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心身疾病,名老中医有绝招

 txw40 2015-04-25



小编导读

心身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社会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调理。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疗心身疾病呢?请看全国名老中医王晖治疗心身疾病的经验。

王师对心身疾病的辨证施治,从基本病机上找共性,从阶段病机上显个性,从潜伏病机上挖特性。实践证明,这种辨证思路有助于认识心身疾病“病”与“证”关系的复杂性,强调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有效性,深层次诠释了“异病同治”的临床意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外界的慢性应激过程与心身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心身疾病的病理过程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而实现的,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及神经肽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内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和激素又可影响以淋巴细胞为核心的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频繁的双向信息交往,使机体成为一个环环紧扣、息息相关的内生态系统。当人体内的正常生态环境,受外界应激源的慢性刺激而被打乱,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多系统功能失调,统称“心身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尿道综合征、多汗、失眠等。现代医学的这种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正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体现。《素问·调经论》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心身疾病的共同病因是情志因素,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可知,七情致病主要导致气机紊乱,而使志意不通、血气不和,百病乃生。所以,气机失调证存在于心身疾病的全过程,概括了心身疾病病机的共性,是该类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挖掘心身疾病的病机,如果从中医学基本病机(阴阳失调、邪正盛衰、气血津液失常)的角度提出,竟能与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学理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不谋而合,不能不赞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灵枢·本脏》所谓:“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 王老认为:人体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等各要素达到平稳状态,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才能协调到“健康”的标准。《灵枢》所言“四和”——血和、卫气和、意志和、寒温和,诚治疗心身疾病之总纲,乃临床立法处方之原则。三和汤中桂枝汤敛阴达阳和营卫、小柴胡汤泄木除烦和意志、玉屏风汤益气固表和寒温,三方协同各司其职,全面调理肺脾肾气机。

王师善用病机理论处理一体多病、病机复杂的临床案例,尤擅长从气论治——气虚则补,气郁则达,气滞则疏,气乱则调,气泄则固,气陷则升,气升则降;着眼于肺、脾、肾气化功能的复常,选择三和汤治疗心身疾病亦因于此。王师同时强调,就某一心身疾病当前阶段而言,须在气机失调这一基本病机共性基础上,结合体质、气候、饮食、地域、调摄等个性因素,分析疾病阶段性病机,确定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定位;根据邪正虚实挖掘潜伏病机,控制传变防患未然。三和汤方药中小柴胡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少阳为枢,少阳病与情志关系尤为密切。“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多系统功能失调不能尽述,故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方中柴胡透解邪热,疏少阳半表之邪,从外而解为君;黄芩清理邪热,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人参、甘草益气扶正,半夏降逆和中为佐;生姜助半夏和胃,大枣助参、草益气,姜、枣合用,调和营卫为使。诸药共奏和解少阳之功。桂枝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调和营卫,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太阳中风,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鼻鸣、干呕,证属表虚,腠理不固,卫强营弱,如《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桂枝温阳通卫为君;芍药益阴敛营为臣;生姜助桂枝辛甘化阳,大枣益脾和胃、助芍药益阴以和营为佐;甘草补益中气、调和诸药(与桂、姜化阳,与芍、枣化阴)为使。玉屏风散,源自《丹溪心法》,其功效主要是益卫固表,柯琴在《古今名医方论》云:“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脾肺气虚,卫表不固,腠理不密,风邪易入,自汗不止。方中黄芪补气实卫为君;白术培中固里为臣;防风佐黄芪扶正不留邪、助白术走表止自汗,并为佐使。除以上方义、药理,三方组合后形成多组药对:柴胡配白芍辛散酸敛、疏肝解郁;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芍药配防风内调肝脾、外和营卫;桂枝配甘草助阳振宗、益营生脉;人参配白术补中益气、健脾止泻;半夏配生姜降逆止呕、化痰散结。三和汤方简药精,虽仅12味药,但经方方组合、药药配对,变化无穷,其功效实难概而括之。

心身疾病病机阶段理论可以追溯到《内经》,《素问·调经论》有类似的三阶段论,初起——“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虽“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然“血气未并,五脏安定”, 针法上“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治法可理解为:疏理气机、调养情志。病进——“阴与阳并,血气以并”,治法上“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营,取气于卫”,即:调和营卫,化气和阴阳。入里——“病形以成,阴阳相倾”,针则“泄实”“补虚”,器质性病变已成,治宜扶正祛邪、调理脏腑。此篇虽论针法,但为后世研究意志异常的阶段性病理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故三和汤治疗心身疾病以改变脏器功能性紊乱为主,旨在通过整体调和,在体内重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反馈机制的良性循环,因此,多用于血气未并或血气虽并阴阳未倾的第一、二阶段。

新媒体编辑:王军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