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替僧的由来

 火星寨主 2015-04-24

替僧,就是替皇帝入寺出家的人。

这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当年梁武帝萧衍一方面残酷地搜刮民脂民膏,享受帝王之乐,一方面欺骗与麻醉广大劳动人民,着力推崇和倡导佛教。为了表示他信教致诚,他除了大肆修建寺庙外,还曾三次来到同泰寺,舍身为僧,讲经说法。但他必竟是国家君王,怎么能只当和尚,不管朝政大事?于是,大臣们几次凑钱j捐给寺庙,把他赎回皇宫,但不多时萧衍又主动跑回去了。为了一劳永逸,大臣们最终想出个办法,找个人替出家。并告诉皇上,你回来执掌江山,那边有人替你诵经敬佛,你完全可以放心。这样梁武帝就回到皇宫,那边找了个替身出家。这就是“替僧”的出现。

这样一来,对笃信佛教的皇帝来说,这个办法可谓最佳选择。既可照常坐龙殿当一呼百应的天子,威严无边,享受美酒歌舞的乐趣;又有替僧为他虔诚修行诵经,以祈今生长生多福,来世洪福齐天,真是两全其美。于是,替僧制就在封建帝王的时代沿袭相传,一传就传到了中国最后的皇上溥仪。于是,就有了中国最后一位替僧。

清朝早在入关以前,就接受了西藏达赖四世亲传的喇嘛教---黄教,清宫内帝后王孙无一不对喇嘛顶礼膜拜,也就成了清朝的国教。话说回来,到了1908年旧历十月二十傍晚,满清皇族醇王府内一个又哭又闹的孩子被抱进皇宫,十一月初九,为这个三岁的孩子举行了“登极大典”,他便成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

依照清廷惯例,新皇上一登基,就要选择一个正式替僧。条件非常严格:必须与皇上的年岁、生辰八字不相克而能相生;要有堂皇的相貌;另外他必须对佛教的理论、佛事仪轨有相当的修养,最好还是一位黄教喇嘛。这时,一个年轻的、又符合上述条件的喇嘛进入了最后名单,他叫孙琥。孙琥被选为溥仪的替僧后,每逢宫中有传统节日或历代帝后忌辰,孙琥就带领嵩祝寺、雍和宫的喇嘛诵经,修持密法。当时故宫内的宗政殿就是他们诵经的地方,他在宫内也享有特殊地位。

可是,孙琥的替僧生活很尴尬,因为不久满清亡民国立,皇权终结。后来溥仪又逃到东北,当了日本人所谓“满洲帝国”的皇帝。他远在几千里的关内,不知道皇上在干什么,替僧也就无经可诵。在日本人的监管下身不由己的溥仪,日子难过,万般无奈只有求神护佑。替僧不在,他每天只好亲自念经占卜,求神拜佛。

CCTV10《百家讲坛》

每天中午11:42播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