之区别。朴素的证伪主义是原 子主义的,认为科学理论的单位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命题,而精致的证伪主 义则是整体主义的,它认为科学理论并非个别命题的堆彻,而是一个系统, 是一个研究纲领。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就是朴素的证伪主义,而他的证伪主 义则是精致的证伪主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朴素的证伪主义只承认“可 证伪性”是衡量一切知识的标准,只有被证伪的理论才具有真理性。但是, 拉卡托斯认为,这个标准是错误的,因为它理论的坚韧性,遭到了库恩等人 的批评与反驳。即他认为,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具有韧性,科学家是厚脸皮 的,不会因为你指出了他的理论的错误而轻易地放弃理论,而是不断地为自 己的理论作辩护,或者通过修改自己理论的一些无足轻重的方面,通过一些 挽救性的假说来使理论进一步存在下去。
精致证伪主义的观点则认为,一个理论是否是科学的,主要是看它是不 是具有超量的经验内容,且其中一些内容是被证伪的,而且这些超量的经验 内容是与其他理论相矛盾的。任何一个理论甚至是错误的理论,都可以在 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受到辩护,因此,理论不是因证伪而被淘汰,而是在竞争 中受到排斥,被一个更好的理论所取代。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精致的证伪主义和朴素的证伪主义之根本区别在于提出了科学研究的 纲领。拉卡托斯认为,一门成熟的科学绝不会因为单个的证伪而得以发展, 而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运动过程。他主张,能够说明科学发展的是整体的 科学理论的变化,即研究纲领的变化,而不是其他。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是一个类似于库恩的范式的概念,或者说是概念 框架。他的研究纲领由以下几个部分所组成:(1)研究纲领的核心部分,即 “硬核”;(2)保护硬核的辅助性假说,即理论的“保护带”;(3)为硬核服务的 两个方法规则——正面启示法与反面启示法。
首先,硬核是理论的最基础、最基本的部分,这个部分构成了理论的主 体。硬核是一个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不可反驳的与否定的,一旦这个硬核部 分被否定,那么整个科学理论就会遭到反驳与否定。例如,牛顿经典力学的 理论中,其力学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是硬核,它们构成了牛顿力学理论的 基础,因此是不可反驳的,如果这些理论被反驳,那么牛顿的力学体系也就 被反驳和否定了。
其次,保护带是一个科学理论的辅助性假说,是保护硬核部分,使硬核 不受反驳的组成部分。一般地说,反常对理论的反驳是对保护带的反驳,而 不是对硬核的反驳。如果一个理论的保护带受到反驳,那么理论家们就会 根据反驳的情况对保护带进行修正,调整保护带甚至更换相关保护带,以使 硬核免受反驳。
再次,启示法是指,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对科学理论的修改、调整是灵活 的、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1)在时间上,只有当理论受到经验的反驳时, (2)在方法上,必须根据启示法的需要来修正。正面启示法是告诉我们哪些 东西是可以修正的,即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的保护带是可以根据经验 的反驳来修正的。反面启示法则是告诉我们在理论中哪些是不可以调整或 修正的,即告诉我们理论的硬核部分是不可调整和修改的。
那么什么时候科学理论可以为另外的理论所替代呢?这就涉及了进步 的纲领和退化的纲领的关系。如果一个研究纲领比旧的研究纲领具有更多 的新事实或经验内容,那么这个纲领相比旧纲领就是进步的。如果一个纲 领比之新的纲领更少经验内容,那么它就是退化的。当然,一个进步的研究 纲领在预见性方面总是强于旧的纲领。而旧的研究纲领在预见性方面则是 较弱的,它往往会落后于事实,对事实作一些事后的说明。一个退化的研究 纲领只有在经过反复之后,或者重新转化为一个新的研究纲领,或者在经历 长期的痛苦挣扎之后被更具有经验内容的研究纲领所替代。例如,拉卡托 斯举例说:“热动说似乎比热的现象论的成果落后几十年,一直到1905年,关 于布朗运动的爱因斯坦一斯莫罗科夫斯基的理论才最后超过了现象论。此 后,先前看来似乎是对旧事实(关于热的旧事实等等)的推测性的重新解释 变成了新事实(关于原子的事实)发现。”®因此,拉卡托斯告诫我们,即使被 打败的研究纲领,或者是疲惫不堪的研究纲领,也是可能通过修改保护带而 获得新生的。所以坚持落后的研究纲领并力图把它加以挽救,是有利于研 究纲领间的竞争的,是对科学的进步有益的行为。任何研究纲领都有胜利 的可能,固执和谦虚在一定范围内总是合理的。
(三)内部史和外部史的结合
拉卡托斯认为,我们在研究科学哲学时,必须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研 究结合起来,但必须把内部史与外部史区别开来,因为两者对科学哲学的影
1.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97页, 响不同。
什么是内部史呢?内部史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认为,内部史就是科学 的知识史,是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历史。科学的内部史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即它是独立自主的,是由科学内部内在的因素所决定的,即有其内在的逻辑 和规律。例如,一些科学家总是按照自己的逻辑.独立地看问题,根据自己的 理论背景来研究存在的问题,这些研究就构成了科学的内部史。
而外部史则是外部因素对科学发展产生影响的历史,即一些社会的因 素对科学研究所造成的影响形成的历史,即科学的社会史。这些外部因素 包括心理条件、社会条件、一些非理性的因素等等。外部史是要说明为什么 有一些人总是梅着错误不放,以及那些信念为什么总是影响着他的研究活 动的。
拉卡托斯分析内部史与外部史的目的是为了将两者结合起来,强调实 际的科学史是内部的科学自主发展部分与外部的社会性因素对科学发展的 影响的部分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他认为,科学发展的内部史要比实际科学 发展的历史简单得多,而实际的科学发展史则要丰富得多。内部史是主要 的,是根据,而外部史则是通过内部史而起作用的,是外因,两者的地位不一 样。科学史家除了学习科学史外,还应当学习社会学与心理学。这样,拉卡 托斯就将库恩的学说加以调和,形成了较全面看问题的科学哲学学说。
综合以上拉卡托斯的观点,可以认为,拉卡托斯的思想是较具有辩证法 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科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硬核和保护带的辩证关系,另 一方面,他也看到了库恩的科学革命并不可能以一个理论轻而易举地替代 另一个理论,这并非库恩所说的世界观转变、格式塔心理转换,而是内部史 与外部史的结合,共同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三、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
费耶阿本德1924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二战”期间曾被纳粹德国征 兵,当过军官,在战场上负过伤。战后在东德魏玛学院学习戏剧,对达达主 义感兴趣。1947年进入维也纳大学,组织过哲学俱乐部,深受逻辑实证主义 的影响,后转变为一个多元的实在论者。1951年去英国,1958年又去了美 国,在贝克利加州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反对方法:无政府主 义知识论》(1975)、《自由社会中的科学K1978)、《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 方法》(1981)、《经验主义问题》(1981)、《告别理性》(1990)。
