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时诊对中药理论的贡献

 百草园丁馆 2015-04-25

 

李时诊对中药理论的贡献

 

    我国的本草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全面继承和系统整理历代本草的同时,对中药基本理论的整理和发展方面,也作出了杰出的成就。

一、继承与阐发药性理论

    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内容。它肇始于《本经》与《内经》,汉晋以来,又不断发展。《本经》概括的药性理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曾加以阐述和发展。然唐宋诸家本草多墨守陈规,仅在内容上赂有所增,并无重大突破。金元以降,临床医家祟尚《内经》,远探《灵》、《素》奥旨,结合临床实践,发展和丰富了药性理论,然多记述于医籍之中。以上这些内容,缺乏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李氏《纲目》,既重视药物疗效、主治的整理,更重视药性理论的归纳总结。《纲目》序例二卷,把本草、医籍中的药性理论,融汇贯通,增强了药性理论的系统性。

    1.继承《本经》、《内经》,阐述基础理论。《纲目》将《本经·序录》置序例之首,并对其原文分条或分句进行注释,即把后世医家相应的论述,分别归纳于原文之下,既阐述了《本经》的蕴义,又把后世医家所发挥的药性理论归纳形成一个整体。《本经》没有论及或论述不详者,则又从《内经》中搜集有关条文,加以归纳整理。如《本经》

的气味理论甚为简略,李氏则又从《内经》中的有关篇章中摘引一些原文加以论述,因而总结了“气味阴阳”、“五味宜忌”、“五味偏性”等理论,同时还引述了后世医家的论述加以注释。李氏既整理药性理论,同时也有许多阐发。如对“七情合和”的高度概括和阐述就是一例,他说“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合也。”这些论述,是何等的简要明了,不仅比陶弘景的原注深刻得多,而且对《本经》的原意也有新的发展。其它如对“十剂”的补充注释,对“升降浮沉”的变化权衡之论,都赋予新意。

    2.综述金元医籍,扩充药性理论。唐宋以来,医家对药性理论的概括,多结合于临床辨证论治之中。金元医家,不仅对《本经》的药性基础理论加以阐述,进而对《内经》原文进行探讨,总结有关药性理论,进行阐发。如张元家、李东垣、王好古等人,根据《内经》中有关论述,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标本阴阳”、“苦欲补泻”、“药类法象”、“升降浮沉”、“归经引经”等理论。这些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了药性理论。李时珍对于金元医家所概括和新发展的药性理论给予高度重视,不仅在其“序例”中单独立题,并用大字书写以显其“纲”;而且在各药的性味、主治、发明等项目中,充分运用这些理论来阐述各药的功效,以详其“目”。正由于李氏对这些理论的重视,所以他对张元素等人和其所发挥的药性理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沽古珍珠囊》一书的书评中说:“深阐轩岐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厚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及随证用药之法,……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李时珍在《纲目·序例》中不仅把金元、明初医家发展的药性理论进行了全面整理,扩充了药性理论;而且把《本经》、《内经》及后世医家新发展的药性理论融成一体,使其理论体系更加完整。

    3.结合临床实践,发展药性理论。中药的药性理论,来自用药实践的总结,药性理论的发展与提高,也离不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李时珍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探讨和发展药性理论方面也是比较突出的。他在各药的论述中阐述和发展了药性理论,重视药性气味之良毒,多处加以强调。如在“草部”概说中曰:“苟不察其(指药性)精微,审其善恶何以权七方,衡十剂,而寄生死耶!”,又“果部”概说中曰:“果之土产常异,性味良毒,岂可纵嗜欲而不知物理乎!”因此,他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订正和补充了多种药物的性味与毒性。如水银一药,古代本草皆列为上品,称其无毒。而他则列举各个时期的中毒事例,谓其为“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品尝过多种药物,据实订正其性味。如艾叶一药,《别录》谓其味苦,而时珍则谓其:苦而辛”,进而辨其生熟异味,谓“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此外,时珍还订正、补充了其它各药的气味,多有兼味及程度的说明。对于药物的归经,李氏不仅全面继承了东垣学派的理论,而且更有许多的发挥。在药物归经的基础上,指出其有治“本病”、“经病”、“窍病”的不同。同时还有入气分、血分之异。使归经理论更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对于“升降浮沉”理论,既对东垣、好古之说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亦有新的概括。他在“序例”中说:“酸成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一物之中,又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寥寥数语,把升降浮沉的性味规律、配伍变化以及根梢、生熟的升降浮沉规律概括得准确明了。

