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街闹市里的“儒雅之巷”

 苏迷 2015-04-25
热街闹市里的“儒雅之巷”

               
【走进小巷⑨】大儒巷

             

             
 



                                                            大儒巷中昭庆寺旧址

                                                                     斑驳的夹弄
                                      夹弄中没有丁香般的姑娘,却有踽踽独行的阿婆 
             
  春风一程雨一程,待到春花落尽,再天晴时,气温一日高过一日,入夏已经不远了,苏州的老街老巷也褪去冬春时的萧瑟,日光热烈,遍布巷中。午后的树荫下,下棋、逗鸟的老人又多了起来,临街店铺的生意人却无心买卖,兀自打起了盹来,各人有各人的悠哉。
  这条大儒巷,东接平江路,西连观前街,每日穿行其中匆匆而过的人数不胜数。喧嚣之中,愿停步驻足品其宁静儒雅的人里,有你否?

  □商报记者吴梦奇实习生俞赟超文/摄

  平江路的游客总是很多,现代化的闹市中,藏一处小桥流水人家,自是引人流连。从干将路逛进去,青石砖的小路走不过一里,就会看到一堵白墙,上面写着四个古色古香的大字:鱼食饭稻。游人多会在这里驻足拍照。休息片刻,你若继续往北边去,可以走到拙政园、狮子林;你若无意间一拐,踏过一座石板桥,就到了大儒巷。
  与苏州很多街巷相仿,一眼眺望大儒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干净的街道,沿街的店铺,零星的游人,还有肉眼可以数清的两排梧桐树,怎么看都像是一条普通的街道。只有不小心瞥见巷边弄堂斑驳的泥墙时,才恍然大悟:大儒巷的韵味,就像一个儒雅的书生,藏得很深。
  古时,大儒巷还不叫这个名字,而叫大树巷,因为巷子里原有十围银杏古树,苍郁参天,故此得名。据康熙《苏州府志》记载,明代有一大儒王敬臣在此开馆授学,讲授“慎独”学问,盛时门下弟子400余人,苏州自古“崇文”,便将此地易名“大儒巷”。这样的例子,在苏州并不少见。说来也巧,“大树”、“大儒”用苏州话念起来,也是十分相似。
  大儒巷的韵味并不好找。瞧,潘镒芬故居的牌子立得非常隐蔽,若寻得不仔细,就过去了。这位毕生致力于黄河治理,曾主持黄河花园口堵口复堤工程的水利专家,可是苏州“富潘”家后人,老宅端善堂,是他出生和终老之所,这是一座五路七进的典型清代大宅院,屋宇栉比,庭院深深。但你站在这弄堂口,却看不见这些,一眼望去,只是剥落的白墙,凌乱的电线和一扇扇闭紧的屋门。巷中有几个木梯,台阶上布满了灰尘,让人浮想联翩。旧时这里发生过什么,也只能听听老苏州们的闲谈了。
  出了这条弄堂再朝西走去,有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这里原是昭庆寺旧址,岁月更迭,古刹早已不在,站在门外,可以看见一块匾额,上书“鸿儒昭庆”。还没踏进去,先有清脆爽朗的评书传了出来,每天下午,这里都会有评书专场,沏一壶茶,听一场书,这可以算作是老苏州打发闲暇的最好去处了,外地来的游客也可以花上几个钱进去坐一坐,虽听不懂门道,琢磨琢磨这吴侬软语,再配上一杯当季的碧螺春,与那古色古香的小院,也可当是一种享受了,就如周作人所说,“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
  大儒巷54号是丁宅,它的主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的民族资本家丁春之,他创办了苏州第一家民办电气公司,与日本人竞争,并且取得全胜。有意思的是,他的女儿丁达于从丁宅出嫁,嫁给了潘家的后裔,随后改姓潘。一条巷子的两大家族联姻,在当时也算是大新闻了。丁宅原先在大儒巷6号,近年才迁至54号。如今这里已经改建成为旅德华人王小慧的艺术馆,当代艺术遇上百年老宅,时空穿越碰擦出的文化火花,只有自己走进去瞧一瞧才知道。
  大儒巷藏在拥挤的市中心,西连中心闹市观前街,东接旅游胜地平江路,两头皆是一片喧嚣,唯独这里,午后的日光下,安静得甚至有些昏沉。临街店铺的店主做着无心的生意,两三人坐在巷边,吃茶谈天,反而更像是一种享受。巷东有个修车摊,年迈的修车阿爹靠在墙面,早就睡得不知所以。据说,大儒巷巷中原有一条河,接连着平江河,五十年代时政府拓宽街巷,河浜被填没了,不禁想:这样一条清闲的老街,若再有一条小河作伴,那还了得?
  大儒巷里还有两条夹弄,一条通往肖家巷,一条通往南显子巷。巷子很窄,两个人并排走都要斜过身子去,一不小心,就沾到墙灰了。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每天都穿梭在这些夹弄里,你若走在他们后面,可别催着他们快一些,不如放慢脚步,抚触这白墙,在喧嚣中辟出一块悠游。
  有人说,平江路的小桥流水人家,再现了老苏州的古韵生活,但相比如今已经贴上了“小资”标签的它,私心里觉得,隔壁的大儒巷却更贴近老苏州的本源生活。
  踱步悠哉,左观右望,如今的大儒巷旧貌换新颜,银杏、书馆不见了,名儒大家也早已羽化成仙。当你还沉浸在古意中意犹未尽时,恍然间,却出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