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作过九十,寿年超百岁!国医大师干祖望的养生秘诀都在这里

 鹩歌 2015-04-24

工作过九十,寿年超百岁!国医大师干祖望的养生秘诀都在这里

原创 2015-04-23 陈小宁 健康报

干祖望大师百岁留影

专家小传
干祖望,生于1912年。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耳鼻喉学科的创业人之一、中医耳鼻喉科的泰山北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擅长耳鼻咽喉口腔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代表著作有《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中医耳鼻喉科学》、《尤氏喉科》、《孙思邈评传》等9部专著。

 

  今年103岁的国医大师干祖望,不仅是道德、文章的楷模,还因养生有道被世人称赞。干老曾豪言:“上班至90岁,寿年100岁。”这些都成为了事实。干老八十多岁时,能大气不喘地爬16层楼去病房诊病查房,能连续站立3小时作学术报告;九十多岁时,能为患者疗伤诊病,步行数里;年近百岁时,还能看书读报、撰写文章,依然神清气爽,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这些都与干老的修心养生十字妙法有关。


心养生十字妙法

  

   干老说,笑是保健养生的第一法宝,俗话有“一笑解千愁”之说。诗人陆游也说过“一笑失百忧”,“一笑解容衰”。


   干老年轻时是有名的票友,年老时说话仍中气十足,与好叫好唱不无关系。


   狭义的钓,仅仅指有益趣的钓鱼,能养心、养性。广义的钓,则包括了一切有益于老人身心的活动,如诗书棋画等。干老说,东汉隐士严子陵,垂钓于富春江,周姜子牙垂钓于渭水河边,这两个以钓鱼出名的人,都享有高龄遐寿。


   老来俏。老年人的衣着应该花俏而高雅一些。《战国策·齐》载: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老头穿了漂亮的衣着,当然要照照镜子;一照之下,竟是顾影自怜,怪不得唤他老伴来评价了。新时代的老人,更应该穿好。事实证明,年老而衣着花俏一些,非但精神上可以返老,而且形态外貌上也能还童。


   即掉价,而且还要自己及时的掉价。坦然承认自己是已黄之珠,即可心平气和地掉价。不要一味追忆怀念当年的一呼百诺,出入小汽车,抑郁于现在的“门庭冷落故人稀”。如若还端着昔日的架子,不肯掉价,心情怎会畅快。1985年,我陪干老乘火车到无锡开会。上车后不久他就将座位让给了没有座位的乘客,我只好将座位让给他。但几分钟后他又将位子让给了其他人。下车后干老风趣地说,我们买的是坐票,坐的是站票,即做了好事,有锻炼了身体,这是一举两得。


   充实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富足,自然内心愉悦,心灵强大。


   一切欲望要空。要向佛教的“五蕴皆空”靠拢,什么都不想、不要。在欲望上空了,反过来,内心上更充实了。


   就是塞耳不闻天下事。战国时的慎到,早就教人养生之道中的一个聋字,谓:“不瞽不聋,难作阿公。”就是说你想做一个长寿的阿公,必须装聋作哑,是所谓听不到心不烦。


   英雄气概之谓。人就是要雄才不减、雄姿永驻、雄风长在,否则,尽管锦衣华服,恐怕也俏不起来。


   就是要想得开、想得通,把所有事物,如有冤屈之感都要想开些,这叫“通真达灵”。小事情视而不见,则什么麻烦也没有,这叫“通权达变”。任何再难不过的事,只要你想得通,即可“天堑变通途”。用中医行话来说,叫“通则不痛,不通则痛”。


清养生四大误区

  

  重视“不足”,不见“有余” 不足或有余,都是失去平衡。在物则倾,在人则病。应补其不足,去其有余,使之平衡。人们在养生之道方面总认为“不足”是首位,因此常常“补其有余”而造成火上浇油的反作用。


  将养生误为滋补 许多人把“滋补”与“养生”作为同义词,这是十分危险的。小虚大补,不虚进补的盲补不可取。


  过分强调休息 有人认为,“休息有益,操劳有害”。其实过度的或不恰当的劳或逸,都是有害的。身勤则强,逸则病。勤,主要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少坐车子和电梯,以自己行走为主;多动脑筋,脑细胞才更发达。


  强调尽兴而损健康 适当的兴致对人的心身有好处,但过分“尽”则物极必反,如过喜伤心。宜少情欲,节声色,薄滋味。


  干老说,养生要有正确的方法和理念,并付诸行动;抛弃那些保健养生之大敌,如吸烟、酗酒、滥用药物等。干老的修心养生十字妙法,已身体力行半个多世纪,足以证明其养生保健方法有效可借鉴。


链 接
干祖望养生语录

  “童心”即赤子之心,童心永留存有三个含义,一为纯洁无邪,二为简单,三为乐观。童心都是无忧无虑的旁观者,这样就能少为七情所伤。

  药物对人类来说,是治病、急救之品,而不是养生品,凡小病大药、浅病重药、无病进药,都是有害而无益于身体健康的。

  蚁食不损寿。一为不拣食,像蚂蚁一样什么都能吃,只要无害身心的食物,不需要过分求冷、热、精、细、美味。二为吃得少,像蚂蚁一样吃得少,狼吞虎咽恣食饱餐之患,早已众所周知。

  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有与世无争、一无奢望的“龟习性”。一者,不意气用事,遇事以退为务,以柔克刚。二者,龟无欲望,不争不闹。儒家的“知足常乐”、道教的“欲界六天”、佛门的“欲尘”学说,都极言“贪”与“欲”对人的危害性。“不如意事常八九,能得成全无二三”,索性像龟一样“寡欲”,则心境舒畅怡然。

  

文/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陈小宁

图/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