(一)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怎么都行”的科学研究方法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研究是无政府主义的事业,不是人们的理性决定 科学研究,而是科学研究决定人的理性。研究是可以变化的,因而人的理性 是可变的,规则也是可变化的。他认为,在科学史上,并不存在普遍的科学 研究方法或研究规则,任何一条规则或理论,不管它看起来是多么有效,但 最终都是要被否定的,一切方法论乃至最明白的方法论,最终都是局限性 的。他强调,我们不能仅限于现有理论的指导,先有实践,再有理论。
在科学研究中,诸如归纳主义、演绎主义、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 等,都是一元方法论。而费耶阿本德则认为,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任何 方法都是可取的,他主张“怎么都行”的总体原则,即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怎么 做都是可以的。意见一致其实是不可能的,齐一性往往是不人道的体现,它 对于处在弱势的人们来说,是不合适的,“意见的多样性是客观知识所必需 的。而且,鼓励多样性是唯一与人本主义观点相容的方法”®。客观世界是 一个未知的实体,我们的选择是自由的,切不可用某种方法来作茧自缚。因 此,我们应当批判理论与实际相一致的法则,科学是复杂的、异质的历史过 程,理论不可能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对世界的描述也不可能离开人的理性 而具有独立性。理论可以与事实不相一致,可以取自各种思想来源,为了鼓 励理论内容的增加或理论的增生,我们唯一的方法是多元主义的,“我反对 确定的方法——但是我无法提供一个能够替代的新方法” ®。
为此,费耶阿本德提出了“反归纳”原则。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基本的 方法就是归纳法,符合归纳才具有真理性,如果一个理论在观察结果上不能 归纳得出相同结论,那么这个理论就是假的。经验论的归纳原则有二:一是 新的理论必须与已被确证的理论在逻辑上相一致;二是新的理论必须与观 察、实验或事实相一致。费耶阿本德反对这种归纳法,认为这是经验主义传 统的教条,齐一性从来就没有过,没有一个理论会与其域内的全部已知事实 相一致,反事实的状况始终是存在的。所以,费耶阿本德反对理论与公认观 点相一致,认为这样一种一致性只是一个错误,驳倒一个公认理论的证据往 往存在于与之不相容的理论中,我们只要驳倒公认理论,那么理论就可能进 一步发展,否则理论只能是僵化的、不变的。而一致性规则则可以是反批判 的、是反多样性的,它严重地束缚了个人的思想自由。反归纳是一个事实,
①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周昌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②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5页。 如果我们离开了反归纳,那么科学就无法存在。“科学的反叛带来了额外的 进步,例如,面对反对者,伽利略不只是抱怨,而是试图用他最擅长的最佳办 法来说服他们,那些办法常常与标准的职业科学家们的办法不同,甚至与常 识相冲突。”®
(二)軔性原则与增生原则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理论的增生与韧性,这两个 原则是相互作用的。韧性原则就是,从一些理论中挑选出一个有着较大前 程的能导致最大成果的理论并坚持它,即使它遇到了困难,也不要放弃它。 即是说,一个较有前-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与弹性,当这个理论遭到了 批评时,科学家们并不会因被批评而放弃它。这就是说,一个理论有自己发 展的潜力,尽管这个理论未解释某些问题,但可以因他人的解释而得到修正 和完善。理论在受到事实的反驳时,也不一定要放弃理论,因为“事实”也是 受到理论的污染的。理论的增生原则则是指,理论越多越好,理论的内容越 多越好,越多就越能经得起修正和批判,也就越能得到发展。科学的进步往 往是通过批判过去的理论所获得的。单一的理论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因 为缺少理论之间的比较,所以,只有提出相反的观点和假说,提出与原来的 理论不相一致的新理论,理论才有比较,才能有进步。
(三)非理性主义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研究不存在持久不变的边界条件。任何思想不 管多么古怪和荒谬,都有可能改善我们的知识。整个思想史表明,科学是现 代沙文主义,这种沙文主义抵制我们改变现状。科学今天的优势不是因为 科学有多么好,而是因为它受到政治、政府、军队等等干预,是被操纵的,神 话、宗教、炼金术、占星术和巫术等对推动科学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用的。它 们是文化史上的功臣,理性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非理性同样可以推动科学 的进步。
费耶阿本德的非理性还表现在他否定科学哲学上。他认为,科学哲学 是一门没有未来的学科,科学哲学理论的观点对于科学家们的活动来说毫 无帮助。他认为,人们感兴趣于哲学,是因为人们总是追求一种永恒和普遍 的有关世界、人生的答案。哲学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但是在当人们追寻 ①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第322页。 这种理想时,结果却是又一个学派的产生和已有混乱的增加。因此,我们只 有放弃哲学,因为它是毫无希望的。科学哲学有自己辉煌的历史,在历史 上,科学哲学与科学是不分离的,它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从今天来看, 由于科学不断地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哲学便开始与科学相脱离了,它成为一 门自足的学科,满足于在自己内部讨论问题,以致于科学哲学成了一门完全 没有根基的学问。因此,在这样基础上,科学哲学要讨论那些普遍的问题, 就只能引起混乱。“我们必须坦言:当代很多科学哲学,尤其是那些已取代 旧认识论的思想观念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梦想,它们同它们力图 代表的活动一样徒有其名,它们于因循守旧之态中建立,却无意于影响科学 的发展,它们丧失了对我们有关世界的知识做出贡献的机会。”®
费耶阿本德否定哲学的基本原因是他的推理逻辑,他认为,这个世界上 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主义才是一种保护的结构。历史上人们攻击相 对主义,不是因为相对主义有什么错误,而是因为人灼害怕它。“知识分子 害怕相对主义,因为它威胁着他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正如启蒙运动曾经威胁 着教士和神学家的存在一样。” ®相对主义的合理之处在于,它想清除一切意 识形态成分,使人们的思想达到充分的自由状态^之所以要采取相对主义 的态度,是因为相对主义是有根据的,第一,一切传统、标准都是相对的,“传 统谈不上好坏——它们仅仅是传统。只是在一个参加了另一种传统、并以 该传统的价值来看待世界的人看来,这些传统才获得了合意的或不合意的 性质。这些看法看起来是4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传统的,表达它的判定的那 些陈述听起来是‘客观的’,因为当事人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根本没有在这些 看法和陈述中出现。它们实际上是‘主观的’”。®尽管人们曾想尽一切办法 来铲除相对主义的幽灵,希望能够有真理、合理性,有真实的客观的存在、有 确定的普遍的知识,但是,“正是在这些概念的周围有着一个浩瀚的无知领 域”那么,专家的意见如何呢?如果一切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是否就可 以听从专家的劝告呢?他认为,专家的意见经常带有偏见,是不可靠的。一 个人必须要生活在他自己的思想中,“一个人必须生活在他想要改变的生活 中”⑤。
①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陈健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版,第124页。
②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③同上,第84 — 85页。
