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黃簡講書法:衞恒《四體書勢》導讀2

 东方竹马 2015-04-23

昨天請大家去窮搜一下「楷法」的資料,我當然知道不容易。

要注意我現在講的是王次仲「楷法」。「楷法」一詞後來有引申意義,如《南史?柳世隆傳》:「司馬公所為,後生楷法」,這裡是講一個人的行為,足為楷模,而不是講書法。書法有很多術語,成為我們日常口語中的用詞,如「一波三折」,形容事情曲折,而本義是指一捺有三過筆,意義完全不同了。

「楷法」原意是什麼?我追蹤多年,《歷代書法論文選》中有「楷法」的都找出來,尚嫌不夠。後來越找越多,前後三十年,古籍中找到「楷法」共計196條。

這些資料中,最有價值的,當然是最早的那一些。唐宋之後,爭議蜂起,加了很多個人意見。而且不客氣地說,很多人古籍還沒有讀通,下筆就洋洋千言。

古籍要反覆讀,仔細讀,每一個字都不要放過。


「楷法」是一種書寫技法,不是一種字體或書體。

「楷法」最早出現於衞恒這一篇,接下來就是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梁﹞鵠後。毛弘,﹝梁﹞鵠弟子。今秘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

羊欣是王獻之的外甥,書法親授於獻之,無論如何,這個人值得注意。羊欣這一篇很多紀錄可和衞恒相印證。

衞恒說「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羊欣說是「八分楷法」。「八分」是書體,「楷法」是技法,「八分」是用「楷法」寫成的隸字。梁鵠弟子毛弘在祕書省教八分,其實就是王次仲楷法發展下來的。


羊欣又記載韋誕的故事:

﹝韋﹞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手寫。魏明帝起凌雲台,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絙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比下焚之。乃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

韋誕大約有恐高症,被吊車吊到高處書榜,下來把毛筆都燒掉,告誡子孫「絕此楷法」。還有一個張弘: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


和羊欣同時期的北朝王愔,說:

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南齊?蕭子良云:

靈帝時,王次仲飾隸為八分。


這四家時間最早,身分最權威。讀這幾條資料,我們已有所悟:

1. 楷法是東漢王次仲創立的,其後大批人學習追隨。

2. 用楷法去寫隸字,寫成一種新風格,稱之為八分。

3. 八分比原來的隸書漂亮,所以說「飾隸」。飾,裝飾也。《玉篇》「修飾也」,《逸雅》「飾,拭也,物穢者拭其上使明,由他物而後明,猶加文于質上也」。現在女人頭上戴的,稱之為首飾,即是此義。

4. 八分大字往往寫得輕靈,稱為飛白書,用於宮殿題署。現在題署黑大方光,和古代不一樣。


所謂學問,就是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這種工作極其寂寞,然錢穆先生說過:做學問就要「耐得寂寞」,沒幾個人肯做。「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是李白的詩。下兩句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也不肯寂寞的。


在講「楷法」具體是什麼之前,先要討論一個術語,今天的問題是,什麼是「楷書」呢?

隸字來之於篆字。《說文解字?敍》說:「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戌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因為要「以趣約易」,把許多篆字的結構改了,所以許慎歎息說「而古文由此絕矣」。

但字體結構改了,書寫線條卻沒有改,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注意。篆書線條粗細均勻,兩頭收鋒,筆勢上下流動,早期的隸書﹝或稱古隸﹞都是用這種簡單線條,所以表現力不夠。

不客氣的說,這時候只是書寫,不是書法。用簡單線條寫出一個字的結構,這是寫字,腦子中還沒有想到,線條是可以變化的。

現在可見的西漢和東漢前期的刻石,就是例子。

西漢《萊子侯刻石》


東漢《開通褒斜道刻石》



什麼是書法線條呢?

書法線條要求豐富多變,這就是楷書線條。

王次仲始作楷法,他不是創造一種字體,而是創造一種書寫技法。這種技法,導致線條有變化。


你再讀讀這一句,王愔云:「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王次仲做了什麼事情?他把「隸草」中的方法,移植到隸書的書寫中,結果加上了「波勢」。

什麼是「隸草」?就是民間竹簡上的隨意的草率寫法。我們看到,西漢竹簡上很早出現了波勢,但碑刻中卻沒有反映。碑刻是正式場合,正式場合做事情,總是規規矩矩,受傳統所束縛。你看現在網絡語言,什麼「吐槽」「冏事」「屌絲」之類,會不會出現在中央文件中?這種話上不了臺面,沒有品位。

竹簡木牘雖然有波勢,但散漫沒有規則,連豎筆也會出現波勢,隨意拖帶,有時候長度達到兩三個字位。王次仲所做的工作,就是制定規矩,就是立法。


我們看後來的隸書作品,波勢每個字只可以出現一次,所謂「雁不雙飛」,只可以出現在長橫或捺筆尾部,等等。桓靈時期湧現大量優秀隸書作品,人人都遵守這一規則,好像約定一樣。正如你現在看到紅燈就要停車或停步,這背後確實有大家承認地交通規則。

「王次仲始作楷法」,我相信確實是有一個「法」的。可惜詳細內容,沒有傳下來。


但從此,有了楷書線條。

一有波勢,線條粗細就不同了,搖腕就出現了,這件事情在書法史上非同小可。


什麼是楷書?趙明誠《金石錄》云:

隸者,今之楷書,亦曰真書,是隸書即今真書無異,而隸與八分相別,亦不過有波勢無波勢耳。

他說,楷書就是隸書,就是真書,只說了一半,問題是同一件事物,為什麼出來幾個名稱?

