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肥人多湿的误解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5-04-25

古代文献常有盛人的概念,指身体盛壮之人,多是一种良好健康的描述。不同于肥胖之体。朱丹溪首次提到“肥人多湿”的观点,见于《格致余论 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而况肥人湿多,瘦人火多”,并在一些病证中亦考虑到这一因素,如《丹溪手镜 卷之下·带(三十)》中记载:“肥白人多痰湿,用附子、乌头行经。”这也是后世研究“胖人多痰湿体质”的理论依据,但是笔者并不苟同这一观点。“肥人多湿”常是指肥者多有气机不畅,气机不畅津液敷布有碍,故而多生湿气。而后世却把肥胖人的脂肪(肉)当成湿气。

朱丹溪的“肥人多湿”论原意并不是肥即是湿,仅仅是多湿而已。湿是在肥胖之侯产生的,主要由于肥胖之人,气机容易雍滞不畅,导致津液的流行障碍,从而产生内湿。如果气机通畅则不会有内湿的生成。在一些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中,人们习惯了应用祛湿法,可是,疾病的发生是与肥胖有关还是与内湿有关,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甚至肥胖也从痰湿治疗,把痰湿认为是肥胖的病因,果真如此,人身上的肉则都可以被认为是湿气了。所以肥人多湿的原意被临床广泛误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