④同上,第85页。
⑤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第346页。
“哲学是科学的女仆”®,在哲学界,费耶阿本德不是第一个提出解构哲 学的人,但是从科学哲学来说,他则是第一个提出科学家没有必要请教科学 哲学家的观点。既然科学哲学是没有任何希望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不是发明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而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主义者”。“如何成 为一名优秀的经验主义者”呢?那就是一个坚持“怎么都行”原则的人。“一 名优秀的经验主义者必须是一个批判的形而上学家。所有形而上学的清除 远没有增加剩余理论的经验内容,反而更易于使这些理论僵化为教条。根 据经验来考虑备选理论及试图对它们加以批判,将导致一种态度:认为意义 并没有很大的作用,论证是建立在事实假说而不是意义分析(……)基础之 上的。”®批判的态度是一个具有经验主义倾向的人所应该具有的,这种经验 主义或者可以称之为“批判主义”,以批判主义来命名则更能体现他的思想 特征。因为,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对一切加以批判,“成为一名优秀的经验 主义者也即意味着他是批判的。批判不仅在怀疑主义的抽象原则上,而且 是在具体的各种学说之上进行的,这些学说表示在每一个案例中已被接受 的思想怎样被进行进一步检测和研究,它因此而为我们知识发展的下一步 做好了准备” ®。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费耶阿本德的思想是明显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 的,他坚持的是一种哲学的虚无主义的自然主义态度。
第五节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在库恩与费耶阿本德的历史主义思想影响下,出现了科学哲学领域中 严重的相对主义思潮。为了维护科学在文化中的权威性地位,一些科学哲 学家纷纷举起了反对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旗帜。特别是当塞拉斯和普特南 提出相信符合论的真理论时,一大批科学哲学家站在了他们的阵营中,坚持 了科学实在论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名噪一时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 争论。
①法伊尔阿本德:《自由社会中的科学》,第36页。
②费耶阿本德:《知识、科学与相对主义》,第91页。
③同上,第92页。
一、科学实在论
最初提出科学实在论观点的是塞拉斯和普特南。他们认为,我们对理 论对象的承诺,在科学推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旦我们承诺了一个理论 所指的对象是存在的。后籴,在他们的周围便麇集了一批拥护科学实在论 观点的哲学家,如波依德(R. Boyd)、麦克马林(Ernan McMullin)、哈金(Ian Hacking)、萨普(Frederick Suppe)、列普林(Jarrett Leplin)、夏皮尔(Dudley Shapere)、麦金农(E. Mackinnon)等都是科学实在论的拥护者。
(一)何谓科学实在论
“实在论’’(realism)—词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的专有名词,它是每一 个哲学研究者乃至人门者都十分熟悉的。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其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与经验论相对立的哲学流派,实在论的形成与发展贯穿了整个哲 学史之长河。传统的实在论是与唯名论、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工具主义等相 对立的。从其意义上说,实在论一词是指:我们语言中的概念名词,包括类 似“上帝”、“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有所指的,其指示的对象 是客观存在着的。这些对象包括外在世界、数学对象、共相、理论实体、因果 关系、道德与美学属性、他人的心等。实在论的中心思想是某些或全部事物 的存在独立于我心之外,且不论我们是否知道或相信它们存在。
当代的科学实在论则不同于传统的实在论。其基本观点是:我们承认 一个理论具有说明力,就合理地包含着承认这个理论所假定的实体存在。 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之一波依德在谈到科学实在论的主要命题时认为,科 学实在论的主要命题有四个:“1.科学理论的理论术语是说明性的、有指称 的表述,对科学理论我们应当做实在论的解释;2.实在论解释的科学理论是 能够确证的,实际上常为普通的科学证据确证为真,这种普通的科学证据是 从一般方法论立场来理解的;3.在历史上,成熟科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一 个关于成功的、更准确的近似于可观察与不可观察现象的真理问题,后继理 论典型地建立在前驱理论的观察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4.科学理论所 描绘的实在,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思想或理论承诺。”®
列普林则在其主编的《科学实在论》一书的“引言”部分,把科学实在论 的基本观点概括为10个方面:
①R. Boyd,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Realism ^ 'm Scientific Realism j ]. Leplin(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pp. 41~42.
“1.最流行的科学理论至少近似为真;
①最流行的理论之中心术语是真正有指称的;
②科学理论的近似真理性是对其预见的成功之充分说明;
③科学理论的(近似)真理性是对其成功之唯一可能的说明;
④—种科学理论即使在指称上不成功也可能近似为真;
⑤至少成熟科学的历史表明越来越近似于对物理世界的真实解释;
⑥科学理论的理论观点在本义上是可理解的,这样的理解是明确为真 或假的;
⑦科学理论形成了真正的存在的观点;
⑧理论预见的成功是其中心术语指称的成功之证据;
⑨科学的目的是在本义上真实地解释物理世界,它的成功可以通过趋 向于达到这个目的的进步来推测。”®
对科学实在论最为简明的概括,应当是当今西方科学哲学最有影响的 人物普特南的观点。普特南概括道:“无论他们说什么,他们都典型地表示 他们相信真理的符合论。” ®后来,麦金农则在一篇关于《科学实在论:新的争 论》一文中,对科学实在论做了概括。他说:“实在论者总是引证当时流行的 科学理论,并且坚持认为成熟的科学理论的基本术语是指称实在的客体与 事件的,而理论定律则在符合的意义上是真正关于那些客体的,尽管只是近 似的真。大多数具有形而上学倾向的实在论者坚持认为,当这些定律为真 时,就表达了某种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只能由实在的本质和相伴随的活 动力来适当地解释,或者通过因果活动的本体论解释来说明。” ®
尽管已经有了上述几个有关科学实在论的说明,我们仍然无法完全穷 尽所有有关科学实在论的解释。因为,科学实在论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修 正的、变化的。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直至上世纪末,科学实在论经历了近 四十年的发展与变化,在此变化过程中,存在着实体实在论、指称的实在论、 方法的实在论、实验的实在论、尝试的实在论、语境的实在论、语义的实在 论、历史的实在论等等。
不过,种种科学实在论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下列四点:
①J. Lepiin(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p. 41
— 42.
②H. Putnam,WAaiz’sKeaZi’sm? in J. Leplin(e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p. 140.
③E. Mackinnon,Sci.emre,Vol. 46,p.502.