    总之,李氏对药性理论的总结和发展是多方面的,无论在其深度与广度上都是空前的。

二、整理与提高采制理论

    药物的性味功效,与药物采制是否适宜关系密切。早在《本经》、《内经》之中已总结了一些采制理论,但多简略不详。如《本经》中有“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宣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等论述。《内经》亦有“岁物专精”之论。历汉、晋、唐、宋诸代,药物采集、炮制、煎煮之法,已有很大进步,不仅积累了许多经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发展。然而,这些内容多散载于各种本草医籍之中,缺乏系统总结。李氏《纲目》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而且还结合当时的实践发展了这些理论。其主要成就有以下3点:   

    1.药物采收,重视岁物专精。药物的采收,古人比较重视阴干暴干之法,季节时日,根苗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本经·序例”已列有专条。嗣后陶弘景、孔志约、马志、寇宗、李东垣等人,相继有所发挥,李氏《纲目》皆一一总结于《序列》之中。在本草书籍中,《名医别录》与苏颂《图经本草》,对于药物的采收时日,阴干暴干之法,记述较多。而《纲目》特别重视采药的部位与“六气岁物”。在“本经·序例”注文中说:‘“草木有单使一件者,如羌活之根,……龙脑之膏是也;有兼用者,远志、小草,常山、蜀漆之类是也;有全用者,枸杞、甘菊之类是也;有一物两用者,当归头尾、麻黄根节、赤白茯苓之类是也,牛膝春夏用苗、秋冬用根之类是也。羽毛鳞介玉石水火之属,往往皆然,不可一律论也。”在各论中每药都根据不同药用部位加以分别论述。在采收时节方面,他不仅注意到“生产有南北,节气有迟早,根苗异采收”,而且还突出“岁物专精”之论。他特地从《内经》中辑出“采药分六气岁物”的专题进行论述。首引《内经》原文,次辑王冰的注释,论述药物之性效存在于气味,气味的生成秉受于天地之气。“司岁备物(即根据司天的岁气而采收药物),则药味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质同而异等也。”古人这种“司岁备物”的理论,主要在于保证药物的质量,提高药物疗效,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今天仍有研究的必要。

    2.药物炮制,注重辨证异法。中药炮制起源很早,历代医药学家甚为讲究。如在《五十二病方》、《伤寒论》等医籍中,都有许多药物的炮制方法。但是它在本草书籍之中则地位不高,大多只在序例中稍有提及,而在各药之中则多只作注脚简略记述。《纲目》既在“序例”中将历代医家记述有关药物制作方法进行了全面整理,又在各药之中专设了“修治”一项,对于古代医药书籍中所创立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而且在“附方”中,亦详记了各药的不同炮制方法,可见李氏对药物炮制的重视。《纲目》中对药物炮制的研讨范围甚广,不仅对炮制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整理与改进,炮制辅料作用的概括,都有较深刻的论述;而且在炮制质量的要求、炮制理论的探讨等方面也有

新的总结。如他在木香的修治中指出:“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在黄连的修治中又指出:“辛热能制其苦寒,咸寒能制其燥性。”又在芍药的修治中有“避中寒者以酒炒,入女人血药以醋炒”的新概括。这些论述,都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炮制理论的新总结。尤其是他总结了许多“辩证异法”的炮制方法,更是对炮制理论的一大发展,既是用医理指导炮制的突出例子,也是炮制紧密结合临床的证例。在《纲目》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甚多,兹择举两例以说明之。如在黄连的修治下,他说:“黄连为治火为主药,治本脏则生用之;治肝胆实火则以猪胆汁炒;治肝胆虚火则以醋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则以茱萸汤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又如他在香附的“发明”项下说:“生则上行胸肠,外达皮肤;熟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便浸炒入血分而补虚;盐水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清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在这些辩证异制和异法异效的炮制方法中,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突出特点,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而获得一药多效,扩大中药的用途,这也是中药炮制的精华之一。