我想,王次仲創立楷法時,凡用楷法寫出來的,與以前不一樣的,那就是楷書。但後來用楷法寫出來的花樣越來越多,包括多種書體,這才有新名詞出現。這一點,我今後再加以論述。


在書法上,或是用篆法寫,或是用楷法寫,沒有第三種線條。

顏真卿用篆法寫真書,懷素用篆法寫今草,這是返祖現象,以求個人風格。


王次仲的立法,只限於筆法嗎?你怎樣看?

據說中國種植小麥的歷史有四五千年了,不知道老祖宗怎樣吃麵食,開始大約是很簡單很原始的。後來有一個聰明人,發明了用麵皮包餡的方法,於是流行開來。北方人用圓形的麵皮包餡,稱之為餃子;上海人用方型的麵皮包餡,稱為餛飩。上海餛飩又分大小兩種,小餛飩一捏就好,大餛飩是對摺兩次,看起來好像元寶那樣。四川人叫抄手,閩台稱為扁食。如果用燙麵包上蝦,那就是蝦餃;用發麵包上餡蒸熟,那就是包子。

一個發明,會衍伸出許多結果,產生很多名稱,書法也是一樣。


一千九百多年前,有一個叫王次仲的人,發明了楷法。當時用隸字,沒有波勢,線條單一,王次仲給他加上了蠶頭雁尾,制定了一些使用法則,引起大批人追隨。師宜官、梁鵠、邯鄲淳、左子邑…..都是學王次仲的。桓靈時期出現了大批優秀的隸書碑刻,這是中國書法第一個高峰。三十三年前﹝1981﹞我寫了《中國古代書法史的分期和體系》一文,把桓靈時期斷為中國書法成熟期的開端。


衞恒說:「今宮殿題署多是鵠書。鵠宜為大字,邯鄲淳宜為小字,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這段話很重要,邯鄲淳「得次仲法」,梁鵠「盡其勢」,說明王次仲的楷法,包括「法」和「勢」。

「法」我昨天講過了,是加了波勢,使線條有粗有細,富有變化。他的「勢」又是什麼呢?是不是就是使轉呢?

從桓靈時期的碑刻看,尚未有真書那樣的使轉。王次仲的「勢」,主要是把篆書的上下筆勢,改為隸書的左右取勢。我理解「然鵠之用筆,盡其勢矣」這一句話,應該是波勢左右伸到最長,極為舒展。你看東漢晚期的《曹全碑》,波勢長到什麼程度,這在西漢刻石上是絕對沒有的。


這種新書體﹝注意不是新字體﹞出來,用楷法寫的,會有一個新名字:楷書。唐?張懷瓘《書斷》說:

本謂之楷書,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式。」


因為橫向取勢,如同八字兩筆背反,所以又稱八分。唐?張懷瓘《書斷》說:

又楷隸初制,大範幾同,故後人惑之,學者務之,蓋其歲深,漸若「八」字分散,又名之為八分,…..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石門頌


八分大字,輕颺夾白,那就是飛白。《書斷》說:

案飛白者,後漢左中郎將蔡邕所作也。王隱、王愔並云︰飛白變楷制也。本是宮殿題署,勢既徑丈,字宜輕微不滿,名為飛白。……王僧虔云︰飛白,八分之輕者。


因為祕書省使用這書體,所以又稱章程書,《書斷》說:

時人用寫篇章或寫法令,亦謂之章程書。故梁鵠云:「鍾繇善章程書是也。」


真正把草書的使轉運用於隸書,我認為是劉德昇。劉德昇是鍾繇的老師,時代應該在桓靈時期。他把楷法推進一步,直接加使轉於隸書,結果就是行書。值得強調的是:衞恒把行書放在隸書書勢中,所以我定義行書是:用使轉寫隸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保留了很多隸書特徵。


也就是說,我認為王次仲在筆勢方面,只是把篆書的上下取勢改為左右八字分開的橫向取勢。八字是後來的鬥鶉勢,這一步也可以說出現了「轉」,但沒有出現「使」。使轉一起出現,要到劉德昇才完成。


鍾繇善八分,又是劉德昇的弟子,專攻行書,他把這二者和一,使章程書產生出一種新面貌,後世稱之為真書

衞恒說:「鵠弟子毛弘教於秘書,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毛弘的八分,已經獨創一格,看來很合秘書辦公的需要。鍾繇之書流行於士大夫之中,取代毛弘之體,這就是真書。

鍾繇《薦季直表》


自王次仲創立楷法,掀起了隸書改革的大潮,楷書、八分、飛白、章程、行書、真書,次第出現,前後只是一百年。而越到後期速度越快,這和漢靈帝開鴻都門學是有密切關係的。

那是產生了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曹植等等人物的時代,在書法上,先後有杜度、崔瑗、王次仲、張芝、劉德昇、鍾繇等等,這是何等偉大的時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那個時代的創造力,使人震撼。


從古籍看,楷書是一類書體的總稱,後來包括太多書體了,於是分門別類,各取一名。現在的人所稱楷書,其實就是真書。真書這名稱比較好,不會混淆。


在草書方面,同樣是變動激烈,章草之外,出現了張芝的今草。其取勢和真書逐漸一致。我這裡只講衞恒隸書部分,草書是另一篇,茲不詳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