第一,科学理论是有所指的,是说明客观事实的,因此,对理论应该作实
在论的解释;
第二,实在论解释的科学理论是能够确证的,它能够为一般的科学证据 所确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理;
第三,在历史上,成熟科学其预见是成功的,后继理论是建立在前驱理 论的观察知识和理论知识基础上的,科学的发展是趋同的,越是新近的理论 就越具有真理性;
第四,科学理论所描绘的实在,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我们的思想或理论 承诺。
科学实在论坚持真理符合论的基本观点,成熟的科学理论总是代表着 对客体的真理性的认识。
二、反实在论
与科学实在论相左,还存在着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对立面,即反实在论的 科学哲学。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就是主张,科学理论或术语是关于客观世 界的假说,它并不一定指称客观对象,更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真理,科学理 论只是解释现象的工具,前后相继的理论不一定有本体论承诺的一致性。 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劳丹、范·弗拉森、法因(Arthur Fine)、赫斯 (Mary Hesse)、雷谢尔(Nicholas Rescher)等人。
反实在论者对科学实在论的观点持批,的态度。a)反实在论认为,科 学实在论主张的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是含糊的。第一,一部分理论术 语确是有指称的,它描述的对象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一部分虚 构的理论或假设虽然可以从字面上了解到它们是指什么,但其究竟是否存 在我们不得而知;第三,某些理论术语所谈论的实体是变化的,有时可以理 解为是实在的,而另一些时候则不一定如此;第四,在当代物理学与量子力 学中,本体论承诺常常随科学家的注意力的转移而改变,物理学家的实验、 观察所形成的科学理解,是随着他所从事的那些活动来确定的。(2)科学实 在论对理论的总体说明是抽象的。反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理论在一定意义 上具有真理性,但不能肯定其总体上具有真理性,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 论只有在其描述了可观察现象时,理论才是真的。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可观 察性来推断不可观察的现象,一旦理论超越可观察范围,那么理论就不具有 真理性。这就是著名的“拯救现象”的原理。(3)反实在论认为,科学实在论 所谓的理论预见的成功,是理论真理性的证据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在科 学史上,成功的理论可以是不真的,真的理论也可以是不成功的。理论的发 展并不在于理论的真理性程度的高低,而在于理论本身解决问题能力的 高低。
(一)劳丹的反实在论
劳丹是打着明码招牌的反实在论者。他把科学实在论分为两类:一类 是实体实在论,另一类是认识的实在论。对于实体的实在论,劳丹并不像库 恩那样否定理论的本体论承诺。而对于认识的实在论他则做出了较强烈的 反驳。劳丹在《对趋同实在论的反驳》和《对实在论的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网 状批判》二文中,系统地批判了实在论的观点,阐述了自己的反实在论思想。
首先,劳丹抓住科学实在论的“最佳说明推理”,以此为典范对实在论的 真理论与论证方法作了强有力的批判。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理论预见的 成功正是证明理论是有指称以及其所指是客观存在的观点,成功是科学理 论真理性的一个标准。成功的理论与实际的客观存在两者是相一致的,如 果我们认为成功并不意味着理论与实在的一致,那么科学的成功就会是一 个奇迹。对于科学实在论的奇迹论证,劳丹批判道,如果从严格的意义上 说,科学曾是很不成功的,因为大多数的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的确证,它们 都先后被其他理论所取代。显然,科学的成功就是真理性的证据,那么实在 论是达不到其目的的。科学实在论常引以为成功的例子有许多是可以解释 为不成功的,比如探索原子的两千年历史中,在当出现一个成功的理论之 先,曾出现过许多错误的原子论变种;又如波动说,17 —18世纪的热力学、19 世纪末之前的胚胎学等等都有类似之处。反之,成功的理论并不一定是真 理,以太说、燃素说、18世纪化学的原子论、普劳特(W. Prout)的原子论、魏 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的大陆板块漂移说、1820年以前的光之波动 说、17 —18世纪的热之唯动说等等,都在解释相应的自然现象时是成功的, 但后来证明这些都不是真理或近似真理。
其次,劳丹批判了科学实在论关于“后继理论把前驱理论作为一种有限 情形或特例包容在自身内”的观点。劳丹认为,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哥 白尼天文学没有把托勒密天文学和光学的核心结构保留下来;富兰克林的 电学理论也未把它的前驱理论作为一种有限情形包容在自身内;相对论物 理学把以太以及有关构成部分加以摈弃,统计力学也未归入热力学结构,现 代遗传学也未把达尔文机体再生说作为有限情形,光的波动理论也不适用 于微粒光学的机制,现代胚胎学几乎未吸收任何经典胚胎学中的构成成分。 在科学的历史实践中,每一个后继理论对前驱理论都采取了摈弃的方法,先 前的理论在每个层次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内容都发生了丧失。即使
在那些基本本体论无所改变地方,许多理论也不能保留原有理论所有的成
功解释。
再次,劳丹还批判了科学实在论的真理符合论。劳丹认为,按照传统的 观点,对科学研究的辩护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们对真理的探索,二是重视 科学的实用价值。但是,他认为这两方面都是根据不足的。他说:“就我们 所知,科学并不提出真的、甚至高度可能的理论。同样,现在是公开承认培 根派的乐观主义命题亘古永错的时候了。科学中的许多理论活动,以及科 学中大多数最好的理论活动,都不是直接在解决实际的、或有社会效益的问 题。” *这就是说,我们是否能获得真理是不可知的,就连我们能否获得“高度 可能”也是值得怀疑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能否达到真理这个目的,也不能 知道我们是否在接近这个目标。科学活动也不是为了达到什么社会效益, 而在于解难题,科学是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
(二)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
范·弗拉森是塞拉斯的学生,他的思想被称为“建构经验论”,他被认为 是反实在论的代表人物。1980年他出版了《科学的形象》一书,该书出版后 曾引起了科学哲学界的较大反响。由于他的建构经验论的思想比较温和, 被很多人所接受,许多科学实在论都因此而纷纷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对科学 实在论作了修正。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实在论的错误在于承诺了以下观点:第一,承认 形而上学是经验论的基础,形而上学的假设是合理的。第二,科学实在论的 论证形式超越了可观察的范围。因此,他试图建立一种“建构经验论”的科 学哲学。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观点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科学活动的目的是建构“经验上适当的”理论,而非达到真理。
范·弗拉森认为,科学理论是一种与客观世界大致相适合的模型,这个 模型是我们在观察基础上依靠逻辑与数学方法建立起来的。理论建构的目 的不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的完全一致,而是为了要适合于可观察现象。 科学活动是建构,而不是发现,是建构符合现象的模型,而不是发现不可观 察物的真理。在他看来,建构这种符合现象的理论模型,是科学活动的本质 特征。科学发展是在两对矛盾中实现的,其一是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客观世 界原型之间的矛盾,其二是理论的修正与理论必须和客观现象相符合的矛
①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44页。
