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运动调节 【2002-9 生理学 A型题】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氧解离曲线发生右移() A. 肺通气阻力减小 B. 代谢性碱中毒 C. 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 D. 血温降低 E. 血CO2分压下降
题目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波尔效应及何尔登效应的理解,这两个效应是解答氧解离曲线的根本原则,应当熟悉掌握。 根据波尔效应中的:血液pH值降低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首先我们看题目中能使pH值降低或pCO2升高的选项是哪个,答案就是那个。2,3—二磷酸甘油酸本身就带有酸性基团,因此算作是酸性物质,因此它可以使pH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 实际也可以这样理解:pH值下降,相当于酸中毒,细胞供氧降低,因此机体会尽可能的释放O2以满足细胞代谢需要。 A选项:肺通气阻力降低,相当于供氧充足,这就有利于O2和Hb结合从而促进CO2释放,导致pCO2降低,导致氧解离曲线左移,也可以排除E选项。 B.代谢性碱中毒,相当于使血液pH值升高,导致导致氧解离曲线左移。 D.血温降低,可以理解人体产热量下降,因为人体是恒温的,细胞代谢活动是人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细胞的代谢活动减弱,体温就会降低,对氧气的消耗也降低,因此,此时氧的释放量减少,氧解离曲线就会左移。 本题答案:C 考点讲解 【2015年西综大纲生理学(五)呼吸3. 4.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一、定义: 1、波尔效应 (Bohr effect):血液pH值降低或pCO2升高,使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pH值升高或pCO2降低,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在任意pO2下Hb氧饱和度均增加,氧解离曲线左移。pH对Hb氧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O2和Hb结合促使CO2释放,而去氧Hb则容易与CO2结合,这一现象叫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何尔登效应产生的原因:(1)去氧血红蛋白携带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氧合血红蛋白;(2)去氧血红蛋白与氢离子结合的能力较大。
二、氧解离曲线的定义及分段理解 1、定义: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2、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在13.3kPa(100mmHg)~8.0kPa(60mmHg)之间时的Hb饱和度,说明在这段期间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3、氧解离曲线的中段,该段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表示Po2在8.0~5.3kPa(60~40mmHg)范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进而释放大量的O,满足机体对O2的需要。 4、氧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40~15mmHg),曲线最陡,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可以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的需要。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表明O2分压较高(曲线上段)时,血液能携带足够的O2,O2分压较低(曲线中、下段)时,随着O2分压的降低,血液能释出足够的O2供组织利用。
三、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定义、特点 1、定义:表示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2、特点: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随二氧化碳分压上升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而不似氧解离曲线“S”形,也没有饱和点,当二氧化碳分压不断上升,二氧化碳含量也增加。所以其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用浓度来表示。氧分压的增加对二氧化碳释放有利,在二氧化碳解离曲线上有两条差不多的平行曲线(图)。上一曲线为静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下一曲线为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在同样二氧化碳分压情况下,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容积百分比较小,即在氧合血红蛋白影响下,二氧化碳容易从HCO3-释放出来。
四、考点记忆 1、使氧解离曲线右移的因素:PCO2升高,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体温升高、PH下降。 2、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的因素:PCO2降低,2,3—二磷酸甘油酸减少,体温降低、PH升高。 |
|
来自: ppzun > 《西综-丁香,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