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掤劲探讨

 winriman 2017-07-27

传统太极拳理论中都尊“掤”为太极拳八法之本,不论基本功训练、拳架习练、推手应用都贯穿始终。

 

  一、对掤劲的理解

  掤劲,从劲路走向来看,是一种由下向上、由内向外的劲力;从产生的劲力源来看,是一种上下、内外对拔撑拉产生的一种劲;从力学上来说,掤劲是骨骼支撑、韧带拉开、块状肌放松拉长而产生的。掤劲有膨胀之意,其动静过程的始终都要呈现出圆转自然之形、中正安舒之态、松静开阔之神、随遇平衡之性。

  从字面意义理解,掤通“棚”,意为把席、布等用木材、钢材搭架支撑张起来,遮蔽风雨或日光,如帐篷等,因拉紧而对外产生膨胀力;而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棚向在支撑、掩护身体的作用,更有身体内部骨骼支撑、筋腱拉长,周身产生膨胀、混元之力。

  由此可见,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个劲法,掤劲是基础之法、诸劲之源,如果失掉掤劲,其他七种劲力都不可能产生,也无法化解对方的劲力。

 

  二、掤劲的训练

1、认真揣摩,遵循规矩,练好拳架,达到着熟。太极拳重意不重形,重内不重外。但其中的“意”、“内”,不能凭空而来,而是遵规守矩,通过合适的途径,通过一定的方法得来。方法之一就是练好基本功和拳架。基本功训练是根基,如同练字临帖,筑好根基,在此基础上学练拳架,模拟劲路,既可以增加练拳的兴趣,又能检查劲路是否正确。练习拳架时,要按照阴阳平衡理论,在立身中正的前提下,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圆裆、松胯定膝;松踝转腿、舒指松腕。拳架练对了以后,还要做到着熟。“着熟而渐悟懂劲”,劲是内里的变化,通过“着”这个有形的动作表现。没有“着”,不可能表现出劲,练到着熟并知其变化,才能产生掤劲,进而懂劲。

2、从外入内,由松入手,化僵为柔,刚柔相济。在各个阶段,都要求放松:一是指肢体要放松。使全身的肌肉、骨骼、筋腱、皮肤都舒展开,做到最大限度地松开、放长,把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指思想、情绪要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情绪稳定。意念中要有放松才是对的,才能出真功夫的想法。这两方面紧密相连。肢体上不放松,意念就很难放松,意念上不放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放松。要做到“神舒体静”,以“内松”促“外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

3、虚实分明,螺旋转动,阴阳转换,上下相随。陈式太极拳通过螺旋转动产生掤劲,是区别其他拳种运动形式的独特之处。这种螺旋运动,贯穿全身。通过反复持久地锻炼,体内自然产生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缠丝劲。开始练习时,可先从手的缠丝开始,即所谓的“划圈”。“要想练好拳,先把圈画圆”,要尽量使圈无凹凸处、无间断处。“要想拳法好,要把圈化小”。要从大圈开始,逐步化至中圈、最后化成小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螺旋运动,仅有手上的缠丝劲不行,还要有身上的螺旋劲,是从脚趾到手指的运动。既要有手的自转,也要有围绕腰的公转,使身体围绕腰脊运动,还要有脚、腿的旋转,形成立体螺旋。身肢的运动,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缠丝劲贯穿于身法之中,达到意、气、身相统一,内气和劲力相协调。长久练习,掤劲自生。


  三、松与掤的关系

  放松不是软弱无力,不是松懈。松是指意识、形体放开,舒松自然,不紧张的意思,但绝不是精神松懈,不是肌肉松散、毫无力气,不是框架散乱无章,必须把两者严格区分开来。人们讲柔中寓刚,从未讲软中寓刚。放松能产生有韧性的柔劲,而软了懈了,就无劲了。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群中,不乏有很多人误解了松,而出现“软”“懈”的现象。

  松是手段、是方法,产生掤劲才是其根本目的。松是为了“通”,放松了,才能虚领顶劲,保持中正安舒,保证身法的正确;才能逐步打通任督二脉,进而使十二经脉也相继打通。经脉打通了,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通了之后,有了内气运行,劲才能起于脚、行于腿,主宰于腰,到达身体任何一点,掤劲才能真正产生。在练拳之初,不可过分追求掤,应坚持规矩,以松、圆、慢为主,把骨架结构充分饱满起来,符合内、外三合要求。

  松与掤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松,就不可能有掤;放松是掤劲的前提。松不了,无掤劲,就谈不上应用自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讲“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而愈长,退之则愈促”。如不会放松,一味用僵劲,很难做到“俯之弥深、退之愈促”,反过来,如无掤劲,不会螺旋转动,则不可能达到“仰之弥高,进之愈长”。太极拳在战略上要求舍己从人、以静制动,但如无松与掤这个条件,就做不到沾、连、粘、随,做不到后发先至,取胜也是困难的,这正是拳论中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四、树立正确的习拳理念

  扎实练好基本功。俗话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既然是拳,就要有速度和力量,因而要练好基本功。比如,要把腿踢开,如腿踢不好,筋腱没拉开,长度不够,弹性不足,则腰沉不沉,胯松不开,裆撑不圆,膝活不了、踝松不开,步就上不去。拳架都难打好,掤劲自然难以产生,就更谈不到应用了。还要练好太极功法,功法既是增强体质耐力的手段,也是产生掤劲的重要方法。在一个阶段最好选择某一功法针对性练习,不必各种功法一起练。

  不要神秘化,搞玄学迷信。掤劲本质上是力,必然符合力学原理,不必被一些玄虚说法和表面现象所迷惑。如把它神秘化,反而不易练出真正的掤劲,更不利于继承与发扬。

  明白劲与法的概念。掤法是太极八法中的一种,而掤劲则贯穿于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之中,是本源,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有人认为“太极是掤劲”的说法不全面,实际上混淆了掤劲与掤法两个不同的概念。

  强化整体意识。通过拳式、基本功训练,对自身骨架结构有了正确认识,通过呼吸和意识训练,呼吸与肢体运动高度协调,产生的劲力可集中于身体任何一点,即可产生所谓的“整劲”。所以练拳架时,应在放松的前提下,时时注意意、气、架三者合一,做到周身一家,最后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如遇强敌,内劲猝发,有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之效果。

  太极拳是哲学拳,是头脑功夫。要在阴阳哲理指导下,以意念为主导,以整体协调、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起落旋转、撑拔拉长,进行基本功、套路和推手等练习,最终形成高度协调的本能反应。要求我们做每一个式子,都要把意念放松,把肌肉放松,把关节拉开,把韧带拉长。从形来看是圆润饱满、充满张力,从内里来感受这种力量是一种内敛的、弹性的膨胀之力,不是表面的块状肌的僵硬、顶抗之力。在这种放松的状态下练拳,身体就像一个充满了气的球在运转,这样周身才能充满掤劲。从养生角度练太极拳,要从这里面求;从技击角度练太极拳,更要从这里求

    本文发表于2017年第8期《武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