盾。与此不同的是,科学实在论违背了经验的适当性原则,它根据不可观察 物的论断推出了不可观察物的真理,使科学成了一种信念,从而向主观性做 出了让步,让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工具性的推理方法所取代。在科学活动中 没有主观性是不可能的,但主观性只存在于应用科学,而非存在于基础研 究,基础研究应当完全符合逻辑的语义规则,理论必须追求与可观察现象相 符合。
范·弗拉森之所以如此强调可观察性,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像 探测器那样起作用,这是无可怀疑的,就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那样,唯 有可观察性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一旦我们相信从可观察物的真理推出不 可观察物的真理,那么我们就在认识论上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实际上人 们的认识是不完善的,科学活动是可以随时对理论加以修正与补充的。
第二,范·弗拉森在科学理论本质的理解上是反实在论的、语义学的, 而在科学理论的应用上则是工具主义的。
科学理论的本质的问题,与人们对理论结构的理解是个二而一的问题。 在对理论结构的理解上,范·弗拉森受贝斯的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语义学分 析。范·弗拉森则认为我们应该在本义上来理解科学语言,至于这个语言 所表述的科学理论并不一定真才是最好的。范·弗拉森的观点回避了指称 问题,不需要指称原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于是就避免了本体论的承诺问题, 而真理与否的问题在他的理论中则属于语义学。至于理论的运用,存在两 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的说明力,一个是理论的评价。在我们颂扬一个理论 时,我们所赞扬的是理论的诸多优点,而不仅仅是理论在经验上的适当性。 特别是一个人在接受一个理论时,考虑的是该理论的实用性,而非考虑它与 世界的关系。范·弗拉森认为,语用的因素是理论的一个优点,这种优点是 借助于语境来说明的。人们为什么接受一个理论,除了相信该理论为真外, 就是他原先所接受的科学世界图景与该理论是一致的,这个理论对他来说 是方便的、有用的。而他谈论一个理论时,理解者必须根据他说话时的语境 去理解,根据他的使用方式去把握。理论是科学活动的产物,但科学活动的 其他方面往往是不真实的,尤其是理论的评价是依赖语境的,运用理论解释 现象的语言也是依赖语境的。
由此可见,范·弗拉森在语义学的科学本质观上是反实在论的现象主
义的,而在科学之应用上则是工具主义的。
(三)法因“自然的本体论态度”
法因是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名字,他的哲学思想虽然不是那么丰富,但 · 50 ·
其所使用的概念有点类似于费耶阿本德。这是一个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 论争论中产生的怪才。1986年,正当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山重水 复疑无路”时,他出版了《动荡的游戏》一书,一时使人看了有点“柳暗花明又 一村”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人们已经对这场争论感到有点不耐烦,十几 年的争论似乎令人失望,找不到统一的结果。而法因则在此时认为,实在论 已经死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叫做“自然的本体论态度"(Natural Ontological Attitude,以下简称为NOA)的观点。这种观点是为了避免科学实在论与反 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争论提出的,是应对“元理论探讨的失败”的一种方法。
第一,宣称实在论已经死亡。法因对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都作出了 批判,认为实在论接受的是一种标准的“模型论”观点,这个模型就是确定的 世界结构,其对应关系就是直接接触外部世界的认知活动。而反实在论虽 然批评了科学实在论的真理观,但却仍然坚持把某种一致性作为科学的目 的,因此一部分人成了真理贩子。一切符合论都因其存在着反例而被击败, 反实在论对科学实在论的批判正是利用了这些反例。因此,反实在论者则 试图把真理问题修玫为可接受性问题,理论的接受仅仅与相信理论具有经 验适当性的信念有关。这就是说,理论的接受涉及理论的实用维度。这是 一种认识论上的行为主义观点。按照法因的观点,这种反实在论的观点仍 然是真理贩子的一种变种。他认为,接受论的形而上学论证与实在论的形 而上学论证其实质没有什么异样。实在论认为真理就是与客观事物的符 合,而行为主义认为在于它的可接受性,然而,可接受性的根据又在哪里呢? 显然这仍然会陷人无限循环论证的矛盾之中。
第二,鼓吹“自然的本体论态度”,消解科学哲学的影响。法因认为,一 切实在论都已经死亡,一切元理论的探讨也都归之于失败。如果科学哲学 一定要把自己凌驾于科学之上,那么它就一定会是途穷路绝的,因此他建议 人们要谦虚谨慎,不鲁莽。为了避免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争 论,他建议提出一种叫做NOA的开放的自然主义科学观。他认为,假如我 们拆掉了科学哲学这个科学的脚手架,那么我们会发现科学仍然以其自己 的方式健康地屹立在那儿,甚至会感觉到它比之以前会更好。所有的哲学 即什么什么“论”或“主义”(诸如实在论、唯名论、唯心主义、约定主义、建构 主义、现象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等等)都是从语义学甚至关于真理论的 描述中派生出来的。NOA则采取了非理性的态度,它评价性地强调各种局 部性科学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对科学实践本质主义重构的不可能性。NOA 则尊重科学实践的具体环节,关心科学实践活动,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环节 来解释科学理论。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对科学的解释就好像是把科学当作了一场表演,一 出戏或一台晚会,它的表演需要演奏与指挥,而他们两者则为谁表演得最好 争论不休。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假如科学是一场演出的话,那么它也是一 场观众与演员的同台联袂,就连同表演的说明书、节目单也是演出的一部 分,如果我们对演出有疑问,那么这个疑问也在演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为 剧本是永远也不可能完善的,任何过去的对白都不可能决定将来的演出。 这个演出不可能受某种总体上的见解和阐释的影响,它需要随自身的发展 找出与之相适合的局部解释。所以,这种开放的科学观也就是法因所说的 “自然的本体论态度”。这种态度是既非实在论的,又非反实在论的态度,抛 弃了总体性观念和永恒、本质等观念。如果我们采取了这种态度,那么就一 定会主张按科学本身的主张来对待科学,而不会把某些主题硬塞进科学的 理解。如果采取了这种态度,那么那些总体性解释、科学哲学的“论”;就会 表现为科学的空洞外壳,它们是无法理喻的。科学有自己的历史,它实实在 在地植根于我们的日常思维中,科学史不需要任何固定不变的因素,无需齐 一性、真理概念等。
他认为,NOA是一种启发式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我们过去对待某些 本体论问题的观点是受科学自身的实践活动所限制的。作为一种启发式的 态度,它所坚持的就是容忍各种怀疑论和各种不同的观点,努力让科学自己 发表意见,而不必借助于形而上学的助听器。
第三,主张科学哲学是为了给科学家的实践进行辩护。法因的NOA也 不是一种否定哲学的态度,他所要否定的是实在论与反实在论探讨问题的 方式。“NOA不应当被理解为鼓吹哲学的终结,甚至是限制科学哲学的,因 为NOA把哲学看作像科学一样,也是一组具有自己历史的实践。”®法因认 为,从总体上解释科学为真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没有一个固 定不变的基础能够与科学认识形成对照,作为检验该理论真、假、好、坏的标 准。所以,要摈弃基础主义就要摈弃真理概念,相反,终止相信真理概念是 那些实质性的事物相符合的理论、解释或图景,我们就会中止基础主义。因 此,科学哲学不是要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真理,或者相信存在着经验的适 当性,而是一种承诺、一种态度或一种探讨方式,这种态度就是对科学实践 进行辩护。
法因的态度提供了一种解决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方式。多年
①Arthur Fine,T'AeS/uijfeyGaTw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p. 10.
