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弱氣虛飲水都肥 少吃生冷燥熱食物 | 即時新聞 | 要聞 | 20150425

 醫門熊貓 2015-04-26
減肥瘦身是不少女士的「終生事業」,為迎接夏日來臨更要加把勁減磅。中醫師指「飲水都肥嘅理論其實係真實」,肥胖與體質息息相關,臨床上多見脾虛、痰濕、氣虛、肝鬱及胃熱型肥胖,中醫減肥會針對不同證型,同時改善生活習慣,才能從根本降低體重,否則長遠也會回復肥胖。以瀉減肥更是不恰當,長期腹瀉會傷身。

體質與肥胖息息相關,臨床上最常見肥胖的中醫證型,分別為脾虛、痰濕、氣虛、肝鬱及胃熱,但很多時病人會有綜合情況,如脾虛痰濕便經常同時出現。各證型引致的原因也不同,但大多為後天生活習慣引致,先天可能只佔兩成。

中醫師許懿清舉例,如脾虛痰濕者便因經常進食生冷食物,令脾胃功能差,體內易積痰瘀,久而久之氣機不暢、經絡不通,邪留體內自然發胖。氣虛者則多為操勞過度,氣不足推動無力,氣血不順,體內廢物清不走,久積致肥。另肝鬱多因情緒不佳,經常不開心、壓力大、暴燥易怒,令氣機不暢致肥。胃熱則因飲食不節制,常吃上火食物,如嗜打邊爐或吃煎炸食物等所致。

各種生活壞習慣,加上過食不動,均可令氣機鬱滯,膏脂痰濁內蓄,引致肥胖,「飲水都肥嘅理論其實係真實」,因為本身脾胃差,水積日久變濕,濕會再變痰,阻塞經絡,氣血更不通,人會越來越脹。許強調,中醫減肥除用中藥調理,病人亦要自律,改變令體質變差的壞習慣,否則也有機會復胖,「好似飲凍嘢或者食生冷嘢,其實好傷脾胃」。

許指,曾有約30歲病人因月經不調求診,診斷發現因肝鬱氣滯,導致血瘀內阻,利用中藥及針灸為病人調整氣血,並建議病人保持健康生活,飲食均衡。3個月後除了月經問題解決,更自然瘦了6磅,證明改變生活習慣有助減磅。

不少人誤以為排便等於排毒,許指排毒還包括發汗、排尿,單純以腹瀉減肥並不恰當。她強調除非肥胖人士本身有便秘,才會以中藥助瀉,否則久瀉反而傷身,「例如氣虛、脾虛者,屙完會想食,反而越食越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