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后,都要有一个“替僧”,代替皇帝出家的人

 skysun000001 2019-12-24

我们知道满清皇室奉喇嘛教,他们在入关之前其实就已经对喇嘛黄教顶礼膜拜了,可以说是喇嘛教是清朝的国教,在电视剧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的喇嘛出入于皇宫内外。

何为替僧

那么清朝统治阶级其实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每一位登基的皇帝,都要立刻寻找一个人,代替皇帝出家念佛,这个人被称作:替僧。为什么说是成文的规定呢,因为史料中没有太多关于这方面的习俗规定的记载,都是在晚清当事人的口碑史料中得知。

毕竟皇帝不可能本人真的去寺庙里出家当和尚,那么国家大事如何处理,又如何为皇室传宗接代,所以替僧称为了清皇室信奉喇嘛教的一种独特方式。


张居正 《敕建承恩寺碑文》:“皇朝凡皇太子诸王生,率剃度幼童一人为僧,名替度,虽非雅制,而宫中率沿以为常。皇上替僧名 志善 ,向居 龙泉寺 。”

但是替僧的人选,并不是随便拉一个人过来就可以做的,也是有他严格的要求的。

生辰八字:这个人一定要和皇帝本人同月同日出生,并且与皇帝不能相克。

相貌端庄:首先相貌一定要端庄,五官端正,毕竟是代替皇帝出家的人,相貌总不能歪瓜裂枣,这毕竟是代替皇帝出家的人。

有一定的佛学修养:这点很好理解,代替皇帝出家的人,要有佛教理论基础,了解佛事,能是黄教的,那就更合适了。

主要职责:替僧经常为宫中一些节日,或者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宜诵经等事宜。

溥仪的替僧

末代皇帝溥仪三岁登基的时候,寻找另一位叫做孙虎的替僧,这个孙虎起初是宫廷内的一位太监,只是后来才学成的喇嘛,身为替僧的孙虎,在宫内可谓是有权有势,只因为他是宣统皇帝的化身。

孙虎的衣着打扮很特别,也很另类,在宫中吃喝穿戴等等各方面,都是受到很优厚的待遇。

末代一位曾经做过太监的老先生回忆说:这个替僧的年龄应该当时比溥仪要大至少20岁。

因为是皇帝替僧,所以也算是一位比较保密的人物,一般不让孙虎出宫溜达,一般就是在宫内生活。

孙虎因被选为皇帝的替僧,所以在心理上,逐渐变的目中无人,宫内很多人见到他打招呼,他甚至不会正眼相看。那时候宫中的太监圈内,有个组织,叫养老议会,就类似于我们现代的养老保险性质差不多,太监们每月上缴自己的部分工资,等到年龄到了退休的时候,可以到北京的上百家庙宇,可以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处,老有所养,老有所葬。就是说老了之后,可以有吃有住,死了之后,也可以免费把老太监们安葬,皇帝当时赐的,专门为埋葬这些太监们准备的。这些地方现在大概在京郊的西边和南边区域。

但是孙虎当时非常的牛,虽然他自己也是太监,但是他自己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身份,所以他曾经根本不把这个太监互助的养老议会当回事。

但是偏偏自己的命不好,末代皇帝很快就被赶出了皇宫,那么孙虎肯定也就被一同赶出,身无一技之长的孙虎只能流落街头,为什么呢,前面我交代过了,他曾经爱答不理的养老议会,现在却高攀不起了,百十个庙宇没有一个收留他的,落得一个穷途潦倒冻饿而死的下场。

到了50年代末期,溥仪被抚顺战犯管理所放出来的时候,他曾经打听过这为同月同日的替僧,最终也没有得到他的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