来,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总是围绕着以下问题展开:什么样的证据 会使一个科学理论优于另一个科学理论?我们如何测定一个理论的经验强 度优于另一个理论?电子、质子、中子等量子力学的概念指称实在吗?它们 真实地存在还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信念在科学研究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 用?什么是科学说明,我们对说明应该做实在论的理解还是作反实在论的 理解呢?是什么使得我们接受一个科学理论而不接受另一个呢?对于概率 我们应该作何种理解呢?这些问题的争论最后总是不能达成统一的理解, 而往往是陷于形而上学的困境。因此,就法因抛弃形而上学的争论、摈弃思 辨来说,是积极的,而就其把科学哲学看作完全是无作用的多余的理论,他 又是悲观论的,是哲学消解论的翻版。法因的观点显然简单易行,但是这种 观点也未必能行得通。因为,当科学家们对某些问题也束手无策时,他们也 同样会陷人形而上学的争论或者假设性的争论。
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除了劳丹、范·弗拉森、法因等人外,还有达米特 (Michael Dumett)、雷谢尔、罗蒂、泰南特(N. Tennant)等人。他们都认为, 科学实在论的真理论(一个陈述或者真或者假)是不可能的,科学实在论关 于理论术语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描述是不恰当的。在反实在论的影响下,科 学实在论纷纷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使科学实在论摈弃了一些思辨的形而上 学概念,转向考察具体科学哲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四、科学实在论的修正与发展
在经过反实在论的反驳之后,科学实在论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理论, 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如果我们把科学实在论的发展看作一个过程,那 么,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典的科学实在论,其学说可以概括为:“科学关于事物本 质的说明是真的,那些事物的本质是真正存在的。”®在整个70年代,大多数 科学哲学家都持这样的观点。但是,随着劳丹和范·弗拉森反实在论者对 科学实在论的批判,科学实在论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见解。于是,一时各种 不同种类的科学实在论观点迅速兴起,例如实体的实在论、语义的实在论、 内在的实在论、语境的实在论、常识的实在论、测量的实在论、历史的实在 论、实验的实在论等等。
第二阶段,就是修正的科学实在论。由于科学实在论受到了反实在论
① Arthur Fine,TTie S/m是:y Game,p. 10.
的严厉批评,所以其对实在论观点的辩护出现了各种弱化的趋势。这种趋 势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情形:
第一类是由波依德提出的对科学方法的实在论辩护。
波依德认为,范·弗拉森提出的从可观察物的论断的真理性不能推出 不可观察物的论断的真理性的观点,实际上是一个外展推理的方法问题。 在实在论看来,范·弗拉森对实在论的反驳“只是从某些独特的经验主义的 认识论考虑”,然而,人们不应该只针对孤立考虑的认识论的外展推理的合 理性问题,而应该集中于经验主义者和实在论者捍卫的科学知识的总体论 述的相对价值。经验主义的主要依据是:一切事实知识都必须立足于观察。 但是,这是一个归纳论证。那么,我们如何得知归纳方法是可靠的呢?难道 我们不是诉诸这个方法的成功么?归纳概括之所以可靠,是因为我们作出 了这样的判断:“实际上得到的过去预言的成功,保证了我们相信体现在理 论中的关于可观察实体的归纳概括。” ®“经验主义者瞄准了对科学知识的一 种有选择的怀疑论说明:关于不可观察实体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但关于可观 察实体的归纳概括有时在认识论上是合法的。”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 在认识自然界时其本身就具备了这种能力,能证明和支持这种实在论论证 的是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他说:“科学实在论者的观点并不取决于或借助于 被孤立地考虑的那种外展推理的力量,而取决于被评价的东西是经验主义 的认识论和正在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认识论的相对优点。” ®所谓自然主义 认识论,就是承认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认知是人类这个自然物的一 种能力,一种与其他生物种类更普遍、更高级的能力。在自然主义认识论看 来,整个自然秩序是统一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自然界,正是因为人类存 在于自然界中,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各种机能是在适应自然 界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当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自然主义的认 识论比之于90年代后的自然化认识论,还只是一个雏形,很多方面在对科学 知识的辩护上还是有欠缺的。
第二类修正的实在论是普特南和爱利斯(B. Ellis)的“内在的实在论”。
他们认为,真理存在于理论内部,从理论本系统来说,是可以获得真理 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只有相对于某一理论框架才有意义,客观
①R. Boyd,J. Leplin(ed. ),Uni- 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p. 69.
②Ibid. p.73.
③Ibid. p.75.
