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的那些经典①:西周三书

 廿氏春秋 2015-04-26

先秦的那些经典


西周三书

西周王朝:公元前1045年―前771年,共经历12王,约275年。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约计295年(东周前半段)。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约计255年(东周后半段)。

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前207年,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15年。

西汉帝国: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历经211年。

东汉帝国:公元25年―公元220年,历经196年。

(以上划分,仅供参考)

《书》

后又称《尚书》

内容是政治文告和君臣的谈话录

部分有出土的战国竹简

古人的古人是这样形容此书:“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意思是读起来都很难拗口,意思难懂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过于久远,尚书,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疑难杂症,只有很少的人能解读他。现在,即便是学古文字研究的,读起来也相当吃力,因为很多字的字意与今天可谓大不相同。如果没接触过此书,你的一生都不会知道,原来有些字,还有另一种意思。

尚书的思想很古老。它不止是孔孟一派的源头,也是墨家的思想来源。如“敬天”、“明德”、“慎罚”、“保民”,这些,都是后世儒墨的核心价值。但是,尚书的思想因其古朴而更为纯正。

它又确实是庙堂之学,往来无白丁,书中出现的人物非大人即君子。这一点,不同于《论语》,也不同于《墨子》,甚至是《庄子》。因为它就是上层贵族玩的政治文献。

集中体现其思想的是周书部分,也就是关于西周王朝的部分。此书价值非常高,研究古文化渊源、西周思想史,无法越过。

现在看到的流行版本是汉代留下来的,关于西周的部分,大部分可以认定为西周的作品,与出土的战国竹简版本,文句有差异有差异也很正常,因为秦帝国焚书之后,《尚书》灭绝,汉代的这个版本,是一个叫伏生的博士,通过记忆,口述下来的一小部分。因为当时是用隶书写作,故又称《今文尚书》,“今文”的意思是说,它是汉代人用当时的字体写作的。

在这个版本中,描述尧舜禹和夏代的书,被认定为战国人所作。商王朝的部分基本是属于追述,其中可能有部分是商代史官的作品,也有部分是周代史官追述的作品。

另外,晋代也出了一个版本,因使用蝌蚪文(秦篆以前的书体)写作,叫《古文尚书》。其中,与汉代版本重合的部分,大体相同,但多出的部分则被认为是伪作。不过,伪作中的某些文句,可以对应上《左传》的引文,其思想很符合西周的思想。

《诗》

后又称《诗经》

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

据说到孔子时代,诗有三千首之多,而孔师傅根据其教学思想,只合编了311首,其它弃之不用。于是,《诗》作为一本典籍经孔门弟子流传下来。那么,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诗》,只是根据孔师傅的口味留下来的,不符合他口味的,我们看不到了。《左传》等文献也证明,当时确实存在着很多的诗,是现在版本《诗经》里所没有的。

该诗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王朝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采民风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民众不同声音、不同情感的歌谣,收集整理后交给乐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孔子说:“《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可以感发志意,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聚众相切磋、议论,怨刺上政。“怨”,有求,而不得志,藏恨于心,于是,用“牢骚”的方式表达不满,就是怨言。“刺”,直伤也,直接指责。怨刺之言——就是用暗的或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

风,古字通“讽”。采风,意谓采集讽喻怨刺之诗。这样的诗,《诗经》“风雅颂”中,《雅》里有,但更多的集中在《风》的部分。《风》的内容包含从当时十五个重要地方采集上来的民歌,所以也叫“十五国风”,160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西周邦国封建时代,文学书籍尚不发达,“口口相传”成为最重要的媒体之言。“欲开壅蔽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于是便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许多歌谣,或是牢骚、或是暗骂、或是将指责性的矛头直冲权利的顶端,但那些天子、君王们还要特意搜集来,“被之管弦”,用于宴会。

此外,《诗》的“雅”部分,主要是朝廷乐歌,共105篇;“颂”部分,主要是宗庙乐歌,为40首。还有6首属于笙诗,即只有题目没有文辞。

以前的书籍,都是抄书。在汉初,解读《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派。齐派诗亡于三国魏,鲁派诗亡于西晋,韩派诗到唐代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是毛派留下的《诗》。

《易经》

定型于西周初中期,集体创作

出土有战国竹简本和汉代帛书本

起初,就是一部占卜用的辞典。而且是众多占卜中的一种,为筮占的词典,地位比甲骨占卜低,名声一般。西周时期,阴阳、五行学说都未介入。

但是到春秋时期,此书地位开始上升,原因尚不清楚。当然,跟孔子的推波助澜有一定关系,但是,孔子为何对它情有独钟也不清楚。总之,在战国时期,在众多的占卜学中,它独受思想者的青睐。也因此有了众家学说的辅助解读,使这部占卜书成了思想书——这是《易经》的重大革命,其精神内核变得勃然浑厚。对此贡献最大的当然也是孔门一派。

作为起始,它的占卜理念是将世界一分为二,由奇偶数形成的对立关系。奇偶数的不同组合,抽象为八个不同的象征(八个经卦)。不同的象征,因数字的不同演变再形成不同的现象(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又分六个演变阶段(六个爻)。

要读懂此书,不仅要懂古文字,而且,要求对西周时代的社会背景必须熟悉。无论是人,还是事,它的卦辞、爻辞,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描述。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例如,不了解当时的风俗,就无法了解“匪寇婚媾”;不懂“文”字,就不知何为“文明以止”;不知道媵婚制度,也无法体味《归妹》的内涵。

而这些背景现象,现在几乎都不存在了。

此书,不仅是儒家门生的必读之物,也极大地影响了春秋道学的兴起,提供了启发性的思想支持。由此,天命论,被道德论所替代。

至汉代时,已成为群经之首,思想上杂糅了多派学说,技术上也融合了其它占卜术。汉代的这次变化,我们可以称其为重大变革,阴阳五行正式介入,基本奠定了后世《周易》的面貌。

“阴阳”,不是狭义的具体事物,如冷暖、阴晴,而是一种抽象概念,一种无所不用的二元辩证概念。而且,如果阴阳学是两极辨证论的话,那么五行,就是万物相生相克的循环论。古华夏的数术、方技,各门技术都和阴阳五行互为表里。

阴阳家本与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齐名,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后世数术学衰落,阴阳学派也流落民间,后人不察其大道,而学其小术,故封建迷信兴。今天,沦为看相算命测风水之江湖术士。

大概是汉代以后,《易经》与儒家的《易传》合称《周易》。

最后,关于此书的渊源,有几个硬伤必须说清楚:

1、出土战国竹简,只有《易经》本文,没有《易传》部分。

2、出土的竹简《归藏》证明,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西周时期,三易:连山、归藏、周易经,极可能同时存在的。

3、出土西汉帛书,有了与《易传》内容相仿的解释部分,但却不同与现在看到的《易传》十翼。同时,直至西汉帛书,《易经》里还没有出现画划的阴阳爻,还是用数字的奇偶性来表示“爻”的属性。

4、东汉以后,出土的铜镜上,出现横画断连的阴阳爻,这是发现最早的材料。

5、宋代以后,才出现我们现在看到的太极图、先天八卦图。据说为道士所作。

至今为止,华夏经典中,由此经书而衍生出的文化,最为庞大,也最为臃肿:一部易学史,不光是儒学嬗变的历史;其象数派的背后有阴阳、五行、数术及其它占卜术;义理派的背后还有黄老、释道和玄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