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怀城头山的神韵——《穿越城头山》后记

 文山书院 2015-04-27

感怀城头山的神韵——《穿越城头山》后记

2015-04-27  微澧州

文/刘 勇


新朋友点上面蓝色字即可关注
微澧州分享、传播大澧州文化。在这里,领略别样风情,开启尘封乡愁,回望诗意栖居。


1979年,澧县考古工作者在文物调查中意外发现城头山古城址至今,已经36年了,36年弹指一挥间。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城——城头山城,把中国5000年文明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从那一刻起,澧县人的心开始凝重起来,其思绪像一缕微风穿越于远古与现代之间。好似已在6500年的时光通道里,穿越了无数个回合。 近几年,澧县人为了让城头山遗址重现远古文明的辉煌,由国家文物局立项到建设,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巍峨磅礴的气势,已经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2015年金秋,遗址公园将举行开园仪式,澧县城头山遗址管理处为了用文学语言寻踪对城头山历史文化的艺术表达和穿越,为了宣传中华城祖·世界稻源这一华夏文明奇迹,一年来,相继特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前来城头山参访、游览、体悟其历史文化内涵。在作家们的内心世界里,在文学爱好者的眼神里,对城头山的那种虔诚与肃穆,他们深深地感悟到城头山就是一座沐浴着文化神光的古城。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6500年先祖居住的这座古城,更加感受到了这氤蕴于古城、穿越于6500年时空的恒久的历史文化。作家们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精巧构思,潜心笔耕,创作出了值得读者品味的精品散文。作家们的作品有思想、有抒情、有记述、有想象,他们尊重历史,感怀城头山。现在,我们精选38篇美文收入《穿越城头山——感知中国最早的城》,集萃成书,就如一本记录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深一脚浅一脚穿越城头山的投影。用一本书凝固对城头山的厚重情感,用一本书想与更多来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览穿越的读者一起体验、分享,这是我们出版此书的初衷。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从上世纪考古发掘、建设,走到今天,在国内外已是闻名遐迩。1992年和1997年,城头山遗址先后两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城头山的考古发掘成果,镌刻到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写进了我国大、中学历史教科书。2005年被国家确定为十一·重点保护的大遗址,是国家最早确定十一·期间重点投资的20个大遗址之一。此外,《城头山遗址》特种邮票公开发行。之后,中央电视台见证·发现之旅栏目组赶赴澧县,拍摄大型电视纪录片《古城·古墓》,时长近120分钟,先后多次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古城·古墓》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的宣传片,再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城头山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古代城址。考古专家认为,它的发现,为探索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因为,我们是城头山先民的后代,城头山先民们筑城而居,捕鱼猎兽,把一棵棵小小的金黄的谷粒撒向田野,结出智慧的丰硕的果实,并因此而改变了世界。正因为,我们是城头山先民的后代,我们的血管里,必然流淌着最原始的文化的血液。


眺望城头山遗址,作家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原始的充满着生命气息的文化生态部落。看着那环城壕、那护城河、那祭坛,那古稻田、那陶遗址,作家们又感到我们先祖的灵魂正在春风里安详地歇息。他们用文字,构思、装点一篇篇美妙的文学作品,本书主题多样,较好地诠释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了其文化价值。这些优秀作品,一定会让读者在迷离的眼神里,梦幻护城河的水在悄然上涨,一叶叶远古的小舟,像飘浮在水面上的云。


感谢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用独特、弥足珍贵的文字,勾勒出了一部穿越远古时代的史诗。

作者简介:刘勇,男,现年46岁。澧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城头山管理处主任,城头山遗址博物馆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