的对象并不独立于概念框架而存在,我们所谈论的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而是相对于我们人的,这种真理没有绝对性,它只是内在于我们人类和我们 人的世界的关系之中。一种理论有自己的世界,多个理论就有多个世界,因 此,也就有相对于自己的多重真理性。
普特南早期的哲学是科学实在论的,尽管他自己不太喜欢用科学实在 论这个词,认为实在论这个词与唯物主义并不相同,而一些人把科学实在论 等同于唯物主义是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奎因对本体论承诺的探讨中,把理 论实体的存在与我们说什么存在区分开来,以致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他在著述中坚持认为,科学实在论关于成熟科学的理论术语是有指 称的,其所指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符合论观点是正确的。不仅人们所说的原 子、质子、中子等理论实体存在,而且数学必然性和数学可能性也是客观的, 对于那些既不是物质对象又不是数学对象的实体也应持实在论的态度。因 为,如果我们不存在真实,那么我们之间进行交谈从何处开始呢?然而,由 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以及劳丹和范·弗拉森等人的反实在论观点 的影响,普特南开始转向“内在的实在论”。
“内在实在论”一词最早出现于普特南在1976年写作的《实在论与理性》 一文中,他在《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中明确地使用了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 观点。《理性、真理和历史》一书在英美哲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在此书中, 普特南提出了对传统二元分裂式的哲学思维进行改造,认为理论指称的意 义是在我们的语言的内部才能得以确认,客观性并不是由世界本身来决定 的,而只能是由人的参与来决定的,是“人的客观性”,真理的问题与合理的 可接受性问题两者是相关的,所谓真理也就是合理的可接受性,而合理的可 接受性的标准也就是真理的标准。但是,合理的可接受性涉及文化的价值, 事实与价值相互渗透着。普特南说道:“真理不是终极之物,真理本身还要 从我们的合理的可接受性标准那里获得生命。” ®普特南认为,合理的可接受 性并不能替代真理的标准,“真不能直接成为合理的可接受性,有一个根本 的理由;真应当是一陈述不可或缺的一种性质,而被判明正当则是一陈述可 以失去的性质。‘地球是平的’这个陈述在3000年以前很可能是可以合理地 接受的;但在今天却不能被合理地接受了。但是,如果说‘地球是平的’这个 陈述在3000年以前是真的,那就不对了,因为那会意味着地球已经改变了形 状。事实上,合理的可接受性既是时间性的,又是相对于某个人的。此外, ①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页。 合理的可接受性还有一个程度问题”。®
1990年,普特南出版了他的《戴着人的面孔的实在论WirA a Hitman Face)—书,正式地从较强的科学实在论转向内在的实在论。在本 书中,他强调理论对象对人的依赖性,强调科学知识对认识主体和认识工具 的依赖性,主张真理多元论和实用论,明确地宣称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实在论 决裂。普特南既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在论的实在论观点,同时也反对相对主 义。普特南认为,如果外在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个离开我们 语言和理论而存在的实在,这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都只是一些与世隔绝的 “缸中之脑”,因而我们所谈论的所谓事实便是一些幻觉。另一方面,普特南 也认为相对主义是立不住脚的,因为一个相对主义者不能肯定任何事情,也 就不能决定任何一种实践,这无异于一种“精神自杀”。而内在的实在论观 点其主要特征是“在它看来,构成世界的对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只有在某个 理论或某种描述之内提出才有意义。许多(尽管不是所有)‘内在论’哲学家 还进一步主张,对世界的‘真的’理论或描述不止一个。在内在论者看来, ‘真理’是某种(理想的)可接受性——是我们的诸信念之间、我们的信念同 我们的经验之间的某种理想的融贯(因为那些经验本身在我们信念系统中 得到了表征)——而不是我们的信念不依赖于心灵或不依赖于话语的‘事 态’之间的符合。并不存在我们能知道或能有效地想象的上帝的眼光;存在 着的只是现实的人的各种看法,这些现实的人思考着他们的理论或描述为 之服务的各种利益和目的。” ®内在实在论并不主张理论会内在地符合对象, 而是主张“对象”并不独立于概念框架。某一共同体所使用的符号是能够在 这些使用者的概念框架中符合特定的对象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应当脱 离我们的概念框架去谈论对象的客观存在或者什么认识的对象,不可能也 不应该追求一种外在于我们人类的唯一对应于世界的形而上学基础。
普特南认为,就形式而言,事实与真理是两个等值的概念。通常人们用 事实来解释真理,例如“太阳是热的”这是一个事实,因此,“太阳是热的”这 句话为真。然而,在普特南看来,这只是涉及真理的形式问题。在现实中, 人们接受一个真理或者理解一个真理,是与我们怎样理解一个事实相关的^ 当某人说“太阳是热的”时,我们会自己去体验一下太阳是否真的热,否则我 们会怀疑这个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一个判断是否为真,是否符合事实,这 是与某人作出合理的判断相关的。人们在作出判断时,所依据的是一致性、
①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第61页。
②同上,第55 —56贡。
简单性、好的、善良的、美的、有效能的等等,而这些词既不能说是客观的,也 不能说是主观的,它们是和人类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的。
然而,无论普特南对其内在的实在论做什么样的辩护,其内在的实在论 却始终存在着被人误解的缺陷。首先,他的内在的实在论是针对形而上学 实在论而提出的,但是,由于他一直强调内在的二字,而使人们忘记了他的 观点还是“实在论”的。其次,虽然他对相对主义做出了区分,强调自己的观 点不能被理解为相对主义,认为相对主义是自我否定的。正因为人们在理 解普特南内在的实在论时重视“内在的”二字,所以人们的视线就变得模糊 不清了,人们无法把其内在的与唯我论区分开来。由于其内在的实在论非 常强调概念框架的作用,使得人们的理解变得较为随意。所以,普特南从语 义的外在论转向内在论,似乎有点南辕北辙了。
正是因为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有着明显的相对主义性质,所以批评他 的观点也越来越多,在人们的批评声中,普特南不得不又转向自然主义的实 在论。1990年,普特南在《戴着人的面孔的实在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与内 在实在论的总体思路不相同的自然主义实在论,也称为“新实用主义的实在 论”。在这个时期,普特南承认,早期关于内在实在论的阐述仅仅是解决形 而上学实在论的令人不满意的尝试。他觉得早先的心灵与大脑同一论还没 有厘清心灵与世界的关系。科学实在论把这个关系看作是语义的关系,认 为外部世界与我们的语言是直接对应的,内在实在论把两者看作是同一的, 认为语义关系只能在概念框架内部得到说明,以致心灵与世界的关系并没 有得到解决。为了解决这对关系,普特南主张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回到人们 的实践中去。这个时候的普特南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 分,它不但没有把我们与世界割裂开来,反而是两者不可分割,谁也离不开 谁。世界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世界,两者在我们的生活实 践世界中互相融为一体。而生活世界是整体性的,我们很难把价值与事实 以逻辑的形式区分开来。所以,生活的世界是人类面临的唯一实在,随着人 类的生活的改变,实在概念也在发生改变。
第三阶段是萨普的“准实在论”。
萨普的科学哲学思想反映在他的《语义学的理论结构观和科学实在论》 (1989) —书以及《理论与现象》、《科学理论的结构观有何错误?》等论文中。 概括地说,他的思想是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中综合的结果,是讨伐 范·弗拉森反实在论思想的产物,是科学实在论在这场争论中不断地让步 的结果。由于在看待理论与现象世界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于 是就形成了激进的实在论、温和的实在论和激进的反实在论和温和的反实 在论之别。一切实在论者把赌注押在符合规则上,而一切工具主义者则通 过两种方式来消除实在论在符合规则上的不足:一是通过把理论贬低为推 理工具来取消理论术语的指称作用;二是重建现行理论,使现行理论避免理 论对象是客观实在的实体的观点。
第一,萨普批判了范·弗拉森所谓可观察、不可观察的区分,认为这个 区分归根到底是依赖于理论的区分的。可是,实际上许多理论根本就没有 论及可以观察的东西,许多理论的辅助性假说虽然不一定得到观察的证据, 但却在科学说明中占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在普朗克把对爱因斯坦的 黑体辐射中,爱因斯坦假定允许使用辅助性假说,这产生了坎普顿在实验上 能够检验的预见,坎普顿实验确立了爱因斯坦假说的真理性,因此,扩大了 包括光以个别粒宇的方式传播的可观察范围。所以,把辅助性假说限于不 可观察的现象会排除诸如此类的科学发展,因而与科学实际上决定什么是 可观察的途径不相一致。萨普认为,“最终可观察”应该是理论证据之标准, 也即是说,虽然我们现在还不可能观察到,但最终我们有能力观察到。
根据这个“最终可观察性”的观点,萨普认为科学实在论必须求助于与 “最终可观察”相联系的真理符合论。因为科学家在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 中,只能在与资料符合的基础上、在背景信念和科学知识体系所接受的理论 基础上评价理论。范·弗拉森对观察、不可观察的区分是不可行的,是与科 学实践的历史相悖的。假定范·弗拉森的经验适当性最近似于科学关注的 真理,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推出反实在论就是正确的,因为哲学试图解决的问 题显然不是科学问题,我们无法保证说满足于科学理论的东西就一定能满 足于科学哲学的研究。
第二,萨普从以上本体论观点出发,形成了一种准实在论的理论结构 观。萨普认为,“科学理论一般总是描述物理系统的运动,它是实际现象的 理想化了的复制品”,以往的理论观“把理论看作语言实体,事实上理论是超 语言的”。®萨普强调,理论与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种图像关系,科学实 验和科学家的实践把这两者联系起来,科学观察和科学家对实验的评价结 果说明的就是这种图像对应关系。我们不能通过探讨科学世界观转变对理 论的意义之影响来讨论理论观,而是应该通过探讨实验与理论确证的途径、 通过探讨现象如何与实验联系起来的方式来建立理论观。这就是萨普所说 的语义学的理论结构观。按照这种观点,理论被给予一种准实在论的解释,
①F. Suppe,Theoriesand Phenomena,in Developments of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edi- ted by X. Leifeller and E. Rohler, Reidel* 1974, p. 46.
