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院如何用微信做危机公关?

 渐近故乡时 2015-04-25


  4月24日,第二届《医学界》医院微信培训班进行到第二天,虽然课程排的很满,学员们也都很辛苦,但依然还都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办副主任施琳玲老师讲“新媒体格局下医院形象传播与危机公关”时,学员们都积极的参与探讨。


  施琳玲主任指出,现在的医疗队伍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通俗点讲就是希望社会能够懂这个群体,但是现在却并不被懂,因此医护人员很辛苦,医疗机构很努力,但社会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医护人员普遍有一种焦躁情绪,有很多的不安和悲哀。这个时候,就需要医院的相关部门面对一些事情时能够做出恰当的处置。


  在国内医患冲突频发的当下,施主任表示,通过对近年来各类医疗媒介事件梳理发现,6成以上的医疗媒介事件是可以避免的,8成以上事件的爆发强度是可以减弱的。一旦遇到这种事情不能乱了方寸。


  当前国内的舆论困境是正面信息传播乏力,而负面信息暴走天下,真实的医患故事或医者形象常常遭到质疑,而偶发的个案则被误认为是社会普遍现象,因此在未来一段日子里,医院内的宣传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负面情绪在医疗行业内弥散过大、过久的问题。


  结合之前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讨论的“手术室自拍门”事件和“产妇裸死”事件,施主任说:“这些事件给我们的核心提示是,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最初传统媒体时代的划地为界的区域传播已经完全被打破,任何一起医疗媒介事件都可能被泛化为行业现象,成为定义行业形象的参考依据,医院在形象维护上都是利益共同体,再也不能独善其身。”


  当“公民新闻”时代到来,信息传播规律被深刻改变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理念不再适用,“医院必须从防范‘负面新闻’向防范‘不实新闻’的工作目标进行转变”,施主任特意进行强调:“最后这句话请你们带给你们的院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防范不实新闻。”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个调查研究显示,67%的医务工作者表示不愿意接受记者对某个新闻事件的采访,21%的表示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仅有12%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愿意接受采访。施主任反问:“表达态度、说明真相可怕吗?真相不在记者手里,而是在医护人员手中,在医院里,所以这是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人中,48%的医护人员表示是因为顾虑媒体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但施主任说:“当大众媒介在传递优势意见形成强势传播时,会使民意产生对周围意见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所以在医疗传媒事件爆发后,因为“沉默螺旋” 的趋势,使得舆论往往呈现“一边倒”态势。医院本来就争议多、矛盾多、曝光多,一味的躲避、争吵、埋怨是不行的。远离记者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鸿沟越来越深。”


  施主任指出,从2009年福建的南平事件,到2013年的温岭伤医事件,再到2014年的湖南湘潭事件,都发生了很大的进步。施主任总结道:“放弃话语权是舆情处理中最不可取的选择,自媒体是纠正不实医疗媒介事件的有效途径,科学精神是重要的纠错武器。对负面新闻一定要诚恳,错了就是错了。”


  施主任认为,如今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已经成为医院舆情应对的新问题、新挑战。当这种事件发生后,息事宁人只会让大家看不到真相,而且如果医生群体没有强硬态度,一味忍耐,就会导致结果越来越严重,反而会起到纵容的作用。


  最后,施主任指出,医院在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度,现在医院要做的不是把医生神化,而是要把医生请下神坛,减少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降低患者过高的期望值。“解决舆论危机的核心就在于爱和责任,对医护人员的爱,对患者的爱,对医疗机构的爱,才会有主动担当的责任,愿意把舆情工作做好,积极的去应对各种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