3。药物煎煮,讲究水火适度。中药的临床应用,以汤剂为多,其煎煮之法,最宜深究。李氏对此亦极为重视,《纲目》书中有多处论述。在“序例”中,他既系统归纳了各医家对汤剂煎煮方法的论述,亦有自己对汤剂煎煮法的专论,他说:.“今之小小汤剂,每一两用水瓯为淮,多则加,少则减之。如剂多水少,则药味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洗净封固。令小心者看守,须识火候,不可太过不及,火用木炭芦苇为准,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各依方。……若发汗药必须用紧火热服;攻下药亦用紧火煎熟,下硝黄再煎,温服;补中药宜慢火温服,阴寒急病亦宜紧火急煎服之。”这里既指出了煎药的水质、水量、煎煮的火候;又交持了因药而异的煎煮方法。在“芦火竹火”条的发明中,亦反复强调煎煮的重要性,谓“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并谓:“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是以煎药须用小心老成人,以深罐密封,新水活火,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以上虽然讲的是具体操作之法,但药物煎煮的理论亦寓于其中。

三.总结与发展用药理论

古代本草,多为医家撰辑,注重医药结合。李时珍世代为医,故在其《本草纲目》中,特别重视医药的结合,全面总结和发展了用药理论。

1.创立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历代医家都注意用药经验与用药法则的整理。早在《本经》之中,已有用药理论的总结,如在其“序例”中就有7条原文,记述了药物的配伍、制方、选药、服法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法则。陶氏又据《本经·序例》加以注释和阐述,并有所发挥。金元医家又据《内经》总结多种用药法式,作为防床用药的指导原则。《纲目》对于这些基本法则,都全面系统地加以整理。在其“序例”中,首先将《本经》原文分条注释。其次又据《内经》总结了“七方”以明制方之法。又据陈藏器《本草拾遗》(《纲目》误作徐之才)总结“十剂”,以明药性分类。再据《内经》总结“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六腑五脏用药气味补泻”、“五脏五味补泻”,井一一注以药名为例,以发其蕴义,便于指导临床用药。进而又综述前贤的用药经验,如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引经报使药”等,这些内容虽属经验,但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用药法则。最后综合历代医家的用药法则与经验,结合自己的用药实践,总结归纳出“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对于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后世医家用药法则的总结与研究亦有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脏腑药队与脏腑用药提要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强调辨证用药理论。药物的辨证应用,是中医用药一大特点,也是中药应用的关键所在。李氏对于辨证用药法则亦有许多精辟论述。如《本经》云:“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而李时珍则说:“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

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吾尔。”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辨证思想。他在升降浮沉药性的应用中也说: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又在“四时用药例”中说:“虽然岁有四时,病有四时,或春得秋病,夏得冬病,神而明之,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又不可泥一也。”这些论述,都贯穿了药物运用的辨证法思想。正是由于他掌握了这些辨证方法,所以在药物的应用中也特别强调辨证论治。这一思想在他的总结的“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和“百病主治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百病主治药”中,采用病名为纲,而以病机、病症、治法(或功能)为目,把各种药物根据辨证论治的法则归纳于各病名、病症或治法之下,以便临床医家辩证选药。“百病主治药”实际上是《纲目》全书功能主治的缩影,也是全书各药主治的索引,是历代医家辨证选药的精华,对于临床辨证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3.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李氏能对用药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关键在于他坚持实践,详于观察,善于总结。李时珍的医学理论造诣很深,临床上精于辨证论治,特别强调“机而行之,变通权宜”,反对拘泥不化,偏执一方一药以治病。他认为药物的应用,“妙在配合得宜,药病相对”。“用之得宜”,则砒石、巴豆,“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时珍辨证用药,既有规范,但又不构成规。既用经方、古方,亦用单方、验方。既化裁古方,也自组新方。既注意辨证炮制之法,也重视煎煮服用;既讲究内服之法,也重视药物外治;既注意四时相宜,又重视体质差异。尤其在药物配伍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举香附一药为例,可见其辨证遣药之一斑。他在香附的“发明”项下说:“得参、术则补气,得归、芪则补血,得木香则疏滞和中,得檀香则理气醒脾,得沉香则升降诸气,得芍药、苍术则总解诸郁,得栀子、黄连则降火热,得茯神则交济心肾,得茴香、破故纸则行气归元,得厚朴、半夏则决壅消胀,得紫苏、葱白则散邪气,得三棱、莪术则磨积块,得艾叶则活血暖子宫。乃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也”。这些论述,没有自己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得出这样全面的概括的。此外,对于用药禁忌、饮食疗法等,都有许多颇有见地的论述,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法则。总之,李氏对用药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丰富和发展了用药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