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鉴赏辞典》第一百四十四首《山中送别》(王维)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古风泊客一席谈】

  山中送别

     【盛唐·王维·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拼音版:

shān zhōng xiàng sòng bà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míng nián lǜ ,wáng sūn guī bú guī ?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品介绍]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

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

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

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

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

佚名

赏析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为:我在山中将你送走了,夕阳西下,我反身而归,默默地关上篱笆墙的小门。明年春天,一切都将重新焕发生机,那时的芳草嫩绿可爱;只是不知道你会不会踏春而回。

这首诗的词句很简单,就像白话一样,本不需要过多解释。如果有什么要补充的话,应该有三点。

一,送的是谁,怎么送的,双方都抱着怎样的情绪等等,王维都没说,只用一个“罢”字来收拾。而接下来的“日暮掩柴扉”,却是平淡无奇且合情合理的一句闲话。虽然闲,但却有留白的作用。就这十个字,尤其是后五个字,就把淡淡的离情晕染开了。

留白,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有点像“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眼神自己去体会。”善于留白的艺术家是了不起的,但善于体会留白之妙的欣赏者,也很难得。

留白并不是单纯的制造空白或随意布置闲笔,它得有铺垫和衬托才行。所以一张白纸不算什么高级艺术,几抹信手涂鸦也不会带来多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留白本身是空灵清净的,其美感和意义完全取决于衬托部分。也就是说,衬托部分的内容、形式、主题走向、感情基调等等,都将决定留白质量的高低。

干说不明显,还是举例子吧。

如果说“长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或“朝堂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都会损坏原诗空寂的韵味。再或者“山中君去罢,日暮掩柴扉。”或“山中君已远,日暮掩柴扉。”虽然加了人气儿,反而觉得矫情。

如果是“朝别相劝酒,日暮掩柴扉。”则显得不伦不类、浑浑噩噩。

再说说留白本身的重要性。

“日暮掩柴扉”中,“暮”和“柴扉”,再加上“掩”这个动作,都很有凄凉的感觉,但却不是很浓,这就显得恰到好处。重了,就矫情;轻了,就暧昧。不信可以换一下试试。

“山中相送罢,早上掩柴扉。”“山中相送罢,晌午掩柴扉。”“山中相送罢,夜半掩柴扉。”都不好吧,大家应该能感觉到。

如果是“山中相送罢,日暮掩豪门。”“山中相送罢,日暮掩防盗门。”“山中相送罢,日暮掩心扉。”是不是很二?

要是“山中相送罢,日暮闭柴扉。”动作上没有感情色彩,没意思。“山中相送罢,日暮甩柴扉。”这感情又太夸张了,除非王维发觉那哥们卷走了自己床底的私房钱,否则不会气呼呼地甩门的。要不然,王维送走的就是吵架而去的基友。

前两句把送别说尽了,下面该说什么了?担心他的行程?设想他的际遇?点明双方的思念?都不是,而是期盼他的归来。

这就很别致了,朋友刚刚走,王维就盼着他回来,还拿“明年”的“春草”当诱饵。(他们到底在春天的草地上发生了什么故事?)你看王维猴急的样子,能说他什么好呢。可心的是,王维虽急着盼朋友归来,却把“春草”当借口,以“明年”为期限,这就显得清新舒缓了,完全掩盖了“归不归”的急切。高,实在是高。

二,为什么要在山中送别?很简单,王维奉佛,甘心清寂,倾心自然,很喜欢户外散淡的生活,他所钟爱的辋川别墅就是山野田园式的。在他看来,只有安居在山中才能算是归,出了山,无论到哪里都是流浪。

对了,王维所买的辋川别墅,原是宋之问的。

三,所谓“王孙”,不是“王八孙子”或“姓王的孙子”,也不是王公贵胄的子孙,而是贵族青年的统称。唐朝以前更早的时候,能有资格或资本读书上学的人,都是贵族子弟,所以王孙也指读书人。再后来,“王孙”一词就成了文人间称呼朋友的客气话。当然,也可以当作对一般青年的礼貌性称谓。这种词性变化很平常,就像现在的“美女”、“帅哥”、“师傅”似的,别当真。

佚名


《山中送别》   [盛唐·王维·五绝]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掩:关闭。柴扉:柴门。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明年:一作“年年”。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又名《送别》、《送友》。

诗人到底送的友人是谁?不知。但这不妨碍此诗传颂千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别出心裁的是,此送别诗却不写送别的场面。但一个“”字,仿佛让读者听见了诗人送别友人远走后深深的叹息和离别之情。

诗人“日暮”回家“掩柴扉”,这个很普通的日常举动,在“”字、”字的带动下,也似乎带有了离别伤感。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在诗人随手带上自家柴门的时候,诗人心里忍不住再次生出离别之情:我的故友啊,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因为一来,古时候的读书人多是有钱家出生;二来,诗人王维本诗就是豪门出生。交往的当然更不是一般人。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只不过,《楚辞·招隐士》是在呼唤逸隐的王孙赶紧出山出仕,而这里的诗人却反其道而用之,诗人是在召唤故友:外面的世界实在没有什么可待的,你还是早点回山里来,跟我一起隐居谈禅吧。

之所以诗人会有这个想法,是因为诗人的大半生就是个半官半隐的逸隐之士。

山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人以别出心裁的写法倾诉了对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更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乐于逸隐的生活态度。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