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太极拳爱好者在拳法演练过程中,尤其重视对“气”感的探求,并将“气”感的强弱作为衡量演练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太极拳的“气”,只有正确认识了太极拳中的“气”,才能更好的掌握太极拳。 一、太极拳运动中是否存在“气” 要探讨太极拳之“气”,首先要确立一个前提,即太极拳运动中能否产生“气”。这个问题从历代太极拳家的论述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太极拳运动不仅能够产生“气”感,并且能对“气”进行有效运用。历代太极拳家,都异常重视对“气”的培养和运用,他们遗留下来的拳诀中不乏对气的阐述,例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的《十三总势说略》中的“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及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陈鑫在《太极拳拳谱》中的“中气贯足,精神百倍”等等,都足以证明太极拳运动中,是有“气”存在的,并且,古代太极拳家对太极拳运动中“气”的认识,已经较为深刻。 二、太极拳运动中“气”的存在形式 既然确定太极拳运动中有“气”的存在,那么,这种“气”是以何种形式存在的呢?在武术运动中,始终贯穿着对“气”的运用,在绝大多数武术门派中,对“气”的训练,无不作为其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武术中的许多绝技,都非常重视气功的训练与运用,否则,是很难练成并达到较高水准的。
三、太极拳之“气”与其他之“气”的差别 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力与气的密切关系,即气足则力大,心慌气短则必然力量大减。人们在表述一个人力量的时候,常用的一个词即是“力气”。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用意不用力,这里所说的不用力,是提示习练者不用僵力、拙力,而非软若无骨,松懈无力。要柔中寓刚,形、神、意、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在意念的引导与支配下,浑然一体。通过这样长期、系统的训练,不仅能使人延年益寿,还能使身体产生出一种神奇的能量。在中国武术运动和各种气功训练中,都讲究“运气”“以气催力”“气沉丹田”等,那么,太极拳运动中所讲的“气”和别的功夫所讲的“气”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是,又有何不同呢? 太极拳中的“气”,与其他门派武功以及气功中所说的“气”,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之处。相同之处是:都讲究肢体运动与呼吸的配合,都要按照一些特定的方法,进行科学、系统、长久的专门训练。通过训练,都会显著增强肺活量,都可以生成肠道中气的流动,即形成丹田之气。所不同的是,太极拳的呼吸,是在松静、舒缓的情况下,随着意念的引导作用,融入到技击招法中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全身筋骨节节贯穿、肢体在意念的引导下,神经系统和纤维组织进行定向传导、形成松合之力,柔似锦棉,发则迅猛,活而不软,强而不僵。意在形中,形由意生,意引气运,气催力发。因此,太极之“气”,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一种有形的气与无形的意相结合的混合体,是身体各个部位密切的配合,是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而形成的肢体神经信息迅速的传导,是肌肉纤维组织在意念的引导下力量的定向传输。 四、太极拳之“气”的培养 太极拳之“气”的培养,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进行桩功训练;二是进行静功训练;三是进行套路训练。对太极拳水平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稳定心神、提高功力的重要训练手段,益处颇多。其功效尤其突出。
(三)舒缓自然,利于松柔。太极拳运动,从总体上来说,要求松、柔、缓、舒。由于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僵硬之力,因此,初习太极拳者,皆感自身僵硬、笨拙,毫无柔美之感,更难以掌握太极拳“刚柔相济,以柔克刚”之精要。而在桩功训练中,要求精神高度放松、肢体张弛有度,肢体运动松柔缓慢,因此,对肢体的松柔训练,大有裨益,有助于太极拳习练者尽快完成由僵硬到松柔的转换。 (四)控制气息,养生增功。呼吸,乃人先天自然之能。然而,功法中的呼吸,与平时之呼吸是有根本区别的。日常之自然呼吸,乃生存之常态;练功之呼吸,是为养生与增功。两者目的不同,方法各异,效果也大不相同。桩功中的呼吸,有特定的方法。许多功法中,对呼吸的要求是以意领气,呼吸均匀、细长。常加练习,可有效提高自身气息的控制能力,加大肺活量,保健养生,增强功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