萨普认为,科学实在论对科学理论的本体论承诺的理解是必要的,但这并不 意味着本体论承诺对于科学研究是否必要。所以,借助于符合规则来说明 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不过符合规则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它很难 说明一些暂时得不到观察资料支撑的理论假设。所以,这些理论的辅助性 假设只有通过语义学来理解。萨普一方面承认理论对现象的“地图”作用, 承认科学的目的是求真,坚持真理的符合论规则;另一方面,又承认一部分 理论只是为了说明其他理论、定律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只能用语义学分析的 方法来进行分析,经验的真与理论在语义学上的真是有区别的。
第三,萨普趋向于用概率观点说明理论之真理性。萨普坚持科学的目 的是求真,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科学家的活动是盲目的。不过萨普的观点 并非坚持认为经过确证的理论就是真理,而是认为理论在经过无数次实验 证明与科学家实践评价后得到了可行性,即他所说的“高度可能”的特征。 如果理论在实验检验中与现象存在着经验的关系,或者说是经验地相关的, 那么理论在经验上就是真的,或者说是“高度可能的”。“理论从属于大量的 实验检验,这些检验在于把理论作出的预见和对物理系统的观察加以比 较。”®科学研究事业是共同协作的有预定目的的冒险,以致各种各样的实践 者都能评价他人的发现和根据他人的发现做出行动。“单一的科学家不可 能创造出自己的科学,必须依赖于同仁们的劳动……科学要求科学的发现、 科学结论必须得到实验的支持和其他实践者的评价。” ®全人类在日常生活 所面对的实在世界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经验规律性特征的同一探讨,都 导致了科学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发展、越富有人的智慧的观察手段、 实验手段的更新,都提供了科学理论客观性以最有力的证明。
萨普还就过去的传统归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传统的归纳法 在某种意义上是有效的,但传统的标准的归纳法是一种贫乏的没有希望的 推理模式。理论的真理性不是通过标准的归纳法得到的,而是通过科学家 们的可行性评价,通过实验中确认的结果的比较,从而肯定理论是否“高度 可能的”。“如果观察表明许多有y起作用的例子,比没有y的情形更可能产 生X,那么下一个有y起作用的例子将比任何没有y起作用的例子更可能产 生x是十分可能的。”®萨普还主张把理论、观察、实验和知识四个方面有机 地结合起来,他说:“理论、观察、实验和知识是一起产生的,适当的科学哲学
1.F. Suppe,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heories and the Scientific Realism « p. 141.
2.Ibid, p.382.
3.Ibid. p. 404.
尤其须提供这四个方面相结合的说明,这四个方面能够说明实际的科学实 践如何成功地在各种使用中提供给理论适当的知识。” ®
五、科学实在论的最新进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出现了准实在论观点,但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 论争论仍在继续。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类似于古德曼(Nelson Goodman)的“非实在论”,主张世界是由人的思想的构造。在古德曼看来, 构造世界与理解世界、认识世界是相辅相成的。构造世界和认识世界,同属 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前者如同我们的发现,后者如同我们的重新理解;前者 如同创造,后者如同理解。理解与创造是互相的,两者并不存在矛盾。古德 曼把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把世界的客观存在和我们对 世界的认识混为一谈,把世界的独立的客观存在和各个个人对世界的无数 个不同的认识混为一谈,严重地歪曲了世界的真实性,严重地歪曲了人们对 世界认识的统一性。虽然古德曼不像过去的唯心主义那样认为世界是我的 观念之产物,不是把世界看作是我们建造房子那样建造的结果,但是,他把 世界和人的观念直接等同起来,当作是人们理解的结果,显然是唯心主义 的,尽管其不同意人们把他称之为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哲学并不是在构造 真理,并不是向人们解释求取真理的方法,也不是向人们说明理论描述的对 象是否客观存在,“我相信,哲学必须考虑全部构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 但恰恰在他这样说的时候,他又认为,我们构造世界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个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结论,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世界的 认识。这样一种观点显然是虚无主义的。
到本世纪初以来,形成了“结构科学实在论”思想,认为我们的理论是一 个结构,而世界也是一个结构,这两者是同构的。科学没有告诉我们事物的 本质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事物的结构是什么。因为,世界的全部存在就是 结构。尽管我们对这样一种结构的实在论还不是太了解,但是,这说明了科 学实在论的争论仍在继续。
【本章思考题】
①怎样看待20世纪科学主义的形成与演变?
②如何理解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关系?
(D F. Suppe, The Semantic Conception of Theories and the Scientific Realism , p. 428.
② N. Goodman* On Starmaking, in Starmaking· Realism-, Antirealism and Irrealisnit Peter J. McCormick(ed. ) MIT. 1996, p. 159.
③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在文化上的权威性地位?
④怎样看待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
⑤准实在论究竟与科学实在论有什么不同?
⑥法因的“自然的本体论态度”有什么合理之处?
【建议阅读书目1
①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駿、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年版。
③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④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兰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版。
⑤费耶阿本德:《告别理性》,陈健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艾耶尔:《语言真理和逻辑》,尹大貽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⑦弗兰克:《科学的哲学》,许良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⑧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查汝强、邱仁宗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8年版。
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版。
⑩夏皮尔:《理由与求知》,瀹平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