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坊街为东西走向,成街于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城扩建之后。据地方志载,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名叫做“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
太原城的城隍庙就建在开远门(即后来的迎泽门)内东侧朝真坊内。金、元两代又迁址城西南角的三桂坊。明洪武三年(公元137O年),明廷正式规定了各府、州、县城隍神的等级。太原府的城隍神列属为“公”,名曰“威灵公”。就在这年,太原大兴土木,新建了这座城隍庙。
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飞甍,檐椽高喙,斗拱飞昂,规模恢宏。高大的庙门两边,各有牌楼一座,左楼坊额曰“灵通元造”,右楼坊额曰“泽庇苍生”。庙门正南面隔街建有富丽堂皇的“乐楼”,供城隍神娱乐看戏。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太原军政府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被废弃,庙院被利用开办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织品的轻纺工业企业——平民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