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不带任何夸张地直立着;悬棺,静卧千年,依然固守着那份独有的神秘与肃穆。唯崖下溪水,悠缓地流淌着;才仿佛在氤氲中不经意间激荡出远古的气息,让人领悟那曾有的豪迈与悲情。恰是如此地内在互融,才使这碧水串起丹山成片,织就出赣东北部特有的丹霞美貌。 “三只蚊子一盘菜,二只老鼠一麻货,老鼠尾巴作腰带”。传说中的村庄,够令人恐怖的。幸亏张天师为了母亲能安歇一宿,布施道法,把蚊虫赶个精光,才使仙水岩旁留有这可供遐想却难于思议的“无蚊”名村。 大凡名山胜水,不沾仙便不足以显灵。仙水岩更是如此:峭壁阵列,无神斧不至于这般陡直;小河波光粼粼,无造化不足以如此清澈;岩洞悬棺,不凭仙力怎会那般惊人。更莫道传说故事,也是这样地诡秘: 相传战国时期,泸溪界河,东、西敌对;河西男子因时常到河边挑水,巧遇河东美女;两人日久生情,竟都难于自拔,便暗中相约,偷吃了禁果。无奈,国法不容,双双竟被极刑抛尸,唯留下身石化献羞于此。 直到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来此肇基修炼九天神丹,过往船只增多;天师之母实在不忍,劝说天师推动峰岩,遮住女羞。故此峰亦称“遮羞岩”。 传说当不可信。然地处环境,实非人造。不信之处又生疑虑;更何况,身处络绎不绝的游人之中,那无数的面孔表情,无一不证实着如自己这般疑虑者还大有人同。 “知道吗?每年许多游客还是慕‘遮羞岩’之名而来的”。导游说得自信、权威,也说得骄傲。“日本人还把这景点称为‘天下第一绝景’呢……。”同船游者无不信服点头。 这便是开放之初,游历尚无雕琢的名胜实记。悬棺也好,“遮羞岩”也罢;千古异景,无非是奇山胜水被人为地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自然虽是最牛的神仙,若独缺人文,那奇特异景又有何意? 仙水景区的独特,就在于它曾用无穷无尽的软实力雕塑出栩栩龙虎山躯;配之以丹霞地貌专有的“顶平、坡陡、麓缓、洞怪”等奇形异态,足使游人流连而惊心。 仙水柔媚,龙虎却张扬着雄姿;一山兼具刚柔,更可引人深思。倘若文武相较,武之实用也不能说毫无时利:此地最高的峨眉峰,其峭壁间,就依山筑墙建有南唐时期的兵寨,那是当时对抗闽越的前线。但武争只会在现实中产生输赢;文化却能历史地沉淀出富足意识,这恰是人类共存能得以互赢的基础。所以,武运终不可长久,历史总是独衷于文化;正如孔子在赞叹周礼时所宣示的那样:“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同样,“千尺云崖上,仙城白莲开。”演变到宋时,龙虎山便能统领江南道教、总领三山符誌,成为道教传播发展的中心。随后,历代天师更与孔子世家并举,分传道、儒之教,竟成“南张北孔”之说。 武攻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文化盛世,则龙腾虎跃、金蟾望月。文明程度的提升,何须残酷为代价?这便是千古景区遗留下的文化符号。 只是年年景相似,岁岁人不同而已;偶尔思虑起“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的告诫;便更会惊心于文化的双刃与自己的无所作为。 正是这种内心驱动,才偏好龙虎;也许还有生肖属虎的原因吧:正是当下讥为“386世代”而时常生发出的内心惶恐。 有首顺口溜,是这样概括“386世代”的属性:“出生在灾害时期,成长在动乱时期,分配在调整时期;气壮时无所适;气衰时无所依。”按网络流行语便是“折腾得够呛”。个个“虎落平川”的模样,总是镌刻在木然的脸上。 虽藏无奈,却也与他人一样,把对龙的敬重,视为民族根本。据说查海遗址发现的“摆塑龙”,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远远超出五千年的文明史。所以,寄情龙虎,算是一种陪衬,更是一种心理补偿吧! 机遇与挑战同在。按时髦说法,中国在加入“WTO”的十五年之后,便会出现“黄金时期”。但愿“打虎拍蝇”之后,肖虎之辈也能享受“梦”般的殷实生活。这又使我对“虎视眈眈”这个词,多了一重自己的独特理解。 人在穷困时,便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天地祖先。这是司马迁在思悼屈原时说过的话。不料,却在我们身上又如此真实地应验了出来。终极思考的风行,便很能说明这一点。而对它的简单切入,莫过于“龙虎”二字,真正带有历史与现实完美结合的意味。但惶惶于其间缺少的文化链接。因而也就特别地留意起来: 龙,应是民族图腾文化残存于今的生动概念。商周前,传伏羲为“人首蛇身”, 被视为“神龙”,而尊列“三皇”之位。“子不语怪、力、乱、神”。故真诚地既肯定伏羲为文明的创始者,却也如实地恢复其五帝之首的位置。在孔子看来,正名才是头等大事。为此,后人也生出诸多创意:炎帝是因“其母被神龙首感”而生于常羊山;黄帝生下来便是“龙颜”。这就将“龙的传人”与“炎黄子孙”相承互融为一体了。直至我辈,便也自豪地忝居其中。身上灌涌着神龙的血液,迸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来求索”的悲壮豪情。 这种豪情激励着我再次登爬龙虎山,并为破解“灵罐八字”找到了突破口。 2002年清明,龙虎山惊现“八面罐”灵函,其外函顶的内侧,阴刻着“宝月行源心记净空”环状排列的八个字。因八个面上每个面各占一字,起着不明,且“源”字的三点水写在了“原”字的右边。 在破解此谜的过程中,最令人诧异的是:在疲惫不堪之时,竟会闪现出“龙”的意象,进而映射出与伏羲相关的意念。而这些,却正是能够顺利解谜的关节。 设想着此八字的定位,一定得按“伏羲之易”进行分解与排列。果然,在确定方位与次序后,再依其顺、逆时针所读的两字,排定卦象,解读爻辞,竟使八字能够译为较为完整、顺畅、达意的白话文本。整整两年的艰辛,终于有个不以为然的结果;但“龙虎”二字的印象,便在心里深刻了许多。 先后两次登涉龙虎。体验却截然不同:先前那种隐戾喜噱的羞涩招揽已然被高猛豪霸的时尚叫卖所刷新。古今误人之处何不如此:穷困时,心怀斗勇以争平天下;稍以富,则气粗易怒睥睨人事。 龙虎本为一体,其中“龙”的底蕴才应该是它的本色。无论虎姿如何,唯有本色的保留,才会有长久内在的生气。 每当想到这里,脑海里总会浮现龙虎的山影:将来,我们会不会因底色的改变,而使生气只显露于表面? 2004.03.21于向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